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光临新一期的考点预测专栏!
此前我们为大家准备了5G以及人工智能、短视频大专题👇:
2019 年 10月 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那么,区块链及其优势是什么?区块链的本质和主要应用如何?“区块链 +”将如何重构传媒业?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传媒业的未来生态如何?
一起来进入本专题吧!
区块链作为新兴技术,主要出现在19和20年的真题中,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1、名词解释:区块链 (2020 北师大、南大、上大、广西大学、浙传等,2019南大、北京工商等)2、简答:区块链技术对新闻业的影响(2020 西安交通大学)3、论述:区块链对新闻生产的影响(2020 山西大学)4、论述:谈谈对区块链的理解与展望(2020 深圳大学)5、论述:“区块链+”时代下,媒体的机遇和挑战(2020 北京师范大学)以名词解释、论述为主,分值为5--25分为主,题型跨度较大,在准备时需要做好浓缩与扩充的两手准备。作为一个新兴技术,在2020才开始陆续有重视技术的学校开始考察。根据对2020的考题分析,考察方式主要为区块链的特点、应用、发展、以及对我国新闻传播的机遇与挑战。算是对新技术浅尝辄止的考察方式,因此在准备时仍需抓稳基础内容。根据真题来看,关于区块链的考点,未来的考察趋势会围绕区块链对新闻业、新闻生产、与媒体融合的结合等几个方面。如“区块链对新闻生产的影响”,或如“区块链如何促进媒体融合”等题目。2020年,区块链在学术界讨论的重点都在哪里呢?小铎根据最新学术论文,总结整理了以下5个方面!张德威.区块链技术重塑数字时代新闻传播要素的可行性探究[A]. Remix教育.科教望潮·2020 Remix教育大会论文集[C].Remix教育:北京小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20:6.郑可彤.区块链对新闻传播业的革命性影响[J].科技传播,2020,12(13):158-159.徐锡霆,邢振宇.区块链技术与新闻传播行业的融合[J].青年记者,2020(17):51-52.匡文波,黄琦翔,郭奕.区块链与新闻业:应用与困境[J].中国报业,2020(05):16-19.匡文波,杨梦圆,郭奕.区块链技术如何为新闻业解困[J].新闻论坛,2020(01):18-20.方洁,蒋政旭.国际上区块链技术在媒体场景下的应用研究[J].新闻与写作,2020(01):21-26.姚莉.区块链媒体实践及对传媒行业发展的作用[J].中国传媒科技,2019(11):17-19.李想,滑晓军.区块链重塑当代新闻业的可能性探究[J].青年记者,2019(18):36-37.史安斌,叶倩.区块链技术与新闻业变革:理念与路径[J].青年记者,2019(16):75-78.
喻国明,方可人.区块链:为媒介融合中传统主流媒介赋能赋权[J].媒体融合新观察,2019(06):4-6.
张帅男,张晓雨.区块链的版权保护研究——以封面新闻为例[J].新闻战线,2020(10):84-86.
杨航,管彤.区块链视角下《纽约时报》虚假新闻治理创新与启示——基于“新闻出处溯源”项目的解读[J].中国编辑,2020(04):22-27.
喻国明,冯菲.区块链对后真相的重新建构[J].社会科学文摘,2019(11):14-16.从论文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对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也是处于一个可能性探究的阶段。其中喻国明老师、匡文波老师在今年均有新见解,报考这两个学校的崽崽一定要重点关注。通过对学界研究的梳理,如上文在真题解析中提到的,重点主要是基础内容,但也有高校考察比较深入,如北师大、深圳大学20年均考察了论述题,所以该专题一定要好好准备。接下来,木铎将各位学界大牛们的区块链研究成果整理成稿,希望大家牢牢把握,在今年的试卷上拿到高分!
