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新闻:一种虚假而有效的传播
硕士研究生选拔和考核的正是考生的学术思维和潜力,因此,在复习阶段,及时了解学界研究的最新动态极为重要。它既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深化我们的理论,在考研初试阶段撰写出精彩斐然的答案,也能帮我们认识到学术研究的奇妙无穷,从而激发我们从事学术研究的兴趣。
从2017年6月开始,solo学长将「每周四」都将精选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与大家一同赏析探讨。所选论文均会契合当下学界研究热点,与社会时事密切相关,且都出自《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等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保证开卷有益。
话不多说,让我们直奔主题,开始阅读吧。
作者 | 王聿昊
来源 | 《中国记者》
作为专业的“假新闻”,洋葱新闻从早年公众娱乐消遣工具向由特定的媒体人经营,并将新闻事实运用夸张的手法进行改变或评论,来达到讽刺现实、表达看法或主张的目的。然而,作为新闻的一种新形式,洋葱新闻同样应该对受众与社会负责,遵守传统新闻的伦理与道德。因而,可以说,洋葱新闻的“假”应当是符合伦理道德、讽刺批判不公不义的“假”,而非完全娱乐化,为了一己私利而博人眼球引发舆论关注的“假”。
一、“洋葱新闻”的起源与发展
“洋葱新闻”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两个美国大学生所创办的一份寝室讽刺小报《洋葱》,这个名字来自其中一位学生的叔叔,因为他注意到大学生最常吃的食物是洋葱三明治。 1989年,这份报纸被现任主编斯科特·迪克斯收购,并保留了这份报纸以幽默的“假新闻”来讽刺现实的特点,受到读者欢迎。
截至2008年,这份报纸的发行量超过69万份;1996年,该报网站开始运营,每月访问量高达400多万;2001年,该报在网站推出了名为ON N的视频版,并上线于Youtube等视频网站,其每期点阅率接近十万次,订阅该账号的用户数超过87万。可以说,洋葱新闻已经从一份大学生戏谑的读物发展成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专业媒体。
早期我国洋葱新闻诞生于网络论坛中,此后随着新浪微博等社群媒体的发展,出现了直接以“洋葱新闻”命名的自媒体账号,“洋葱日报社”等账号开始在微博走红。目前,“洋葱日报社”的粉丝数已超过97万,其发布的每一条微博几乎都能获得数百次的转发与评论。洋葱新闻在发展轨迹上与网红账号雷同,从最开始的个人账号,逐步成长为初具媒体属性的组织账号。
二、“洋葱新闻”所产生的传播伦理问题
(一)媒体和受众极易信以为真
“洋葱新闻”的写作形式与真正的新闻报道几乎完全相同,“洋葱新闻”所改写的事件又几乎是真实发生的事实,因此,读者(甚至新闻从业人员)如果不多加鉴别,很容易信以为真。“洋葱新闻”在“外表”上与真实的新闻报道几乎无异,若是撰写者没有刻意注明本则新闻为“假新闻”或是“编撰出来的洋葱新闻”,很难通过简单的求证与核实发现。新媒体时代,读者往往很少花时间去核实所阅读到的资讯,看到有趣的资讯便会随手转发。当这些虚假的、夸张的信息没有经过标注的转发,谣言便产生了。
(二)消费新闻事件之嫌难避
“洋葱新闻”所改编的议题往往来自真实新闻事件,在一些相对较敏感的事件上施以辛辣、嘲讽的语言,进而批判一些社会上的失序现象。然而,在一些事件上,过分讽刺与嘲讽或许会给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不免给人一种为了传播效果而丧失底线,为了撰写者自身利益而消费新闻事件的感觉。
近来,我国爆出不少女大学生“裸条照”事件,为抨击这一现象,微博账号“洋葱日报社”连发多条洋葱新闻对此进行讽刺,内容包括:“女生裸贷照遭泄露,欲网上发文自筹精神损失”“裸贷证明中国已成女权社会”“因裸贷审核不通过,女孩受激整容变网红”。
在此次事件中,“洋葱新闻”将讽刺的对象设定为这些进行“裸贷”的女大学生, 并获得了一定传播效果。反观这个事件,最应该讽刺的对象却并非这些受骗的女大学生。然而“洋葱新闻”还是把矛头指向了受害者群体,对其造成二次伤害。同时,类似于“因裸贷审核不通过,女孩受激整容变网红”的资讯很容易对其他女性造成误导。
(三)洋葱新闻可能影响公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
