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模式,探索跨越“达尔文死海”(下)
4.组织架构情况
南京玻纤院结合“三大平台”各自的特点,赋予其不同的组织架构,创造体制机制。产业服务平台下分多个事业部,均采用企业化的运营模式,以取得产业规模化的最大经济效益。行业服务平台以平台化模式运营,从标准化、检测评价、工程区域服务搭建行业服务平台。创新孵化平台(创新中心)为了提升效率,创新中心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架构,中心主任由院董事长兼任,确保顶层设计与战略推进,中心内设专职办公室,负责创新项目的引入、过程服务及转化,同时负责创新生态建设。团队运营需要的科技、人事、财务、法务等职能服务由院各职能部门设专人与团队对接。搭建科学技术与投融资两个专家委员会,为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建议意见,提出创新中心的技术发展方向,参与新创新团队的引入评审,创新过程中重大项目的论证、立项、评审、验收。创新中心扁平化组织架构的搭建,快速支撑了创新中心及团队业务的开展,保障了体系运转效率。
5.改革的支撑保障
南京玻纤院从人才梯队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绩效激励模式等方面发力,多条措施并举保障“三大平台”良性运行,支撑平台间的协同合作,确保本成果的有效实行。
(1) 人才资源保障
人才始终是创新的活力之源,是良好生产运营状态的基本保障,建设合理的人才梯队是必不可少的。南京玻纤院高度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抓住以人为本,建立四层级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创新人才持续供给。围绕“院士、专家、工程师、工匠”四个层级人才建设目标,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培训工作,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探索不同层级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完善重大项目负责人、首席专家为主体的领军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与国内外高校、企业联合培养骨干人才、学术带头人机制;建立岗位培训、技能培训、能力培训为重点的优秀人才培育机制;加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弘扬工匠精神,积极打造适应南京玻纤院创新发展的技能人才团队,开展“首席工人”评选试点工作,制定院首席技师、首席技术能手和首席操作能手评选办法和标准,成立评审小组,加强评选、表彰、定薪定岗工作力度,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
(2) 机制保障
为确保创新效率和技术价值,南京玻纤院在管理上建立“管理线、建设线、监督线”三线管理机制。管理线紧扣某项目或产业的建设要求,完成组织协调、计划安排、跟踪对标和规范管理;建设线包含行政、技术建设指挥,负责保质保量、按计划完成任务;监督线负责监督、检查管理线、建设线的执行情况,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创新中心在“三线”机制基础上又加入“两总”管理机制,“总指挥和总工程师”分工负责,行政总指挥是项目行政总负责人,对项目的建设进度、质量、成本负责。依据实施主体分别设置了子项行政指挥作为总指挥的助手,负责子项进度、质量、成本、安全、档案等行政管理工作。针对项目专业性多专业性强的特点,分别设置了多位项目总师,作为专业技术总负责人,对项目建设技术、质量负责,同时配套建立了专业总师队伍,作为总师助手,负责本专业内的技术方案及设计工作。“三线”、“两总”管理机制促进各责任主体相互之间有合作、有督促,保证了目标、计划、实施、监督全方位管理,团队成为一个紧密的集体,有效发挥了合力作用,全面提升项目执行力。
为了消除科研人员因为创新工作风险性而产生的顾虑,南京玻纤院还建立了“容错机制”——如果创新项目失败,原单位接受创新队伍的人员回归,并安排相应工作,项目成果可继续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并从市场角度分阶段评估,建立项目预警机制,保证了一定的试错机会。
(3) 绩效激励保障
为了激活人才创新的原动力,南京玻纤院推进以价值为导向的薪酬支付文化,进一步细化、完善以绩效考核为前提的激励机制,根据产业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方案。密切关注外部市场薪资水平,在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前提下,保持员工薪酬水平适当增长。三大平台采用不同的考核机制,建立能上能下、动态调整、优胜劣汰、公平公正的市场化激励机制,探索当期收入与未来收益的统筹与协同。
(4)运营保障
n “十三五”以来,南京玻纤院推进提升市场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监督管理能力,搭建统一信息化平台,建设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
(5)企业文化保障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渗透于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之中,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南京玻纤院深谙这一点,重视人文和谐,把党的建设融入中心工作,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有效衔接并解决历史遗留的转制前后退休人员待遇问题,实现了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统一,营造和谐稳定企业环境,为跨越新材料“达尔文死海”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实施效果
南京玻纤院作为产学研结合的先行者,始终不忘“国家的院所要承担国家和行业发展重任”之初心,一直致力于跨域新材料“达尔文死海”,打破高新材料“卡脖子”的局面。但是,过去对涉及到解决“跨越达尔文死海”问题的要素主体不明确,本身的机制体制针对性不强,未能充分发挥转制院所优势来协同跨域“达尔文死海”。