一是“去中心化”,这是区块链最本质的特点 ,指不存在中心管制 ,区块链自成一体化 ,无需依赖任何硬件设施;二是“共享开放”,除了个别被加密地带外 ,区块链整个信息系统透明开放 ;三是“安全独立”,采用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 ,区块链整个系统运行不受干预,在掌握过半数据节点的权限之前 ,无法人为修改数据 ;四是“自由匿名”,区块链的信息匿名传递 ,在各区块节点不存在公开验证等泄露身份信息的操作,但一切必须在符合法律法规前提下。
(1)媒体信源认证
2016 年美国大选期间,社交网站 Facebook、Twitter上涌现了一批名为 USA Daily Politics、Worldpolitcus.com 的自媒体网站,发布了大量诸如《突发新闻 :FBI 已经确定希拉里即将定罪》的新闻,让网民们信以为真。如何减少网络谣言、净化新闻传播环境,成为中外媒体监管的老大难问题。区块链技术可以提供一整套追踪新闻来源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媒体信源认证。如日本Tech Bureau 公司提供的私有区块链技术发展平台“猕讯”(Mijin),正计划为美国媒体引进区块链技术。该软件将密钥权限授予主管、发言人或相关机构负责人,而记者仅有采写权限;记者采写的内容不能被私自修改,即使数据被修改过,其历史记录也可以追溯;使用“猕讯”发布的新闻在被加密的同时,共享到多台个人计算机上,第三方机构很难进行篡改。区块链技术可以构建一个公开的分布式新闻数据库,建立公民新闻审核机制,解决传统媒体审稿过程中存在的主观性强、编辑权滥用等问题,提高评审质量。在评审过程中,撰稿人的原始稿件、修改记录、审稿人意见和读者评论等,均可追溯。美国的萨米特·辛格和杜德瑞 · 泰勒近期正推进 DNN(去中心化新闻网络)建设。在这个新闻平台上,撰稿人完成新闻稿件撰写后,将由平台随机选择 7 位匿名审稿人就新闻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进行审核,并根据编辑指南对文章提出修改意见;撰稿人和审稿人在稿件发布后,均可获得 DNN 代币。DNN 新闻平台希望借助区块链技术,创造一个不受专业媒体把控并且值得信赖的公民新闻平台。区块链技术能以数字签名(ECDSA)和哈希算法对新闻作品版权进行精准跟踪,从确权、用权、维权三个环节完整记录新闻作品版权流转过程。国外的Blockai、SingularDTV以及国内的亿书、纸贵、原本、版权印等,围绕数字版权保护推出了一系列应用。今年 3月上线的“版全家”应用平台,使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加固技术,提供版权登记、转授权合同备案登记、版权检索、版权交易、版税结算、侵权举报和维权申诉等一系列服务。大众媒体时代,撰稿人只能从媒体平台获取稿费。而借助区块链技术,撰稿人和自媒体可以通过智能合约对内容自主定价,绕过媒体平台直接和“粉丝”互动,获取打赏和订阅费用。如美国DECENT平台针对创意人、作者、博主和出版商及其“粉丝”搭建一个安全并值得信赖的数字内容分享平台。用户可以用DCT(DECENT 平台的代币)进行支付,第一时间获取所需要的内容。区块链技术可以解决传媒业广告营销效果不透明、有偏差的问题,如点击量作弊等。目前,国内有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出以数据协作、反欺诈、效果监测为主要场景构建广告技术区块链共同体联盟(AdTech Consortium Blockchain) ;国外有美国广告技术公司 MetaX 推出首个用于跟踪数字广告供应链的协议adChain,帮助广告主和媒体提高运营效率和准确性。个人健康档案等隐私信息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区块链技术可以进行多签名复杂权限管理的特性,使得医疗机构能够实现数据加密,保护隐私和个人的数据主权,确保用户隐私不被泄露。用户个人的数据,何时开放、开放给谁、开放到什么程度,均由用户个人来授权,而不再由网络信息平台任意处置。如Gem Health、Bit Health 等技术公司正推出电子健康病历(EHR)、DNA钱包等应用,将患者的电子病历等安全存储在区块链上。任何机构和个人获取相关信息需要向患者本人或授权人申请,才能获取私人密钥。这有效解除了用户在指纹数据、基因数据保护方面的担忧。区块链技术可以对媒体无形资产进行确权和价值评估,解决其轻资产、筹款难的问题。媒体的新闻作品、文学作品、摄影作品、创意设计作品,乃至用户浏览数据、互动评论内容,均可作为数字资产获得融资回报。媒体还可以通过股权众筹模式,进入文化金融市场,提供文化创意版权作品的登记、注册、交易服务。如艺术品资产数字化平台“艺链”,将艺术品的归属以加密的形式存储在区块链上,使艺术品的交易历史(包括所有权、展览历史、成文记录、流转记录等)均有据可查,并以期权POS 方式发行数字资产“铨”(AC), 开启艺术品市场指数指标等创新玩法。
