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学会一种思维,一种获取幸福的能力
教育一直是我们不断在追求却又深感迷茫的一个领域,我们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孩子的起跑线真的是孩子决定的吗?还是说我们父母的层次、经济状况、育儿方法已经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到底需要什么教育呢?
一、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是苏格拉底发明出来的,是三个词根的拼写,前面那个“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导,“tion”是名词,引导出来。
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
相信很多人看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个4岁的黑人小姑娘和她的母亲坐在美国联邦大法院门前,他们很高兴地举着这张报纸,上面写着:最高法院今天禁止了在中学里面发生的种族隔离制度。
这就是美国很著名的1956年教育法案。
这个法案的执笔人叫布朗,布朗法官第一次清楚地在法律文件中阐明了教育的观点: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注意,是他本人的幸福,不是他家的,不是他们学校的),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
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大家内心是否有所触动,终于有一个人告诉我们: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不是为了成为一个社会机器的螺丝钉,而是为了leading out,让我心里那个最好的自己走出来。
教育应该是倾听孩子的声音,帮助他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在未来生活中找到他要的幸福。
二、未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现在我们的所有教育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未来的世界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各位有没有意识到,我们身边不乏有这样的孩子,为了入读重点小学,三岁已经开始上补习班,会各种才艺,能背诵不少古诗,小学一年级已经认识三、四年级才会的字,这种“超前”的教育带给孩子的是何种负担?这不是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而是让他们提前跑!
而孩子们真正在他人生的顶峰、最需要通识教育所教的能力,是什么时候?其实不是高考的时候,而是在他35岁的时候,在他这一辈子职业最顶峰的时候,最需要运用到一些从小到大学习到的技能和养成的思维模式。所以今天所讲的人才,是要适应他在35岁时所具备的能力,以一名15岁高中生为例,那也就是要适应他在2038年时的社会,而不是适应当下18岁高考时候的人才标准。
那么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今天的孩子到那个时候在追求怎么样的生活?
▼
2038年的职业环境应该是怎么样的?
第一个改变是从信息时代转向概念时代。
在过去20年间,在信息时代的很多重要工作,在未来20年会极大程度的被电脑所取代,而到那个时候,所有做这些工作的人都有可能失业。毕竟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眠不休也不会跳槽又不会抱怨,还不会要求涨薪。
逻辑分析能力是信息时代的核心。而概念时代需要什么呢?是高创造性、高整合能力的人才。
举个例子,麦肯锡是全世界最大的企业咨询公司,1993年员工有67%是MBA,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41%。现在10年过去了,还在继续往下降,那么是什么人填补了麦肯锡这些头脑一流的MBA呢?是MFA(Master of fine art),就是艺术硕士。麦肯锡意识到,他们的调查报告必须要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于是很多MFA慢慢替掉了MBA。
信息时代向概念时代推进的时候,那些原本仅靠知识和逻辑工作的人,基本逐渐就会被电脑所替代,但创意和跨界整合能力却无法轻易被替代。
随着人工智能的到来,让我们看看哪几类工作不容易被淘汰:
1、非重复性工作
2、大量需要与人沟通的工作
3、个性化定制的工作
4、跨专业融合的工作
第二个改变就是改变会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测。
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世界五百强是40年,而世界一千强是30年,而你们的职业生涯有多长呢?如果25岁参加工作,65岁退休,那就是40年。这意味着如果你一毕业就创业,一创业就创成了世界五百强,那么在你退休的那一年,公司正好倒了。
所以当世界五百强都只有40年寿命的时候,你就会更明白,未来的孩子不可能不换工作,他这一辈子一定会至少换五到七份工作,而且换两到三个行业。其实不仅公司命短,行业的命运也如此。一辈子在一个公司,一个行业会变得越来越难,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教他在大学期间,做好一个专业,你觉得是不是有可能是对他的诅咒和害他呢。
第三个改变是以幸福与自我实现为核心的生涯。
2008年中国人均GDP是3400美金, 2013年人均6470美金,2016年达到了8000美金,预计到2025年中美的GDP就会接近。但是很遗憾,从上个世纪1994年开始,中国人的平均幸福感就没什么明显上升,甚至有几年还会下降。这一点我想不用给数据,大家已经有感觉。
为什么3000美金和8000美金这两个数据这么重要?因为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察现象发现,3000美金是一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界限,意味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挣脱了贫困,开始过得小康和幸福,所以中国大概是2008年的时候过了小康。
8000美金也是经济学上公认的一个拐点,在这个点之后,幸福和经济收益没有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我们不管怎么挣钱,都不会过得更加幸福。我们的幸福感不会随着我们的收入开始上升了。
所以我想下一代人,一定不会像我们这代人,追求房子,追求安全感,追求生存,追求赚钱,而是为了追求什么?他们会真真正正的代替我们开始追求幸福,我们这一辈子觉得有点小奢侈的话题。这其实也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分成三个:底层的生存、中间的社交和高层的自我实现。
人的主要需求是出现在14到18岁这段时间,而且他的需求会慢慢固化下来。
60后主要是什么需求?他们的童年经历了自然灾害,经历了文革的前期,所以这拨人最核心的就是生存需求和尊重需求。
70后不太一样,70后前半段的人存在着理想主义,因为那时候谁都穷,但后半段的人就开始下海了,开始追求成功,所以70后是中国最纠结的一代人,他一会儿特别浪漫主义、诗人,一会儿又挣钱挣钱,是最纠结的。
