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儿
小时候,不论什么鸟,我们都叫它雀儿。
临摹于2008年
每个春天的黎明,会听见各种各样的鸟鸣。有一种声音洪亮,婉转悦耳。我估计鸟的个头较大。鸟鸣是从邻居高大的椿树上传来的。抬头仰望,几乎什么都看不见。
临摹于2008年
在宋画花鸟临摹课上,画过两只白头翁,憩息在竹林。后来常常看见它们在树梢上鸣叫。才知道,对它们的歌声早有耳闻,而且记忆犹新。
临摹于2008年
白头翁幼鸟的头是黑色的,一两个月后,个头就长大了,头发也随之白了。寓意白头偕老。白头翁经常会成双成对地出现在花鸟画中。
临于2009年
我也曾看到过有关麻雀的宋画,其中一幅,有两只麻雀,一大一小。小一点的张开着翅膀。仰头望着大的。另一幅,柳林中有四只麻雀,其中一只叼着虫子,其它三只围绕着它。
临于2009年
麻雀是司空见惯的,经常成群出现在我们身边,可能小孩第一次见到的鸟就是麻雀。它们天性警觉,没有机会近距离仔细观察。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上初中时给生产队上工——吆喝麻雀。高粱快成熟的时候,成群的麻雀黑压压的一片飞过来如享太牢。我们的任务是把衣服绑到长长的竹竿上,一边在空中挥舞,一边大声嗷——嗷——的喊着,把麻雀轰赶走。
有一年我给心血来潮,给窗外的空调上撒一些小包谷粒。麻雀妈妈会带着两三只小儿子来觅食。小的喙是黄的。个头只比大的稍小一点。翅膀会不停的扇动,抬头看着妈妈,嘴不停地叫着要吃的。忽然想到曾看过的那幅宋画:小麻雀的两只小翅膀就很有动感,好似不停的扇动着。
有一天,一抬头瞥见麻雀妈妈叨一口小包谷粒,跳几步到它儿子面前,嘴对嘴地喂。然后,再跳几步叨小包谷,再跳到儿子的面前,嘴对嘴地喂。来来回回不停忙活。
我拍到麻雀嘴对嘴喂小雀的瞬间。觉得很入画。如果真画成画。则没有留给读画者遐想的余地。才明白什么叫意境——花未全开月未圆。
回过头再欣赏另一幅宋画,柳树林中麻雀妈妈嘴里叼着虫子,其它三只麻雀,稍小一点,是她的儿子,围绕着妈妈不停的叫。以前浮光掠影的看,没看出来三只是儿子。我这才感受到古人的用意和丰富的情感。借鸟喻人。
记起有一次在小区散步,走过灌木丛,一只白头翁在里面“咕噜”的叫着。听着叫声特别,我小心翼翼的寻找。终于看见它,有点逆光,半张着的嘴里含着一只虫子特别明显。我在小区晃悠了一圈,那只鸟还不停的“咕噜咕噜”的唤着她的儿。小鸟却不闻爹娘唤儿声。
脑海里另一幅宋画浮现出来:黄鹂鸟叼着一只大虫子,在石榴树林中,四处张望。原来黄鹂鸟是呼唤小儿回来吃肉肉。
临摹于2008年
还曾看到一幅宋画,一只鸟在盆中,张开翅膀。第一次看到时,觉得奇怪:水浅浅的,还能洗澡?
有一次,我偶然发现,鸟缺水喝。就在空调上放一盘子水。麻雀、白头翁、斑鸠都会过来喝水。
有时,两只白头翁落下来,一只洗澡,另一只在附近放哨。白头翁很轻巧,翅膀在水里扑棱,摇摇尾巴,胸脯和背上都撩上了水花,然后迅速跳回盘子边沿,抖动双腿,全身羽毛蓬松成球,把水甩出去。于是窗玻璃就花了。左右看看,再跳到水里,扑棱两下,又跳到盘子边沿。我稍一晃动,它们就飞走了。过一会,听见了叫声。偷偷瞥一眼,另外一只在洗澡。
白头翁翅膀的羽毛,泛着黄绿色的荧光。脖子很白,胸脯是浅灰色。尾巴比麻雀的长一些。个头也比麻雀大一点,很机灵。
空调洞里的麻雀耳濡目染,两只也学着白头翁洗澡,由于不太会,抖动翅膀的力度较大,跳进水里,还有点怕,迅速跳起来,也落到盘子边沿。由于经常洗,完了又钻回洞中,头上总是脏脏的,非常好认。
天热了,斑鸠也会过来洗澡。斑鸠卧盘子正好。先是用喙左右撩水,然后身体前倾,尾部高耸,两只翅膀扇动,溅一些水花到背部。
这时,想到宋画,就是鸟儿在木盆中洗澡的动态。
斑鸠洗澡慢悠悠地,有时就卧在水里不动,玩够了,就卧在水盘边,抖抖羽毛。翅膀慢慢举起来,晒差不多了,就伸另外一只晾翅,好象在打招呼。有时斑鸠悠然的晒太阳,身体放松,毛蓬蓬地样子,宋画上也有类似的动态。
临于2009年
小鸟的童趣未泯。有一年初夏,一只幼鸟白头翁,有好几次碰在窗户玻璃上扑楞,想飞进屋里。当我打开窗户,它却不来了。
临于2012年
有次从美术博物馆前经过,看见一只白头翁在整幅大落地玻璃前飞上飞下,很执着。突然听见不远处树上一声鸟的尖叫。白头翁迅速地飞回到树上。原来它的妈妈在警告它:此路不通。
临于2012年
宋画让我对雀儿产生了兴趣,我不由自主的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喜欢上了它们。
临于2012年
初夏的清晨,如果在农村,“布谷”声声提醒及时播种;“算黄算割”反复说要及时收割;冬鸠尽情地展现美妙歌喉;白头翁唱着熟悉的歌曲;燕子呢喃的对话;麻雀叽叽喳喳;斑鸠“咕咕”的叫着;还有山鸡在屋后的田地发几声沙哑的叫声,与远处的叫声相应和……
临于2012年
临摹于2011年
再回过头看宋人画的鸟,的确生动、传神,是对生活的高度提炼概况。画出了雀之灵性。意味深长。
临摹于2008年
临于2018年(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