“十三五”以来,南京玻纤院在内外部环境的推动下,依据自身发展状况,深化改革,通过构建和发展“三大平台”,更好地发挥了改制科研院所的优势基因,管理水平、运营效率、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取得了经济、生态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效益,做到了市场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在跨越新材料“达尔文死海”的探索过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管理水平
在构建和运营“三大平台”的四年中,南京玻纤院坚持改革变革,贯彻集团“组织精健化、管理精细化、经营精益化”的“三精管理”理念,使得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具体而言,在组织精健化方面,狠抓“2422”压减等专项工作,持继开展针对“重点单位、重点责任人、重点客户”的专项活动,层层分解目标,落实责任人,财务部门及时预警。应收账款、存货等主要经营减利指标均大幅下降,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净利润分别上升9%和上升28%。在管理精细化方面,注重风险防控、效率效益优先,进行利润贡献对标,补短板增长板,在主导产业建立对标总体实施方案及常态化运行和闭环管理机制,加强差异性分析,在积极探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深化对标工作,推动实现一流发展目标。在经营精益化方面,深入践行“价本利”理念,根据“质量上上、价格中上”的原则,制定产品销售策略,突围恶性价格竞争泥潭,通过攻关提升产品质量和核心指标,优化生产工艺装备,调整产业结构、精进产品性能等一系列举措提质增效。
南京玻纤院搭建三大平台以来,管理效率大幅提高,运营质量稳步上升,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20年被评为中国建材集团“六星企业”,获得“南京市市长质量奖”“江苏省省长质量奖”,改革成果得到肯定。
(二)经济效益
四年来,南京玻纤院“三大平台”协同发展,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截止2019年底,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28%、39%。院三大平台齐头并进,成绩斐然:
产业发展平台明确主责主业,成为跨越“达尔文死海”经济支撑来源的“压舱石”。自“十三五”以来,其形成膜材料、宇航材料等主导产业,涵盖过滤材料、电池材料、空气净化材料、特种纤维预制体等产品,主导产业在细分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通过内生与外延发展,不断加快国际化步伐。
行业服务平台探索获得新实效,成为跨越“达尔文死海”中协同发展、评价影响的“辐射源”。其工程服务业务与全球范围玻纤企业广泛合作,打开发达国家市场,签订多项重大总包合同;2017年全国碳纤维标委会成功落户南京玻纤院,以地方分院为试点的玻纤产业区域性科技服务平台运营3年成功为地方引入多家企业;2018年质检中心服务模式持续创新,被两家大型央企作为指定实验室来制定产品评价体系和标准;2019年获批承担建设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复合材料行业中心”项目。
创新孵化平台打通了从科技投入到成果转移的顶层设计路径,成功探索“达尔文死海”中技术实现价值的“孵化器”。其通过设计与实践新型创新团队的引入和运营机制,先后引入与成立围绕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和重要关键技术攻关且未来可实现产业化的创新团队。“十三五”以来,创新中心累计获批外部项目数十项,获批纵向经费超亿元,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全成本独立核算,通过高效创新实现自我造血。2020年,其完成的发明专利“一种高透气量非织造布覆膜滤料、其制备方法及其所用的覆膜装置”(专利号ZL201310542807.3)荣获中国专利金奖。
在新的组织体系下,不仅单个平台取得了不菲的效益,三大平台协同发力的效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十三五”以来,在三个平台协同作用下,南京玻纤院突破了“达尔文死海”几项关键技术,从团队建设、技术攻关等各方面实力不断壮大,这些项目有望在“十四五”实现产业化。“十三五”以来,创新孵化收益已超亿元,持续为产业平台孵化出技术成果,部分项目有望产业化后达数十亿元规模产值。
(三)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
改革后的南京玻纤院,开发生产的产品也获得了一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承担的“外墙外保温岩棉制品规模化生产成套装备技术及应用研究”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成果获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为行业的绿色发展、节能降耗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膜材料产业过滤产品助力高效去除工业企业生产中70%的PM2.5粉尘量,为防治大气污染,打赢“蓝天保卫战”这一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做出了贡献。在疫情最严峻的时期,南京玻纤院产品驰援武汉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等建设,彰显央企的责任与担当;按时完成国家国防配套任务,为国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这些事迹皆体现了南玻院转制以来不断推进企业自身改革,以三大业务形态为基础搭建三大平台,保障其协同发力,构建新模式的实践效果。
四、进一步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明显加快,但是仍有部分先进技术和产品被卡脖子。转制院所要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创新优势,推进深化改革,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形成科研攻关和产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实现跨越新材料的“达尔文死海”。
参考文献
[1]徐旭东.跨越“达尔文死海”为啥这样难?[N].人民政协报,2019-06-18(005).
本成果为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2020(第四届)
成果创造人:赵 谦、郭 伟、陈士洁、于守富、张文进、王 屹、唐 宇、何 宏、匡 宁、姚 迪、马 丹(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