90后完全不一样,90后是第一批公开在网络上承认自己是脑残、屌丝,承认对方是女神的群体。心理学上,一个人的内心要极其的强大,才敢自贬到这个样子。90后早就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人天团天天关注,认同感需求已经爆棚了。
所以90后就呈现出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虽然这很困扰着我们,但是从好的方面来看,如果把整个家族作为一个人来看,其实90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了整个家族从开始的安全感走向自我实现、被认同的需求,虽然有一点稚嫩,但他们去追求个人成长和存在感是历史趋势,与外界的环境完全符合。
讲到现在,你觉得你的教育符合这个年代吗?就你对于孩子的教育,真正能够让他们胜任这么一个年代吗?胜任这么一个理性减退、概念增加,专业、行业、职业都迅速变化,真正追求幸福,而不是追求成功的年代,你的教育胜任吗?
三、未来世界的主人翁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以下三位不同领域的名家对教育的本质有着惊人一致的认知,也许,这就是教育的答案和目的……
走出去了解整个世界
是孩子们的必修课
哈佛女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走出去了解整个世界是孩子们的必修课。
世界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我们去熟悉和探索,绝对不仅仅局限于学习他国的语言。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学习陌生的文化与历史,他国的人文与生活。 当我们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宽容,才能更加坦荡。实际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异已经成为“了解世界”的重点。
教育不教知识和技能
却能让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
理查德·莱文是享誉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鲁大学校长。他曾说:“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因为他认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那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
那大学教育有什么用呢?
理查德·莱文在他的演讲集《大学的工作》中这样提到:“耶鲁致力于领袖人物的培养,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通识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
发挥个人潜质,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教育让我们看清事物本质
《大学的理念》的作者约翰·亨利·纽曼说:“只有教育,才能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阐明观点时有道理,表达时有说服力,鼓动时有力量。”
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来面目,切中要害,解开思绪的乱麻,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撇开无关的细节。
教育能让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四、我们应该怎么做?
中国的父母是最有责任感的一群人,事事喜欢为孩子代劳,但是未来你给孩子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在所有需要做最重要决定的时候不让他做,小学不让他做,大学不让做,媳妇不让他挑,房子不让他选,工作帮他找好了。于是到他35岁那年,真正面临他的职业变化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懂,而他一次都没有做过选择。
所以在今天一个真正比较恰当的人生态度是让孩子参与到自己人生的规划中来。为什么要孩子参与?那是因为只有他自己选择的路,才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才会勇敢的为此选择负责。而我们作为家长需要在此过程中,培养孩子跨界整合的能力,保持其好奇,拥抱变化,在恰当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创造自己喜欢的事业。
▼
最后我分享一个对我来说很重要的故事,让我开始决定着手青少年成长规划的工作。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爱因斯坦。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普林斯顿物理系的大学生,有一天接到一个任务去采访爱因斯坦。这个年轻人问:作为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你觉得什么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我不要你有答案,我只想知道什么是这个年代最重要的科学问题。
爱因斯坦说,“嗯,这是个好问题。年轻人,如果真有什么关于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我想就是这个世界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
这个年轻人说,爱因斯坦先生,这难道不是一个宗教问题吗?爱因斯坦说,不是。
“因为如果一个科学家相信这个世界是邪恶的,他将终其一生去发明武器、创造壁垒,创造伤害人的东西,创造墙壁,把人隔得越来越远。但如果一个科学家相信这个世界是善良的,他就会终其一生去发明联系,创造链接,发明能把人连得越来越紧密的事情。”
所以我想说在青少年成长规划方面,不在于我们的顾问有多么高超的咨询技巧,拥有的资源多少强大,而是我们是否能发掘出孩子内心的信念。
你对于未来世界的信念就是最重要的教育信念。
如果一个家长、一个老师相信未来是美好而善良的,那么他们会就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和成长,去教孩子们打开各种可能性,去尝试更多,去体验精彩。但如果一个家长和老师相信未来是灰暗的,那么他们就会教孩子保护自己,努力考出好成绩,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做一个老老实实的本分人。
每位家长对于这个未来世界的判断其实是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呢?
就像Wallace在演讲中说到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不是“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真正的教育,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
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终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