对传统新闻机构而言,依托互联网的非机构媒体所表现出的去中心化是随机且无序的,而在社交语境下的区块链,则可以为机构媒体搭建起巨型的常规新闻生产平台,从而使得有序、分散、透明的新闻生产成为可能。例如,可以利用区块链3.0技术,机构媒体通过节点即时写入最新的新闻消息,从而保证第一手新闻内容的直接传递;为展现新闻生产过程的透明和“程序客观”,媒体可以将消息源的来源、采集、组织和使用写入区块链条,附带上时间戳后生成区块数据,再通过分布式广播发送到各个节点。这样不仅有效减少了新闻生产者与接收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也实现了新闻的分布式储存。传统机构媒体可以利用区块链,在新闻源上实现某种程度的程序认证,从而使新闻生产的采集过程实现可核查与透明性。具体做法为,最初的区块可以附上消息源头的信息作为来源证明,之后可以不停叠加最新的信息,这样每一次的更新都加入不同的背景材料,从而可以持续跟进和讨论。如日本TechBureau公司提供的私有链技术发展平台“猕讯”,正计划为美国媒体引进区块链,以提供一整套追踪新闻来源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媒体的信源认证。新闻的透明性可区分为“公开的透明性”和“参与的透明性”。前者指的是新闻生产者是否对新闻制作过程保持公开;后者则指的是使公众参与到新闻生产过程中来。按此分类,本部分的前两点无疑属于利用区块链新技术推动的“公开的透明性”。而对于公众积极“参与的透明性”,区块链也有应用的广阔空间和未来。就目前而言,区块链可以应用工作量算法机制产生比特币作为激励,类似在新闻区块链中,也可以尝试通过智能合约形式创设类似“新闻币”的代币,以便实现构架一种包括受众方在内的开放性新闻生产的新方式。
首先,与新闻生产相关的区块链数据库资源消耗的问题。
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网络,加上哈希运算和校验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这是区块链与生俱来的局限,也是建立开放透明的新闻网络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中,尽管世界各国情况不一,但受制于区块链技术政策制定的不确定性,以及政府管控宽严的差异等影响,传统机构媒体不可能使用公有链去建立新闻平台;联盟链或者私有链可能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但是要做成覆盖范围足够广泛、可视程度足够透明的去中心区块链新闻数据库,资源消耗是不得不跨越的一道坎。其次,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区块链存在“技术失控”的风险。在区块链3.0模式下,一整套技术应用往往由专业的第三方区块链平台进行开放,掌握区块链技术的新闻工作者少之又少,传统新闻机构与用户一样是“技术使用者”的身份,其中存在着被技术操控的风险。邓建国就对区块链技术是否存在操控新闻业的可能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既然Facebook的算法能操纵新闻业,区块链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在一个极度开放的新闻生产平台中,技术失控导致的公共事件是极其危险的,可能引起隐私的泄漏、假新闻的再度泛滥等,而这都是需要防范的风险。再次,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新闻平台与政府管控之间存在矛盾,这也是传统的机构媒体必须面对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缺少对区块链技术的法律管控,区块链去中心和匿名化的特性,使得在虚拟币领域中存在不法分子利用区块链洗钱的风险,同样,当新闻从业者在新闻区块链网络上进行新闻产制而有违背职业道德或者法律的行为时,去中心化的结构也会为纠正和整治带来困难。所以,在新闻生产透明性改革的理想与现实之间,还需要搭建诸多“桥梁”,如政策与法律的完善、技术层面的升级等,来沟通和化解区块链平台与管制之间的矛盾。
