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清明专题】曾令琪/清明即景

西南作家散文

清 明 即 景

曾令琪(四川成都)

从农历的新年算起,传统的节日,几乎每一个都有特定的含义。春节的喜庆,元宵的热闹,端午的繁忙,中秋的团圆。这些节日,差不多都带有大众狂欢的性质。想来也是理所当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忙碌了一大阵,本应该有个情绪释放的机会。

唯独清明,少了一些狂欢,而多了一些凝重。

清明,古时与上巳、寒食靠得很近,所以,近古以来,三个“节”差不多合三为一了。遥想中古以前,三月三的上巳,无论王公贵族,才子佳人,还是贩夫走卒,普通百姓,几乎倾城而出,踏青赏春。试想,大地春回,柳絮轻飏,燕子欢飞,百花争艳。“春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大好的春光,谁肯辜负!

但江山如画,触景生情,也容易使人浮想联翩――

历史上的金戈铁马,樯橹飞灰,让多愁多思的文人气郁于胸,栏杆拍遍;竹帛烟销,关河空锁,王朝的衰亡兴起,更是令人故国神游,感慨顿生。“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万物有生必有死,正如同春来花盛,秋临草衰。大地一片生机盎然,却最易拨动人们心中那一根最柔弱的琴弦,从而联想到已逝的亲人、亡殁的朋友。

“清明时节雨纷纷”,老天也许与人心相通,人的心思一动,老天便立刻打开了闸门。于是,伤感的雨,也就淅淅沥沥。三三两两的人们,迤逦在阴冷的雨里,静默在冰冷的墓前。亲人曾经的笑靥,如逝去的风,那么的遥不可及。

但我不喜欢,我不喜欢这样略带凄切的氛围。

正如陶渊明《挽歌》所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人生一世,不过尔尔;悲则悲矣,还得活着。

所以,在农村,如果是晴好的天气,也许你会听到,谁家的牧笛,吹响欢快;也许你会看见,一头老牛,在杏花村口慢条斯理。或者“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一群童稚的欢声笑语,染绿一片大地,染亮一片云天。

也难怪,后来的清明也就与上巳、寒食渐渐趋同。特别是当代人,“吃货”多多,“玩货”多多;所多的是“车流”,少了步行之乐;路上那三三两两的行人,再也不会凄凄惨惨,失魄断魂了。天地之间,剩下的是烟花三月,是杏花村酒,是人面桃花,是春风依旧……

2018年4月3日,星期二,于锦里览星楼

  作者简介:

  曾令琪,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中外散文诗学会四川分会副主席,四川文学艺术院院长,《西南作家》杂志主编,国家一级作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