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的再认识

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记载孔子说过的话。

我们中学课本现在还在传授。老师的解释是:学就是学文化,学知识,习就是复习前面老师传授的知识、文化。因为是老师教的,且全国各地的老师都这么教我们,我们认可。

当我们老了,从社会中逐渐退出竞争,有精力反思和咀嚼的时候,才慢慢发现这句话是有问题的。

首先,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战国、那个时代虽然礼崩乐坏,但孔子是把恢复周礼作为己任的。也就是孔子教的是礼乐为基础的知识。相当于现在的法律法规或生存技能。 传授的课程是驾驶、射箭、应答、礼仪、音乐等等,是实操课很强的。

拿驾驶来说,能驾驶4匹马的马车,那绝对是个技术活,不比现在开汽车简单。就拿倒车来说,你让马倒着走,与让机器倒着转,那个更难? 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理论和实际没法脱钩。学的东西你不及时实践,根本学不会,不仅要实践,还要反复的练习才行。驾驶如此,射箭更是如此。我们看结婚、送殡、祭祀等从古代流传的仪式,不反复练习根本掌握不了。

我们现在学的是知识,在古代叫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古人看来,我们今天所学的文,是在其他重要事情都做好了的前提下,有余了,可以学学。 没强调复习,也没强调掌握。

我们不敢说是古人对,现在人错。若这样说,会有杠精说我思维混乱。但可以说古人的认识和现在人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我们引用古人的话来说事,要尊重古人的原意,曲解的解释不科学。

若这个还说不清我们认识的浅薄。就再举个养生的例子。现在社会都在谈养生,老人、中年人、男人、女人都在讲。可我们现在说的养生,跟古人说的养生不是一回事。

我们现在讲的养生是吃点科学点、睡得舒服点、喝的健康点,总而言之是要把身体照顾好,把科学规定的理化指标都捯饬合格了。我们非常相信这些科学的理化指标。这是我们健康的保证。是养生的基础。

在这个标准的指导下,全国各地的养生节目都是强调补啊、控啊、锻炼啊等等。

我们看古人的养生,养的不仅仅是身体,更强调养神。在古人看来,身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七窍都是受神支配的。心藏神,心要格外保护。小心一次就是这么来的。

为了说明我不是在胡说,我搬出道家的名人庄子,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养生主》,里面专门讨论养生问题。

文章开头就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 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 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用有涯和无涯的对比,突出殆已。这是养生境界的误区。用善名与恶邢的比较强调养身的重要。用督脉、任脉、冲脉等奇经八脉说明内在的联系。从误区走出来,养护人的元神,进而呵护身体,强调这其中的内在联系,做好了这些才能可以保身,可以全 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的养生,强调的生,是包含情感在内的综合,现在人强调的养生只是理化指标,狭隘的很。情感问题自杀的,你养生有啥用,抑郁的有钱人,你有现在的养生能搞定吗?

谈恋爱失败搞得寻死觅活的人,你怎么养生?现在的养生是没有元神的生,怎么生?

你若觉得你不含糊,你可以想一个问题,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看了一通杀牛的表演,发出这样的感叹。为啥?杀牛跟养生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养生主》用“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这句话来结束全篇。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这句话简单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这样的意思:“烛薪的燃烧是有限的,而火的传续下去却是没有穷尽的时候。”

庄子其实不是在向人讲述如何享受寿命,因为人的寿命就如“烛薪”是有限的燃烧,而人的精神、灵魂却是无限的。与其苦苦追求如何延伸有限的寿命,还不如追求如何让自己的精神灵、魂象“火”一样永恒。这是一种多高的境界呀!

别没事老觉得自己不含糊。相比于古人,还真很难说。最典型的就是,庄子已经活在历史中了,跨越了时间的长度,你我呢?能走进历史,跨越时间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