议程设置理论告诉我们,媒体无形之中会影响受众对事件的关注度与看法。当“洋葱新闻”将原本严肃、反映社会问题的新闻事实通过过度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可能会降低甚至消解公众对事件本身的关注度,直接导致原本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能引起公众的重视,影响了问题解决的速度。同时,“洋葱新闻”本身就是一种作者主观性非常强的新闻评论形式,在事件真相尚未明晰前,“洋葱新闻”过早介入很可能会让读者对于该事件先入为主,影响公众对于该事件的判断,进而影响舆论导向。
另一方面,若是受众过度阅读了“洋葱新闻”中一些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反讽,或将默认这种观念正确,进而将观念转化成行为。因此,“洋葱新闻”是否会对公众造成误导,值得商榷。
三、“洋葱新闻”的伦理道德底线
尽管“洋葱新闻”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范畴,但由于其借助社群媒体进行传播,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能力强的特点,一旦出现违背新闻伦理道德的现象,将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明确“洋葱新闻”的伦理道德底线,对于受众、运营者以及社会公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作者应明确标注此内容为虚构
根据观察,当前我国“ 洋葱新闻”的社群媒体账号大多仅在账户简介上注明自己发布的资讯均为洋葱新闻或是“假新闻”,但其所发表的资讯大多没有明确标注“仅供娱乐”等字眼。若是对于洋葱新闻的定义不甚了解的用户看到并转发了相关资讯,很容易造成谣言的传播。
同时,“洋葱新闻”作者应适当戏剧化其内容,突出夸张、戏谑的特性,尽量与真实新闻保持距离与差异,让受众易于辨别本则“新闻”并非事实,仅需体会出其中的讽刺意味与情感。
(二)讽刺应适度,避免伤害事件当事人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关于“洋葱新闻”对与女大学生“裸贷”事件的讽刺一样,洋葱新闻的讽刺应当是为了维护社会公义、批判社会失序现象,应当避免过度情绪性、攻击性的内容。同时,“洋葱新闻”的夸张与讽刺应当符合社会伦理道德底线,反讽也不应出现过于露骨的内容,以免对受众产生误导。
(三)避免过度娱乐化,洋葱新闻应承担更多维护社会正义的责任
尽管“洋葱新闻”最初只是两个美国大学生在宿舍恶作剧般的消遣娱乐活动,但后来却演变为美国社会上一种讽刺某些失序者、抨击某些社会现象的利器。可以说,它之所以能够走红,与它敢说敢做的特点密不可分。因而,“洋葱新闻”更应当担负起弘扬社会公义、揭露讽刺社会上一些不公正、违背人性的问题。
对于“洋葱新闻”而言,适度娱乐化能够让其比传统的新闻评论更具可读性与趣味性,从而能够吸引更多读者。然而,突破底线的娱乐化往往又会影响公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判断,甚至可能会让公众的关注焦点从严肃的新闻事件以及背后的利益纠葛转向一些极度娱乐化的、戏剧化的细节。
尽管当下“洋葱新闻”主要借助社群媒体进行传播,娱乐化的内容对于“洋葱新闻”的传播十分重要;但在编写此类新闻的过程中,作者应当时刻牢记激浊扬清,维护社会正义的责任与作用。
“洋葱新闻”小传
洋葱新闻(The Onion News)于1988年诞生在美国。它以报道讽刺性文章为特色,以真实新闻事件为蓝本加工杜撰假新闻。所有新闻均以美国联合通讯社规格报道。凭借着只报假新闻的创意,洋葱新闻已经成长为一个复合报纸、网络、电影、电视的媒体帝国,是美国最大的恶搞新闻集结地。
“洋葱新闻”取名为“洋葱”,意喻一个事件包括多层因素,要一层层地剥,从不同层面去观察,才能看到本质。“洋葱”是美国一家提供讽刺新闻的组织。它以报道讽刺性文章为特色,文章内容涉及国内外以及当地的消息,包括日常家居、流行文化、政治生活等。在它的旗下还有娱乐性的报纸和网站。由该组织所提供的新闻是对时事的评论,而这些时事既有真实的也有虚构的。
它以真实新闻事件为蓝本,加工杜撰假新闻。虽然故事都是假的,却绝非胡编瞎造,而是用夸张的想象表达对世界观感,是另类的社会评论,因此有不少读者追捧。它模仿了传统新闻的特点,所有新闻均以美国联合通讯社规格报道。用恶搞的方式来讽刺美国时事,让人在幽默中思索,至今欣荣不衰。
诞生与发展
1988年,两个麦迪逊市威斯康辛大学的大三学生,TimKeck 和 Christopher Johnson,创办了一份寝室讽刺小报——《洋葱》(the Union)。其报刊名来自科克的叔叔,因为他注意到这帮办报的穷学生最常吃的就是洋葱三明治。《洋葱》最初发表在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
