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看好的未来:《环球时报》英文版专访余隆 | FantasticPerson

前景看好的未来:《环球时报》英文版专访余隆

原文刊自英文《环球时报》2019年4月24日第20版

记者:Liu Zhongyin

本文由酌乐古典编译


54岁的中国指挥家余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都是一个在音乐产业内响当当的知名人物。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的他,外祖父是中国极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丁善德先生,余隆在他很小的时候便下定决心要追求音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德国学成归国的余隆,为中国的古典音乐事业发展作出了很多杰出贡献。

他创办了北京国际音乐节,同时身兼三个主要中国职业乐团的艺术总监职务:中国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和广州交响乐团。除此以外,与国外主流乐团合作,以及带团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巡演,也作为他日常工作排期当中最常见的一部分内容。

作为执棒数支顶级国内乐团近30年的指挥家,余隆已经身临其境并见证了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变迁,同时也扮演着一个负责把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带向世界的引路先锋角色。

2018年,余隆成为第一位跟德意志留声机(DG)唱片厂牌签约的中国指挥家。他的名声和卓越贡献促使他成为英文版权威古典音乐杂志《留声机》今年4月刊的封面人物。

“当我们总是认为亚洲乐团需要有西方演奏员的加持才能变得更有趣时,现实的情况其实恰恰相反”,《留声机》杂志是这样评价上海交响乐团的。《留声机》杂志也触及到中国的音乐创作,终有一天会填满整个世界的音乐厅,在全世界范围内竞相被上演的可能性。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余隆告诉《环球时报》,不同于几十年前,如今的中国音乐家在古典音乐领域跟世界其他音乐家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他推测再历经一代或两代人,中国人可能有机会在全球古典音乐产业当中身处领导地位。

他将这一前景看好的展望归功于一代又一代中国古典音乐家前仆后继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例如,黄自所创作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作品《长恨歌》,一部基于唐诗的康塔塔,作品创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李德伦,总是被称作“中国的古典音乐之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便作为一名指挥家建立起了个人声名。

有几位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或六十年代的中国作曲家,从国际古典音乐评论当中收获到认可与赏识,比如谭盾,去年他刚被任命为美国巴德音乐学院院长,此外还有陈其钢和叶小纲。

许多更年轻一辈的中国作曲家也已经开始因为他们的天赋和他们创作出的优秀作品而崭露头角,像周天和杜韵。

中国的器乐演奏家们还在继续凭借他们那炫技般眼花缭乱的演奏技术在不断涌现和带给观众以深刻印象。在中国,钢琴家郎朗的成功事例带动起了一股古典音乐热潮,引领了许许多多的中国家长们让他们的孩子去学习西方乐器。通过来自《留声机》杂志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有着超过4000万正在学习钢琴的琴童。

余隆总结道,“中国在古典音乐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吸引到来自全世界的众多关注。尽管古典音乐仅仅只有相对小众的受众群体(粉丝规模),但古典音乐的影响力却是正在增长的,尤其是在中国。”

可是,余隆也指出,如果有更多音乐家对于收入增长的关切再少一点的话,那么中国的古典音乐事业将一定能够展望到更大的成功。作曲家们太频繁地被诸如为晚会、电视连续剧或电影写音乐,这种容易赚钱的活儿给吸引,在他看来,这意味着音乐家们极少会花一年或两年的时间,仅仅只是专注在某一部音乐作品的创作上。


一个能够被理解的观点

余隆说他感到音乐家们有把中国文化推介到全世界的职责和使命,同时在做这件事情时他们应该感到自信。为了把这件事情变为现实,他强调了必须要去不断举办音乐会和音乐节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去与全球范围内的音乐艺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余隆说,当他希望在他每一张出版发行的德意志留声机厂牌唱片里都囊括中国作曲家作品的时候,令他忧心的是,事实上他感觉好到足以促使他要带到世界舞台上的中国音乐作品还实在是太少了。

全球著名古典厂牌DG发行最新专辑

庆祝上海交响乐团建团140周年

携手开启新篇章

他提到当一些中国作曲家开始大胆自信地去表达他们的个性时,他们往往对于国际化古典音乐作品的结构认识还抱持有一种局限性观点。这种对于古典音乐世界的局限性理解和认知,已经妨碍到他们去创作一些让西方音乐爱好者能够去欣赏的作品,以及阻碍到他们找到往海外去推介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的正确切入点。

认识清楚作为一个文化代表角色的重要性,余隆说这需要一个人去拥有并形成对于整个世界的一个能够被理解的观点,同时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弄明白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他看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作为音乐家们应当去恪守的人生格言。

Fantastic

Classics

微博:@酌乐古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