茶道中的“道”到底是什么?

所谓茶道,实际上是“茶汤之道”的简称。

茶汤的原型,是中国宋代兴盛的一种饮食游艺,在镰仓初期传到日本,逐渐本土化,形成了名为“茶汤”的日式风雅游艺。到了室町中期,在珠光的努力下,“茶汤”进一步技艺化,并最终发展成了茶道。 茶道,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是生活起居的礼节,也是社交的规范。

这是日本人桑田忠亲对自己国家盛行的茶道的理解。

先说说,什么是“道”?

“道”之一字,源起中国,在中国传统的习惯里,层次是这样样的:技、艺、术、法、道。

越是左边的越是具体,越是右边的越是抽象。

怎么理解这五个境界呢?

  • 按照方法循序渐进就能完全掌握的,就叫,比如说编程技术、缝纫技巧等等;
  • ”就抽象了一点,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大凡说起书艺、曲艺,反复练习,先追求形式到位,再追求内在传神,大概也就到了“艺”的境界;
  • ,是可以通过不断积累同样性质,同样类别的重复某种行为来达到熟练乃至精通,在这个领域内触类旁通,解决起问题来游刃有余;
  • 做事久后,体会到事物变化的规律,最终掌握事物的法则,这便是。打个比方,一个人字会写字,我们不会说他会书法,书法之所以成为书法,势必不是如唐太宗说所的“书学小道”那么简单,而是有着许许多多的内在规矩,书法不是简单的记忆、运用这些法则就可以写的好的,难就难在这里面有着“不传之秘法”……
  • ,则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大到天地运行的规律,小到生活处事的智慧,你能感受到道是存在的,却没办法说清楚道是什么。

于国人而言,“道”这一神奇事物,是神秘莫测的,更是高山仰止的,非狂人不敢自诩得道。

它无色、无声、无形而恍惚,但惚惚恍恍中却有形有象;恍恍惚惚中却有实物。它幽隐深远,其中却有最精华、最精微的物质——精气,这精气是真实存在的,它蕴含着“道”的信息。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它不同于西方的造物主,造物且以主宰者的尊容高高在上,而它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法自然”,以万物为刍狗,才使得这个世界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多姿多彩。

在易经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烹饪——我们不讲厨道,会下厨我们说厨技,做的菜不错我们会说此人擅厨艺;泡茶——我们不讲茶道,讲茶艺;救死扶伤讲医术,医者们也称歧黄之术,不说医道;习武,我们讲武技、武艺、武术,也未及武道。

只有某项技艺/技术/技法到了顶尖,我们才会说到“道”,比如——

庖丁解牛,几近于道。

这个概念有点类似正无限和负无限……君主贤明被称作“有道明君“,反之被称为“无道昏君”,行侠仗义是“替天行道”,老师授业解惑是“传道”,拜师学艺叫“问道”“求道”,行善叫正道,作恶叫歪门邪道……日本借鉴了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幽玄的一面,特别好称“道”,中国人绝不会好意思用道这个字来命名某项事物。

所以,在形而上的岛国,万事皆道,也便没有了我国那些大家们穷其一生都在追求的境界一说了。

由此,日本茶道中的“道”,在能阿弥、珠光、千利休、宗旦等茶师的努力之下,从最初的技、艺直接上升到了道的玄学境界。

中国喝茶的精神,向左是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向右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日本喝茶的精神,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圈子,茶本身是不重要的,充其量只是一件工具、一个行事的由头罢了,喝的不是茶,是寂寞。

中国从不轻易言道,却处处得道;韩国日本时时刻刻把道挂在嘴边,却从未得道。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

[2].钱穆《中国人讲的道》

[3].周作人 《中国茶不分阶级,但日本茶道有等级》

[4].中青在线《中国人秉性中的“道”与“术”》

[5].桑田忠亲《茶道六百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