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夫|《信心铭》今译
《信心铭》今译
《信心铭》采用的是每四字一句的诗歌体、偈语体,语言高度凝炼。加上本篇还沾有六朝骈体和玄学的风格,在不落形迹中贯通佛法的义理与用典,这就加大了文本思想的跳跃性。
翻译是一种对话,也是一种阐释,但宗旨还是离不开信、雅、达三个基本的原则。对于《信心铭》这样的诗歌体裁的文本,将它译成将现代汉语,首先就破坏了它的“形”,原有的节奏、韵律消解了,只剩下一个“语言的外壳”,也就不再“雅”。其次,《信心铭》是用来修心的,是以修证为基础的,也就是一种证悟。证悟是一种“现量”,但译者不一定都是高僧大德,几乎不可能与作者处于同等的思想境界,只能将“现量”变成“圣言量”,也就很难保证译文的“信”与“达”。把《信心铭》变成今天的语言,形式已经不很重要。“现代诗”不讲格律,所以,在译文中缺少了节奏和韵律关系不大。但翻译后,保持某种“神似”还是必须的。而要保持神似,最重要的还是通“理”:一个是佛教的“理”,一个是老庄的“理”。
翻开《信心铭》,第一句话就是:“至道无难,惟嫌拣择。”这是道家的语言。但是,“道”在道家中有几种含义,如“大道”、“真理”、“方法”等等,到底选哪一个好呢?这还得看《信心铭》是讲什么的。本文将这一句译成“开悟并不难,关键在于放下分别之心”,正是考虑《信心铭》的主题是讲禅宗的“开悟”,是讲“方法”,而不是讲终极的“大道”。后面的“拣择”,本意是挑三拣四,但在禅宗里,就是那个“分别之心”,何况本篇的主题也是讲“心”,所以就译成“关键在于放下分别之心”。这种语言的“嫁接”是非常难以把握的。
原文 |
今译 |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 |
开悟并不难,关键在于放下分别之心。 |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
只要不生爱恨好恶,就会豁然开朗。 |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
迷与悟只有一念之差,但境界却有天壤之别。 |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
若要清净自性当下呈现,就不能对外物存有顺逆之心。 |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
在顺从与违背之间挣扎,这就是人的心病。 |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
不懂得心法的根本,念佛求静等于白费工夫。 |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
自性的圆满如同虚空,既不减少也不增加。 |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
只因众生心存取舍,才与圆满的自性不相应。 |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
不要追逐外在的假象,也不要强行停留于空的境界。 |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
保持一颗平常心,烦恼自然消除。 |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
刻意降伏心念于不动,反而会越来越躁动。 |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
与其执著于动与静,不如懂得不二之法。 |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
不通达不二之法,就会顾此失彼,劳而无功。 |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
刻意排遣外境反而被外境所牵,一味求空反而让空变成负担。 |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
话多的人杂念也多,远离了真如佛性。 |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
放弃言语,抛却思虑,就会通达无碍。 |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
回归自性是修行之本,随境而转则会迷失本真。 |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
一刹间的回光返照,胜过以往的修空。 |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
改变以往的修空,因为它本身就是妄见。 |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
修行不在求得真如,而在熄灭妄见。 |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
不能执泥于真与俗的边见,谨而慎之不能追寻。 |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
一旦萌生是非念头,就会心情扰乱,迷失本有真心。 |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
分别之见由心而生,但心也不能执意去守。 |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
不生妄念,一切平等,便无有好坏对错。 |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
无有好坏对错,就不再有事物的差别相。不生妄念,就不再有心识的流转。 |
能随境减,境逐能沈。 |
内心随着外境而改变,外境随着内心而变化。 |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
外境由内心而显现,内心由外境而生起。 |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
要知道内心和外境都是因缘的一端,本质上都无自性而空。 |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
既然内心和外境都统一于空,所以内含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幻。 |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
若不存精粗好坏之见,怎会执迷不悟? |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
大道宽广无边,体悟它既困难也容易。 |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
固执己见的人疑神疑鬼,成功心切反而欲速不达。 |
执之失度,心入邪路。 |
由于修行方法不当,掉进了旁门左道。 |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
真正的修行是放下万缘,顺其自然,无心于过去与停留。 |
任性合道,消遥绝恼。 |
顺应本性,契合大道,内心逍遥无烦恼。 |
系念乖真,沈昏不好。 |
专注一念会远离本真,太过放任又会昏然入睡。 |
不好劳神,何用疎亲。 |
其实根本无需劳心费神,又何必亲近和疏远它们。 |
欲趣一乘,勿恶六尘。 |
若要体悟究竟的佛法,就不能视外境为修行的障碍。 |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
能如实做到不以外境为障碍,也就修成了平等正觉。 |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
智慧的人自然无为,愚蠢的人作茧自缚。 |
法无异法,妄自爱者。 |
万法归宗,无有高下,但人们往往自以为是。 |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
放下自家的宝藏不用,心外找心,哪能不犯错误? |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
迷惑时心会忽而死寂,忽而动荡,开悟后就不再有好恶的偏见。 |
一切二边,妄自斟酌。 |
所有对立的观念,都是妄心在计较。 |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 |
妄心恰如梦幻泡影,何必费力捕捉。 |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
一切的得失是非,都应立刻放下。 |
眼若不眠,诸梦自除。 |
时刻保持清醒,自然消除各种迷梦。 |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
心若不生分别计较,万事万物都平等无别。 |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 |
体会了万物一如的玄妙,内心寂然而忘掉彼我的存在。 |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
以平等之心观照万物,复归于自然无为。 |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
消除分别对立,其妙不可胜言。 |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
刹住妄念,连妄念都无觉察。 |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
心境双忘,真心何在? |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
穷究了终极的真理,也就不露任何心念的痕迹。 |
启心平等,所作俱息。 |
起心动念平等无别,娇柔造作就会停息。 |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
疑惑全部消除,正确的信仰常行直心。 |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
一切都不滞留于心,大脑清空为零。 |
虚明自然,不劳心力。 |
空虚自然,不再劳心劳力。 |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
到了不用思量的地方,常人的见识无法揣摩。 |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
真如的境界,没有对象,也没有自我。 |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
若要急于与真如相应,唯有遵从不二法门。 |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
不二就是诸法平等,包容一切。 |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
十方的诸佛菩萨,都以此为准则。 |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
它打破了时间的界线,一念等同一万年。 |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
也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十方世界即在眼前。 |
极小同大,妄绝境界。 |
极小的等同于极大的,进入了无虚妄分别的境界。 |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
极大的等同于极小的,看不到万物的边际。 |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
有也就是无,无也就是有。 |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
若违背不二法门,必然抛弃不用。 |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 |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
只要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还担心什么事做不成? |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
相信自心与佛心无别,坚定不移。 |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
终极大道止于语言文字,也没有过去、现在、将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