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红 | 往事悠悠01:水车 2024-06-18 11:12:54 水 车丁中老校友 刘继红 作者刘继红先生,麾村人,丁中1966届校友。水车,是一种使用人力或畜力、风力的旧式提水灌溉的农具。据其所使用的动力,分别被称为人力水车、牛力水车、风力水车,因其取水主要部件槽筒内有一长串木制叶片以脊椎状木榷连接,形似龙骨,故又被称之为“龙骨水车”。过去我们老家麾村南部属高沙土地区,以旱谷为主,而北部则属里下河水网地区,以水田为主,在那个还没有机灌电灌的年代里,水车则成了田间灌溉的主力军。每年清明过后,一直到金秋十月,水车在家乡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特别是在那麦收后上田栽秧、伏旱时秧田补水的关键时刻,大人们常常起早贪黑,在烈日下、在夜幕中手扶车杠,脚踏车拐,原地奔波;水牛在车棚内紧蒙双眼,马不停蹄,绕圈而行;风车蓬帆在风中敞开双臂,呼风欢歌,上下翻腾,人、畜、风,各显神通,轮轴飞转,流水潺潺,成为那个年代乡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水车皆纯木打造而成,其使用的原木自然生成,采用砍伐、日晒、风干等方法备料,制作精良,结构精巧,不用一根铁钉、一沰(滴,音“耷”)木胶,全靠榫接卯合,精准镶嵌,环环紧扣,真可谓巧夺天工。制作水车可不是一般木匠所能做的,都是那些手艺精湛、木工中的精英,且多数为祖传,在没有图纸、计算工具的情况下,他们凭着高超的悟性和才智,熟记水车制作的几十道工序、上百个数据,对制作技巧等秘笈烂熟于心。水车的重要取水部件槽桶是一个半封闭的U形水槽,分长槽、中槽、短槽,长的有头二十米,短的也有五六米,宽约三四十公分,两头有开口,一头吸水,另一头出水。槽桶里装的穰子,也就是水车的龙骨,是由一片片长方形的柫板等距离的固定在一节节活动的榷子上。榷子是用坚硬的野生桑树或榆树制成,一头公榫,一头母榫,并锯有 “拔齿坎”,两头都打有孔眼;柫板是用不易断裂的杨树板制成,中间有与榷子公榫一端相匹配的方孔,正好套进榷子里,并用一根木质“必柫钉”将其牢牢地固定在榷子上。然后将一个榷子的公榫插在另一个榷子的母榫内,再用一根硬木销子将其连接起来,因其公榫的孔眼比母榫的孔眼稍大些,故而弯曲活动自如。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根据槽筒长短连接成链,其两节拔齿坎间的前后误差不超过1毫米,柫板两边与槽筒内壁的间距不超过2毫米。 龙骨的传动是靠车轴上的大轮轴(俗称“盘龙”)和槽筒下端的小轮轴(俗称“坞端”)来传动的。轮轴直径的大小和拨齿扳的长短,皆由木匠师傅根据车型以及龙骨尺寸精确计算而来,其两个拨齿扳上端间距要正好与龙骨上两个拨齿坎等距,误差同样不能超过1毫米,否则将无法拨动龙骨,甚至会打坏柫扳。此外,牛力水车的大车盘与地轴上的小转盘,就像机床上的两个传动齿轮,不但用料考究,制作精良,而且对榫眼的制作精准度要求极高,无论其直径大小,其齿距都必须相等且误差在毫米之内,否则大车盘小转盘在转动时其拨齿棒就容易“打嗝”而运转不畅,甚至会“打架”而损伤折断。无论是大车盘、小转盘,还是盘龙、乌端,其榫眼都是木匠师傅一凿子一凿子凿出来的,凿好后还要用板凿一个个修,再配上拨齿扳或拨齿棒,是一个极具耐心的细活,一天凿不了多少,真可谓“慢工出细活”。 说到凿榫眼,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传说民国初年麾村一大户人家请木匠师傅做牛车,师傅在凿榫眼的时候边做边琢磨,有时还息下来喝杯茶、抽枝烟。老板娘是个小心眼的人,着不得闲人,每天收工后都要去作坊看看凿了多少眼,还不时地在当家的面前嘀咕说木匠“成天做做歇歇,不是抽烟就是喝茶,一天就凿了这么几个眼”。