最初作为比特币底层架构技术的区块链可以自成一个能够实现货币流通的完整系统,基于智能合约,越过广告主,直接连接新闻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突破了媒体传统广告收入模式的桎梏。区块链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加密算法基础上的加密货币,能确保交易安全。在不同的区块链系统中,用户使用不同的加密货币完成交易。区块链技术既通过“时间戳”的方式确定了新闻生产者对内容的所有权,又基于加密货币让用户可以直接经济赞助感兴趣的内容话题和生产者,实现新闻众筹的普及化。区块链技术对于新闻版权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版权可追溯、简化确权流程、存证方便及费用便宜、取证维权便捷等方面。
- 第一,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及安全性特征,“上链”的新闻报道作品将通过“时间戳”功能认证内容,从而保证新闻作品在未来可供追溯和查询。
- 第二,区块链技术可以帮助新闻媒体实现作品的在线登记、电子证据采集等,简化确权的流程,减少确权的时间。
- 第三,区块链可对全类型的证据进行存证,并且同时生成“时间戳”,存证成本得以大幅降低,国内一些区块链知识产权平台已经实现免费存证。
- 第四,从取证角度,一旦侵权行为发生,系统能瞬间锁定并进行取证维权,取证便捷且费用低廉。在传统取证流程中,版权人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利用一定技术手段,甚至可能借助比较复杂的技术设施,在一定情况下还需要寻求见证人的帮助,但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版权人可以迅速、高效、低成本地进行取证。
区块链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信息的不可篡改,这有利于帮助报业实现新闻信源的追溯。与如今的社交媒体相似,在区块链平台上,所有用户均可发布内容,但有所差异的是,用户的数据可以通过区块链进行相互链接和标记。对于一起特定的新闻事件来说,所有相关事实和材料将汇聚“上链”,每一项操作都会被共享到多个节点,不仅无法进行篡改,而且每个节点都将互相核实这些事实和材料的真实性,通过共识机制甄别信息质量,实现事实核查过程的部分“众包”。一旦发现假新闻,便可追本溯源,锁定源头,阻断其传播路径,甚至在技术上“抛弃”这一节点。因此,区块链的技术机制不仅能有效实现事实核查与信源追溯,而且直接增加了新闻造假的成本,从源头上遏制“假新闻”的生产。其一是关于区块链在传媒业应用中的困境,其二是关于区块链在媒体融合中的价值实现。
第一,目前新闻媒体及从业者对区块链技术原理的理解仍然非常浅显,距离运用技术进而成功创建一套新的系统还相当遥远。一直以来,传媒业的从业人员对前沿技术的运作原理知之甚少,作为应用方式的创新者,倘若媒体从业人员无法理解相关技术原理在媒介实践中的确切意义,那么便无法真正实现创造性应用。目前国内许多所谓的“区块链媒体”仅仅停留在“报道区块链主题”的媒体,与真正的“区块链+媒体”相距甚远。值得警醒的是,在对新技术缺乏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盲目将其作为挽救传统媒体的稻草,也可能同时将新闻业陷入一项新技术的操纵陷阱中。第二,作为一套能够自我维持的系统,区块链平台上的虚拟货币难以成为真正的货币从而实现法定货币体系的价值尺度功能,这决定了加密货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只可能被限定在一个封闭的系统或商圈中进行流通。换言之,类似游戏场的“代币”,一旦离开具体的使用场景便失去效用,相应地也将限制停留在这个系统的总体人数。有研究显示,根据对以太坊及其1137个分布式应用的统计,过去24小时的活跃用户数总共只有一万余人,其中只有两个应用24小时内的活跃用户数达到1000人左右。此外,代币的交易效率也成为限制区块链的一项重要因素,目前区块链每秒能够保证的交易数限制在个位数,而支付宝、微信支付在“双十一购物节”期间每秒能够完成数十万笔成交,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用户总量。