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回忆先师李化南先生二三事
本文作者
我学习太极拳是由同学李屏藩介绍的。他也爱拳,提起练拳的事,他非常高兴,并说:“我族叔李化南(棠荫)在西街教学,他原在太原授拳,名气很大,现在回来了,在家教书。我去求他,看看如何?”经屏藩介绍,我们联络同学四人,即李屏藩、李锦藩、赵振国和我,到李老师处学拳。不久师父看我们有点学拳的材料,就收为门徒,拜师学艺。
先师李化南是城内西街武术世家、太极拳大师李亦畬的长门亲孙,其父李石泉为李亦畬老先师的长子,先师化南之兄李槐荫(字子固,《廉让堂太极拳谱》编著者)。先师幼年即随其父和兄长练拳,颇得家系真传。他有时也向其叔父李逊之先生请教。先师自幼聪慧,学习颇快,因此,在这些老前辈的指导、哺育下,练得一身太极拳功夫,对太极拳的技艺极备精巧。后随其兄子固在太原授拳,旋里后即在家乡教书授拳。至1937 年“七七事变”后,参与革命工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战功卓著。后不幸殉职,葬于邯郸革命烈士陵园。
先师教的拳架为太极拳中架,这趟架子学了两个半月。我们是抽课外时间学习的,不能天天学,也不能晚上学,因学校有晚自习,如同上课,到时点名,不能缺课。在学习过程中先师要求严格,一丝不苟,每一招一式都是要按起承转合一气完成,把这式做正确后,才能接教下一式,以架中之单鞭式为一小段落,必须一小段一小段做顺后才行。他说:“教拳容易改拳难,马马虎虎学过去,以后再改不容易。”所以开始学得很慢,务求正确,并要求每天至少练三遍架子,多者不限。
对身法的要求:必须做到虚灵顶劲,尾闾中正,涵胸拔背,松腰落胯,转接灵活。用意识引导,不用拙力。每式都须做到劲起于脚跟,通过腰臂而达于手指,然后将劲松开,不能一股劲地一玩到底,也不能自始至终虚飘飘地比划。
虚实分明,开合有致。在练架子中虚实分明是非常重要的,这对初学者来说必须通过架势养成虚实承接的习惯。以后无论在什么地方应用,一举动虚实自会摆得正确,才能接劲有方,开合有致,进退得力,走化灵活。
眼神内聚,注视指端。在练架子中眼神内聚,随手注视,这样出手既无呆相,而且动作圆活柔顺,一气贯串。如眼神散视,即要产生偏头缩肩身体歪斜的毛病。
呼吸自然,不要憋气,使气血自然流畅。四肢百骸连绵活动就能促进呼吸匀细深长,增强承受力。
回忆自己在学架当中有偏头毛病,很长时间才纠正过来。
先师说学习推手有三步:
第一步,先练习搭手,即两人对立,出左(或右)步搭左手,然后互相朝一个方向转动,专门练习手的接法,不准接于手指上或手背上,而必须接于手腕上。在转接的过程中不许用力,不许发劲,只要求接得准,接得随畅。
第二步,在接准转随的基础上练定步推手。由练架子中学来的周身一家脚手随的整体运动,贯穿到四正(掤挤按)和四斜(採挒肘靠)的劲法中去,相互喂劲达到熟练。在这个学习中允许用发劲和走化劲,用以体会粘黏连随的劲在自我身上(皮肤上)的感觉。
第三步,教活步推手。活步推手内容更多,在推手中应用的手法、身法、步法的施用方法(包括五步,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先师都详细地讲解,每教一个劲别先讲明道理,再结合身教示范,使我们从实践中得以明白。师父说:“身教胜于言教,不亲身示范,就很难理解,更难掌握。”在推手练习中我挨的打最多。有一次师父说,他前后胸都能打人。我想体会一下是怎么个劲别,征求师父同意即向师父胸部右侧用右拳打去。当拳似到未到之际,好像受到一种挫力,把直拳打成栽拳,像打到一个皮球上似的,只觉得拳向下栽了一下,先师右臂往外些许一伸,“哈”的一声我早已跌出八尺以外。又叫打后胸,我当时没敢打。屏藩打了一下后胸,被发到门坎上。
1936 年春节,城隍庙看灯,我对门邻居染房铺一个伙计叫小喜,是武安人,会梅花拳,虽然不是大成手也是练了几年了,喜欢打闹。在看灯的路上,经过节孝祠(教学的地方),我进去后看到先师在找什么东西,他见我进来,停下问:“你干什么?”我说:“看灯路过。”“有事吗?”我说邻居小喜总想学前后胸打人,是否能教他。先师笑了:“那有什么好处,招是惹非的。”说着小喜进来了,先师问他说:“你想学前后胸打人?”“嗯,是。”先师说,“你打前呀,打后呀?”小喜说:“打后。”先师向南走了两步,面向南,叫小喜由北向南(背后)打,小喜一拳打去。师父一起向后略坐,“哈”的一声,小喜被跌出碰在一个捐款修祠时竖的石碑上,幸未把头碰破。在推手上,除教四正四斜和五行步法外,先师还教了乱采花推手法和散手架子;此外还教了太极拳不轻传的“搓拔切带扬沉滚吸”八个劲别,以及在散手中的三种接劲方法。不过因我最愚钝,只略知皮毛,不能细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