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减负不知何处去,无奈老调重弹中
原创|减负不知何处去,无奈老调重弹中
文/欢爸
时间/2019-03-13 23:18
【引言】趁着“两会”聊“减负”,咱也老调重弹一番~
【正文】原创|减负不知何处去,无奈老调重弹中
每逢“两会”说教育,“减负”必是绕不开的话题。
这话题说了几十年了,聊了几十年也没聊明白。
中小学生的减负问题并非今天才走进公众视野的,早在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这也是新中国第一道“减负令”。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5年至今,国家层面以专门文件方式发布的“减负令”有十余道。再加上各地出台的减负政策,已发布的“减负令”多达上百道。
说“减负”是老调重弹,其实,也不尽然,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超级古老的话题。先生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古往今来的教育家早就总结得明明白白了,只是今人本末倒置,喜欢瞎折腾罢了。
拿“减负”做话题,无非是教育系统又一轮从上到下的折腾。
记得一个“老教育”说过这么两句话,大意是:
1、爱咋折腾咋折腾,最终还是各级教育局这些人在折腾,万变不离其宗。就近入学也好,电脑派位也罢,最后,谁来操作和执行?上边想的挺好,到了下边就“百花齐放”了。这就是个工作,别想太多了。
2、欲减其“负”,先总得搞清楚“负”从何来吧。如今的学校还有多少“负”好减?学校的“负”减了,家长的“负”加了;家长为了转嫁“负”,校外教育机构的生意火了。如此往复走向极致,中国教育的“负”减了,外国教育的“负”加了,钱都让外国人赚去了。
英、美、澳、加等等,不就把“贩卖”文化和教育做成了产业,每个学生一年几十万的外汇花掉,最后换回了多少人才?留学毕业后有几个能在国外生存的?回来之后,眼高手低者有之、夸夸其谈者有之、好吃懒做者有之,最后父母花光了毕生的积蓄,换回来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而已。
教育产业化,问题还是出在钱上。
教育不能产业化,最起码基础教育不能产业化。
“宝宝不高兴,问题很严重”,呵呵,宝宝懂啥该高兴、啥该不高兴么?等宝宝懂了,就已经不是宝宝了。
做个简单的调查就能明白,学校的“负”、校外教育机构的“负”、家长额外要求的“负”、孩子自己选择的“负”,以及国内教育的“负”、国外教育的“负”,量有多大、各自占比多少,显而易见,孩子的“负”不是该有多少的问题,而是谁来承担、谁来买单的问题。
李镇西说:有教育就必然也必须有应试,应试不等于应试教育。同样,学习必然会有负担,没有负担的学习是假学习。但我们反对的是损害师生身心健康的过重负担。
老树说:认真做点事,吃好每顿饭,有空多睡觉,无聊少扯淡。
减负不知何处去,无奈老调重弹中。
洗洗睡了...
作者相关文章:
资源持续更新中......
【欢言趣语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