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国农村提前十年搞分田到户,粮食有增产的可能性吗?

首先,我觉得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问题。我国农村历史上几千年都是一家一户分散的小农经济,即现在说的单干。新中国从人民公社开始走集体化道路。到1981年分田到户(说白了就是单干)。也就是说,在整个中国农村历史上,只有20年是集体化生产,其他全部都是一家一户的单干形式。这样,就自然回答了楼主的提问。你看看中国几千年的农村粮食是不是增产了?

其实,从中国农村几千年农耕情况来看,农民种田主要是靠天吃饭。哪一年风调雨顺,哪一年就多打一些粮食,哪年天公不作美,哪年就欠收,甚至颗粒无收。

还记得叶圣陶老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吧,他所描述的就是旧中国农民的情况,哪年风调雨顺,虫子又不作梗,哪年就可多收个三五斗。叶圣陶描写江浙一带的农民情况实际是全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实际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村的缩影。

这个提问者实际上也是代表了相当一些人的观点,对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搞清楚。也就是粮食到底是怎样增产的没有搞清楚。前面提到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它是以江浙一带的农村反映出了整个中国的农村情况,概括起来说农村主要是靠天吃饭。

然而,新中国通过农村集体化彻底改变了这种靠天吃饭的状况。种田不单纯是靠某一个方面就能做到粮食增产的。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具体指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个方面。所以,不是一个分田到户就可以增产的问题。如果没有人民公社集体化时期的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改造,没有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开发,没有国家化肥农药的生产,恐怕即使分田到户,现在仍然还是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

不少人把以后粮食增产归咎于分田到户,其实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看问题。一些人似乎认为只有单干才能调动积极性,单从调动人的积极性一个方面来说是有点作用,但从发展生产力的各个方面来看,就不行了。(注意: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方面)比如,提高科技水平、大规模机械化生产、集中力量办大事。从这些方面看,单干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再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分田单干以后的小岗村和仍然坚持集体化的南街村比较一下,高下立见。小岗村如果不是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那会怎样呢?再说即使小岗村在国家财政和其他方面的支持下仍然只是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没有致富,与集体化的南街村仍然相差甚远。再说,从网络上公布的全国百强村来看,搞单干的只有小岗村(国家花了大量的财力支持),其他基本上是坚持集体化道路的先进典型。

综上所述,楼主这种假设提问,是没有多少价值的问题。我们认为,别说提前十年,即使新中国一建立,就分田到户的话,那现在恐怕仍然还是在靠天吃饭。解放初的土地改革是把土地直接分配给了农民,结果很快出现了两极分化,出现了买卖土地的现象。如果继续下去的话,农村的农田基本建设能搞起来吗?答案是肯定的,绝对不能,那么,不是仍然只有靠天吃饭吗。所以,这是一些人缺乏全面认识的一种错误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