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盛在明清,但只有极少是宣纸作品,大多人分还不清绫绢和宣

宣纸有1500年历史了,但生宣主要在明朝被发觉使用。

因为明朝时的书法理论已经从墨色开始入手了,而且字形结构也产生了“变态”,俗称名称尚态。

所以用宣纸创作,就是非常常见的了。

但是,古代纸非常贵,尤其是宣纸,更贵。

所以大家常见的明清大草,几乎都是“绫本”“绢本”,即使像王铎那样涨墨的作品,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绫本绢本”,有些是本身就涨墨,有的则是装裱是处理不当,水洇导致,这个就跟本身的材质有关系了,像宣纸,装裱时锁墨非常牢固,是不会出现那种情况的。

明清大草中,用纯宣纸的也不多,大多用熟宣,过着半生熟。

生宣多适合作画,至于书法,还是熟一点好控制。

下边,我找了一些例子,主要以王铎徐渭傅山这种为主,大家可以看一下。

王铎,绝好的半生熟,看洇墨的地方,多均匀。

不得不佩服傅山的控笔技巧,图片不清楚,但是有浓淡变化。

倪元璐作品,枯笔出的表现,非高深功力不可为。

何绍基这个也没有比较生,因为水多,从枯笔出可看出洇处是因为水的关系,并不是因为纸太升。

徐渭,徐渭特别有意思,明清几大行草大家,就徐渭用宣纸多。那时候宣纸贵啊,一般人都买不起啊,像王铎,穷。傅山大清官,倪元璐黄道周也都是直正之臣,作品都是纸少绫多。

徐渭不一般啊,不当官,家里呆着,经济基础一般,但是人家画值钱啊。虽然脾气怪异,平时求画者无论高官还是富商,不愿意搭理就不卖。

所以一生也比较清贫。

但是人家粉丝多,想卖画的时候,大把人买,所以不愁买纸缺钱。

有钱了就有个性,别人还得受着。

但是没钱的不一样啊,耍不起个性。

像王铎这幅字,就是绫本,看着好像跟半生熟宣纸效果差不多。

这个不能看墨色变化,要看转折收笔处的细节,如果硬毛刺多,就是宣纸,如果毛刺少而且不硬,就是绢本绫本。

这个是绫本,想一字洇,这就是装裱的问题,因为第一笔墨重,遇水化开了。

像横折和接下一笔的时候,笔画都是轻的,所以这么看起来洇的就不自然。至于是装裱原因还是不可抗拒因素,就不得而知了。

这也是绫本,但是这个就是写的时候洇的,水多导致。

因为墨色洇开的变化自然,并不是突然遇水化开。

所以很多人都以为王铎傅山作品都是宣纸写的,这是错的。

多看细节是可以发现的。

明清时候宣纸太贵了,尤其好的宣纸。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些宣纸作品,现在是有价无市啊。

根本买不到。

工艺缺失导致

即使现在有很多好宣纸,也需要静放多年,去其火气,才能表现的和古人宣纸那样圆润。

宣纸虽然盛在明清,但是流传的作品中,宣纸书法作品并不多,画作到不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