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行之义乌与秦皇岛(三)
文 原创 图 部分来自网络
义乌行之义乌与秦皇岛(三)
义乌与秦皇岛真正贯通起分离了400多年的义乌兵血脉亲情,还要特别感谢我心中的“义乌名人”、原义乌市志办主任吴潮海。上世纪80年代,义乌市志首轮修编时,曾有东北人前去寻根问祖,为廓清来龙去脉,吴主任与同事广泛收集史料,还几次到长城沿线实地踏寻。
因为是东北人去寻亲,吴主任他们首先去了与秦皇岛毗邻的辽宁绥中,在永安堡乡曹家房子村,一位曹姓老教师讲述了他的家族史,说他们的始祖曹仲高来自义乌长岭子。根据这条线索,吴主任他们回去后找到当年叫长岭子的义乌后宅街道的曹村,查阅《稠岩曹氏宗谱》,发现确有曹仲高其人,而且其他“仲”字辈都有后人,惟曹仲高无后,说明他外迁后未返原籍。
讲起这次东北之行,吴主任还提到一个细节,他们从曹家房子返程时,过境秦皇岛市的山海关,无意中买到一本《万里长城入海处———老龙头》的书,意外得知著名的万里长城自此入海的老龙头竟然是义乌兵所建。原来,戚继光驻防长城后,发现长城已残缺不全,尤其与大海的连接处更是薄弱环节,遂下令修缮长城,命义乌籍参将吴惟忠“筑老龙头入海石城七丈”。
“百丈城墙海底起”,在海中修建石城,难度可想而知,但“刚正勇为”的义乌兵知难而进,从家乡的码头砌墈中得到启示,运用海底打基的方法,以伸入海中、在海平面时隐时现的老龙岗脉岩为基,将筑城石块夹砌在水下原生石之间,垒得平实后,再在上面筑石墙。雄伟坚固的老龙头工程是严谨的建筑学与巧妙艺术构思的完美融合,充分体现了义乌兵高超的设计和建筑技艺。得知老龙头是义乌兵所建的义乌人很为自己的先祖而骄傲,作为老龙头所在地的秦皇岛人也对义乌兵充满崇敬与感激,因为今天的老龙头不仅是秦皇岛的地标之一,为“旅游兴市”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成为义乌与秦皇岛两地开启友好往来的桥梁和纽带。
有了绥中曹家房子村曹姓家族的成功寻根,吴潮海主任和他的团队先后多次到长城沿线寻访义乌兵后裔聚居的村落,搜集了很多弥足珍贵的史料。在董家口长城,吴主任他们找到了一些字迹清晰可见的墓碑,上面刻有“原籍金华府易武县人氏”等字样,经认定,“金华”、“易武”就是今天的金华市义乌市。按吴主任的说法是,因为那年代的人大都没有文化,普通话更不标准,出现误称、误写极有可能,完全可以理解。
他们也走访了义乌的许多地方,拜谒了位于赤岸镇桥亭村的戚家军纪念馆,馆内就有长城、烽火台等景物,附近的蟹钳形山上还有戚家军武官们的墓群。尤其佛堂镇的倍磊村,据《义乌县志》和《倍磊陈氏宗谱》记载,当年这个村被戚继光征兵的青壮年多达803人,最终724人没能回到故乡,他们在宗谱上显示为“卒缺”,同时“卒缺”的还有他们的妻儿,所以后人要么战死、要么留居东南沿海或长城一带的推测可信度非常高。
吴潮海团队的不懈努力,帮助更多的义乌兵后裔认祖归宗,圆了先祖回归故土的百年心愿,根据收集的资料,吴主任还和义乌籍作家王贤根共同出版了《千古长城义乌兵》一书。经吴潮海团队发掘、整理并打出的“义乌兵文化”这一品牌,引起义乌、秦皇岛两地政府及各级媒体、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
研究人员在前面提到的义乌兵后裔张鹤珊家所在的城子峪附近的长城脚下还发现了大量清代古墓,其中可辨字迹的墓碑上都刻有“金华府易武县”字样,而且墓碑的方向统一朝向东南。
经年风雨改变了乡音、淡化了记忆,却抹不去深重的乡愁,一代代义乌兵后裔已然故去,但一座座面向东南的坟茔却在永远默默诉说着游子对家乡无限的怀恋与向往。(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