1989年,现任主编Scott Dikkers 和Peter Haise以1.9万美元收购该报,并保留了这份报纸幽默讽刺的风格。最初只在少数城市和城镇取得了成功,特别是那些重点大学所在地(如麦迪逊,密尔沃基,明尼阿波利斯,芝加哥,博尔德)。
1996年,报纸网站开始运营,使洋葱得到了全国性的关注。目前每月访问量已达400多万。同时,黑白报纸改为彩版。
1997年,《洋葱》已经强壮到能够支付员工薪水,在前10年里,报纸几乎完全靠一群分文不取的爱好者支撑。
2000年,“洋葱”被美国喜剧频道收购,将其讽刺品牌延伸到了其他形式的媒体。
2001年初,该公司将其办事处迁至纽约。
2007年,“洋葱”公司推出了其网络电视台——“洋葱”新闻网(The Onion News Network,简称ONN),提供模仿24小时新闻的网络视频。“洋葱”网上商城(the Onion store)借助“洋葱”强大的品牌影响力,销售一些与“洋葱”品牌有关或与其搞怪风格相似的商品。
2008年,公司通过DVD(未在影院上映)发行了“洋葱”电影(the Union Movie)。
2012年,它竟一跃成为极为罕见的报业成功案例,其发行量达69万份。当传统印刷媒体发行量减少,被迫裁员时,《洋葱》的销量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经过多年发展,洋葱新闻已经成长为一个复合报纸、网络、电影、电视的媒体帝国。
洋葱报纸
洋葱新闻以报道讽刺性文章为特色,文章内容涉及国内外以及当地的消息。它以真实新闻事件为蓝本,加工杜撰假新闻。虽然故事都是假的,却绝非胡编瞎造,而是用夸张的想象表达对世界观感,是另类的社会评论,因此有不少读者追捧。它模仿了传统新闻的特点,所有新闻均以美国联合通讯社规格报道。
《洋葱》在麦迪逊,密尔沃基,纽约,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丹佛/博尔德,奥斯汀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免费派发。它也在世界各地的书店出售,包括英国,并可以通过邮件付费订阅。从2005至2009年,出版了洛杉矶和旧金山版本。由于广告收入的不足,这些版本已在2009年5月停止。
《洋葱》的发行量达69万份,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幽默讽刺杂志。在报业衰弱时代,它的发行量不降反升,成为报业一个特殊的案例。
洋葱网站
2007年3月,建立了洋葱新闻网(theOnion News Network,简称ONN)。共投资约100万元,并聘请了15个新员工集中于视屏新闻的制作。专门以幽默手法炮制假新闻,以独到的构思和创作录制了具有嘲讽性的新闻和新闻人物的视频,涉及的内容包括日常家居、流行文化、政治生活等。
洋葱新闻网创办一年后,就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为一个重量级品牌。《洋葱》的讽刺能力借助多媒体形式扩大了洋葱公司的品牌影响力。
洋葱电影
2008年,“洋葱新闻”出品了第一部电影《洋葱电影》,由Tom Kuntz、Mike Maguire导演,Ahmed B. Badran、Kathie Barnes等主演。未在影院上映,通过DVD发行。该片把美国乃至世界好好调侃了一遍。长着一副典型美国anchorman(实力雄厚的主播)脸、名叫“norm”(规范)的老先生认真地播报一条条荒谬的新闻:今天上午,互联网断线三小时,我国的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87%的美国公民体重超标,首席医疗部门决定重新设定肥胖的标准,从原来的脂肪比重55%上升到现在的90%,肥胖人数大为下降,这项政策赢得好评;一个名叫Frankel的18岁男孩,为其在工作场所的“被性骚扰权”起诉所有女同事,因为“半年来从没有女同事对我进行性骚扰”等。
洋葱电视
“洋葱新闻”不仅有自己的文字报道、新闻视频、出版物等,还有“洋葱电视新闻”,预计将出现在英国天空电视艺术频道。电视节目与美国电视新闻的节目形式完全一样,有新闻主播、谈话嘉宾、采访对象,内容包括时事、教育、文化、娱乐和科技等。只不过一切其实都是一种“表演”。负责人称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无人不知的新闻频道,继续发扬传统精神开各大有线电视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