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长之谜》后记
2018年10月,在殷墟我为到访的专家、学者做了一场讲座。大家反响热烈,认为讲座兼顾了科普性和趣味性,层层递进,娓娓道来,清晰地呈现出通过考古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研究,揭示三千多年前亚长其人的历程。在场刘一曼、孔祥星二位先生也给予了肯定,并建议我就此写一本科普读物。
自己从事考古工作至今20余年,深感很有必要积极、主动地进行考古宣传工作,消除公众对考古学的误解,争取各方的理解与支持。为此,我曾参与诸如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探索与发现》、《考古公开课》、《国家宝藏》等多家媒体、多种媒介的活动,也曾写过多篇“豆腐块”式文章介绍殷墟。但基本没有动过写科普读物的念头,主要原因还是深知自己笔力不逮,难以诸如考古界王仁湘、许宏、郑嘉励等网红大咖那样妙笔生花,生动形象地展现三千年前商代风云变换、跌宕起伏的历史画面。更有一种莫名的矛盾心态,越想讲好殷墟故事,越怕寡淡无味。
一年后的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会上,刘一曼先生又提到此事。这次还把参会的云南人民出版社编辑陈晨女士介绍于我,称出版之事我尽管放心。我再也找不到借口,只能答应下来。
正像书中反复强调的那样,此书的主旨是通过介绍亚长墓的发掘、研究,向大家普及考古学知识,增强公共对考古学的了解。近几十年来,殷墟保护工作曾面临严峻的挑战。考古、文物专家们痛心疾首,但很多人觉得“死人不能抢了活人的饭碗”,“考古就是合法的盗墓”。通过书中的介绍,相信大家能深切地感受到,如果被盗,不仅仅是文物的流失,更是亚长其人几何倍级信息的永久毁灭。“讲好文物故事,让文物活起来”,是新时代对文物、考古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如果被盗,我们甚至连亚长是谁都不知道,又如何讲好故事呢?
此书另外一个目的,是想通过亚长个案,让大家能够管窥三千年前东亚大陆殷商盛世风貌。亚长是商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典型代表与缩影,是中国青铜文明鼎盛的代言人。作为中国第二个王朝,此时,以大中原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已基本定型,城市、文字、青铜、礼制等所有文明要素均已齐备。从此,中华文明虽历经波折、起伏,但文字、礼制等始终是华夏儿女的基因,是维系华夏儿女情感的纽带。亚长是殷商王朝最好的见证者,考古学家则是最好的侦探和翻译。
经常会有人说,考古是很有趣,但真是太苦了!考古确实很辛苦,炎炎夏日,秋去冬来,风霜烙印在脸上,难掩的疲惫与憔悴!但借用那首老歌,考古人也有春天!那是拂去尘埃,显露真容时满脸的惊喜与赞叹;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后,阑珊灯火迸发的憧憬与希望;那是时光倒流,穿越三千年、五千年、一万年、十万年时眼前一亮,你好,老朋友!作为一名考古新兵,我顶住了最初考古发掘时的艰辛,更有成功的喜悦与收获,坚定了从事考古工作的信心。感谢亚长!感谢殷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