所以,传媒业若要创建这种新的价值实现机制,首先要解决用户总量和流通货币这两项重要问题。第三,有关“区块链‘共识机制’是否成立”的思考,直接影响新闻事实核查的有效性,以及众筹新闻的价值。共识机制源自机械式的机器共识,简言之,机器共识是一个计算问题,其目的是在算法主导下逐一验证并确保分布式存储的账本均是一致的。然而,一旦区块链进入应用阶段,共识机制便可能附加人性影响,比如在社区治理中的共识机制,便可能掺杂人性的要素。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勒庞定义了“乌合之众”,认为人一旦加入群体则失去了原先的个性。在区块链系统中,无论是加密的算法,还是每一个持币人,都将为原本机械的共识机制添加人性元素,从而影响共识的决策结果。因此,在区块链的媒介系统中,只有当用户素养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可能真正良性促进传媒业发展。第四,区块链产生信任机制的两个条件是“上链”的数据是真实的,以及“上链”后数据不可修改,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假新闻”“谣言”等传媒业根深蒂固的问题。然而,若要保证“上链”的数据全部都是真实的,除非在数据“上链”前有相关的权威机构进行证明,但这又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本质特征背道而驰;又或是“上链”后采用共识机制进行核查,这又回到了上一点问题的讨论。此外,区块链媒介系统的创建还涉及大量法律、政策等相关问题的研究,需要配套相关法律、政策保障系统正常有效运作。可见,报业应当理性看待区块链的价值,并且尝试从技术、法律、政策、金融等多个层面解决目前欠缺的问题,距离“区块链+报业”应用的真正落地及普及,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这里的平台并非过去中心化的内容聚合平台,而是作为新一代传播生产力的表达和内容生产平台。在今天,不是应用即服务(IAAS),而是基础设施即服务 (PAAS),传播领域的未来发展需要提供的是以区块链为底层架构的新型网络生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内容生产力得到极大的释放,新旧媒体的内容数据均能得到流通。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媒体(当然也包含所有内容生产者)可以通过 p2p 的传输特性获取阅读、点赞、转发自身内容用户的年龄、性别等精准画像,而实现对于用户的把握。由于存在 token 机制和时间戳,这便使得“真实”“专业”与内容生产者的利益挂钩。这将倒逼包括自媒体在内的所有内容提供者重视用户需求,主动提高内容生产的专业性,并加强对内容真实性的审核与追求。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将日益成为传播领域的生存进退的权威法则。(3)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微版权的“微确权”,极大激发泛众化传播时代的传播生产力随着区块链技术的逐渐成熟,可实现对于微版权的“微确权”,碎片化的内容文本在流通过程中将获得巨大收益。这将进一步强化公众的版权意识,并刺激泛众化传播时代人们积极地参与到内容创作与传播之中。传统主流媒体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以“四全媒体”的建构作为实验田,以平台服务的方式释放底层的巨大需求与海量内容生产能力。[1]郭恩强,梁杰兵.区块链对新闻生产的重构——以“透明性”为中心的研究[J].新闻大学,2019(02):33-42+118-119.[2]郑可彤.区块链对新闻传播业的革命性影响[J].科技传播,2020,12(13):158-159.[3]匡文波,黄琦翔,郭奕.区块链与新闻业:应用与困境[J].中国报业,2020(05):16-19.[4]喻国明,方可人.区块链:为媒介融合中传统主流媒介赋能赋权[J].媒体融合新观察,2019(06):4-6.[5]史安斌,叶倩.区块链技术与新闻业变革:理念与路径[J].青年记者,2019(16):75-78.[6]郭恩强,梁杰兵.区块链对新闻生产的重构——以“透明性”为中心的研究[J].新闻大学,2019(02):33-42+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