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艺术家
在当代艺术领域,有一句话争议不小,而且流传甚广,那就是德国艺术家博伊斯(Joseph Beuys)说的「人人都是艺术家」。
看字面意思,似乎艺术不再神圣,也没有任何难度了,每个人都可以搞艺术,而且都能成为艺术家。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句话是在什么语境下说的,有什么深意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博伊斯的这句话。
博伊斯是著名的行为艺术家,也是二战后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艺术家之一。年轻时候,他曾参加过希特勒青年团,二次世界大战时参加了空军。在一次飞行中,他受伤掉落在了苏联领土上,被当地鞑靼人救起。
战后,他开始向当时的艺术家学习艺术,并发生了激烈的思想转变。后来成为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教授,受到世界的关注。
在60年代的时候,他就以自己的行为艺术享誉天下。他将脸上涂满蜂蜜和金箔,抱着一只死去的野兔,把自己关在画廊里,不断对怀中的兔子说着什么。观众只能在外面观看他,就这样进行了三个小时,观众才获准进入。那时候,博伊斯坐在入口的椅子上,依然抱着那只兔子。
这样让人费解的行为艺术贯穿着博伊斯的一生,他还曾带着学生在杜塞尔多夫学院附近计划种树7000棵。
这些举动不只让当时的人们摸不到头脑,放在现在依然不容易理解。再加上他所说的「人人都是艺术家」,就更是不明所以。博伊斯的艺术观一直是艺术领域的探讨对象。
而其实,他的这些言语和行为有着一套完整的逻辑。他曾经在访谈中说:
「艺术应该在事实上被看作那些正在所有领域中继续生产活动的起点。」
在博伊斯看来,艺术是一种不一样的生产活动,它有别于科学理性,而属于一种直觉的、感性的生产。艺术因此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甚至,它就不应该具有科学的眼光。
比如,用科学来看待热的现象,就是测量物体的温度。可是,人类不是只有这一种认识热的方式,人类有更丰富的感受,比如看到太阳的图案就会感到热,看到红色就会感到热,物体的变形会让人感到热。这些方法都是有别于科学的方法。
艺术家就应该是用各种其他方式认识世界和从事生产的人。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你不再用测量、实验、图表这些工具了解世界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准艺术家,如果你能够践行和创造新的东西,就可以成为艺术家。
实际上,博伊斯抱着兔子,脸上涂抹着蜂蜜的时候,就是来自于自己被鞑靼人拯救的经历,当时鞑靼人就用蜂蜜和动物的毛皮为他治疗和取暖,让他对热有了一种终生难忘的印象,这种印象远远不能用一个温度就能说清楚。
于是,他的艺术就起于这些对身边事物的重新认识和描述。
抱着兔子,脸上涂抹着蜂蜜的博伊斯。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从身边自己最熟悉,最有感受的事物中汲取力量,重新思考和创造,那么,每个人就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至于表现手法,则是因人而异的了。
博伊斯把这样的生产当作是一种真正的革命,当人们都开始这样做,世界就会展现出更加多元和深刻的面向,而不被科学的方法所垄断。
博伊斯的艺术正是不拘一格的,他常常采取总体艺术的方法,不只拘泥于雕塑、装置或行为艺术上。只要能够表现他想要表达的思想,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他的工具。
「人人都是艺术家」虽然出自博伊斯之口,却可以追溯到尼采和存在主义者那里。
尼采就认为,科学对宗教的破坏,会带来精神状况的虚无,而唯有美学可以为生命提供价值。尼采的未来哲学就是以美来重新塑造人类生命的意义。博伊斯继承了这一点,又不止于此。
从个人的感受出发实现艺术的同时,博伊斯在日耳曼的精神中找到了自己的血液。他的作品时常带有日耳曼文化的隐喻符号,如他抱着的野兔,在日耳曼文化中就象征着生育。
此外,博伊斯将艺术拓展至更广阔的图景中,认为艺术可以最终完成一种根本的社会革命。蜜蜂这一符号,就代表着一种共同生产的意味。他的种树计划也是如此,不啻为共产主义的另一种表达。
可以说,在博伊斯这里,融合了总体艺术、日耳曼文化、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这些思想让博伊斯开辟了艺术的新世界,也让博伊斯成为当代艺术的真正领袖。
「人人都是艺术家」并不是说每个人「已经」是艺术家,而是说每个人都「可能」是,也「应该」是艺术家。人类的未来取决于科学的成就,也取决于人类对非理性、非科学的认识有多深。
这也许才是博伊斯的言行为我们带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