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虽然损失惨重,却改变了战略态势
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一次典型的输了战役,赢了战略的行动。
解放战争初期,国军大举进攻各根据地,中原根据地在国军的第一轮进攻中,实际上等于被放弃,中原军区所属部队突围,除了原本留下来承担潜质任务的皮定均旅,其他各部损失惨重,此后在解放战争中基本上消失,没有留下成建制的部队。
失去中原根据地之后,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就基本上被切断了,被压迫在几个不同的区域分散作战。虽然抗战第一年仍然消灭了敌人的很多机动部队和有生力量,但各个根据地被包围压制的局面并未改变。实际上,即便是粟裕在孟良崮战役中歼灭了整编七十四师,也仍然没有打破内线作战的整体格局,山东根据地仍然被压制着。
其他战场上,东北部队被分割压缩在北满和南满,尤其是在南拉北打的格局下,南满受到国军的重点进攻,形势非常危急,最严重时甚至不得不退入朝鲜境内。在延安,也被胡宗南追着打,陈谢集团被压缩在太岳山区,刘邓大军被压缩在晋冀鲁豫的黄泛区。整体上,形势都不乐观。
在这种形势下,各根据地内相互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相互策应和支援,分散作战,无法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打破敌人的围困和封锁。这样,各根据地的兵源,物资都消耗得很快,如果再不打出去,就可能会像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一样,被国军困死在各根据地。
因此,毛主席提出,要打破现在内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必须要打到外线去,把战火烧到国统区去。这就有了华东部队分为内线兵团和外线兵团,内线兵团留守根据地,外线兵团打到外线去,在外线歼灭敌人,策应根据地的内线作战。
另一个很关键的举措就是,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整体离开根据地,南下大别山地区,威胁华中和江浙地区,减轻各根据地的压力。
从纯粹的军事角度看,千里跃进大别山当然是一次很不成功的行动,到了大别山站不住脚,被白崇禧的华中部队追着打,最后不得不放弃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的打算,退出大别山地区。因为长途行军又始终没有摆脱被追着打的局面,部队损失近六成,重武器损失近八成,从出发时的十万多人变成了四五万人。
从战术角度看,这是不是失败?当然是。但是从战略上看,千里跃进大别山非常成功的打破了国军的封锁线,并且将华中国军拖在大别山,迫使华中国军不敢抽调太多部队东进参与围攻华东野战军。这位粟裕部队在鲁豫一带大范围机动进退,寻找战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持。
可以想一想,如果没有中原野战军拖住华中国军,粟裕在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时候,黄维兵团极力东进,接近主战场,徐州的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李延年各兵团都会出动,那么形势就会非常危险。正是因为中原野战军死死拖住了华中国军,所以东进救援黄百韬兵团的只有黄维兵团,而且受到中原野战军的顽强阻击,没有靠近主战场。这样,徐州的国军也没有坚决支援,犹豫不决,为歼灭黄百韬兵团拉出了时间差。
所以说,即便是中原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整体上损失重大,但是这一行动为在战略上打破解放军只能内线作战的不利局面,打乱了国军的部署,拖住了华中国军,这是牺牲自己,成就其他各战区,尤其是华东战区的行动。这也是在淮海战役结束后,刘邓大军能够得到追击国军解放大西南的机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