哪晓得这话被木匠师傅听到了,第二天木匠师傅一上班就不停地凿眼,茶也不喝,烟也不抽,一刻不歇家伙,老板娘看到了心里开心得不得了,心想今天眼肯定凿的多,晚上赶忙拉着当家的去看,哪晓得一数,傻眼了,眼不但没多出来,反而少了三个,当家的把脸一沉,没声好气地吼道:“嗡、嗡、嗡(嘀咕),成整儿把眼嗡厄少特(少掉)了!”此话被后人传为笑料。2记得小时候每到夏天,远处都会不时地传来有节奏的“哒咚—哒咚—呛—呛……”的锣鼓声以及铿锵有力的号子声。伴随着锣鼓声和号子声,大人们正在奋力踩踏水车往田里灌水,这就是人力水车车水,我们老家方言叫“踏叉”。人力水车车轴的两端各有一付支架,俗称“踏枕”,形似小写的k字,下部“枕”着转动的车轴,上部绑着一根横木,谓之“车杠”,车杠是车水的人用来扶手或者搁膀子用的。车轴的中间是拨动龙骨的大轮轴“盘龙”,两边各有若干个踏车位,每个踏车位装有两根“栅”和四个“拐”,栅是呈十字形穿在车轴上,拐装在栅的顶端,拐是用稍粗些的木棍截成的三寸左右长的圆段子,脚踩在拐上就不会感到硌脚。人力水车车轴分两人轴、四人轴、六人轴,分别装有八拐、十六拐、二十四拐。可能在我们老家六人轴算是最长、拐最多的了,所以人们常常斥责那些说话不上路子、言词不雅的人“你个六人轴——全拐”!车水可是个力气活,一般都是由年轻男子担当。车水时一字排开,手扶胸前的车杠,步调错落有序地踩着脚下的蹬拐,健步如飞,脚下生风,蹬拐翻腾,车轴飞转,盘龙拨动龙骨沿槽筒上下爬行,柫板渐次绕过槽筒下端坞端没入水中,刮水而上,槽筒上端出水口水花飞溅,喷出一道长长的水龙,汩汩地流入田间。车水就像在走路,不过走路总有一个目的地,车水没有目的地,你得一直在原地走下去;车水又像爬坡,不过爬坡总有一个制高点,车水没有制高点,你得一直在原地望上爬,单调乏味,又苦又累。为确保不误农时,人们常采用轮班倒的方法轮流休息。轮换时间既不用钟也不用表,而是沿袭老祖宗传下来的“线车”计时法——在车轴的一头插一“线车”,车轴转一圈,棉线就在“线车”的轴上绕一圈,绕满圈数就换班,方法既简单又公平。此外,人们还以锣鼓和号子来调节氛围,提精换神,纾困解乏。锣鼓分别系在车杠两边,一人敲锣,一人击鼓,“哒咚—哒咚—呛—呛”,随着脚步的节奏,敲得有板有眼;车水号子由一人领唱,其余人和之,唱词有传统的,有即兴自编的,有荤有素,浓浓的乡土气息,唱得有声有色。车水既是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没有一定的技巧不行。旋转着的车轴带着脚下四个拐,轮番上下,接踵而来,每一脚都必须准确无误、恰到好处地踩在拐上,踩稳了再用力向下一蹬,眼睛无需看住脚下,全凭感觉蹬拐。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也曾凑过热闹,虽然两眼紧盯脚下,但脚板就是跟不上节奏,不是出脚太早而“倒拐”,就是伸腿太迟而踩空。一旦踩空了人就会失去平衡,飞转的车拐会毫不留情地砸向腿脚,情急之下只能双手死死抱住车杠,全身悬空而成“吊田鸡”,我们老家管这叫“吊吊杠儿”,此时那些“老手”不是出手相救,而是“落井下石”,相互一使眼色,把水车踏得飞快,这边小脸都吓白了,那边却在哈哈大笑。 3人力水车相对轻便,在选择水源和调换取水口时可随时随地搬迁移动,几个大劳力一抬就走了,安装快捷方便。而牛力水车(我们老家称其为“哦叉”,音échā)则体型庞大,结构复杂,安装不易,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场所“安家落户”,于是 “牛车棚”便应运而生。牛车棚一般选择在水源充沛、取水口好、地势略高的宽旷地搭建。我们老家牛车棚多为六角形或圆柱型,六柱支撑,竹木圆顶,刷草(麦草)苫盖,土坯砌墙,既可为牛力水车遮阳挡雨,也是路人歇脚、乘凉、躲雨之处,更有叫花乞丐以此为“家”,蜷缩栖身。车棚内安装着牛力水车最大、也是最主要的部件——大车盘。大车盘全部用优质原木制作。由毂木组合成一个大圆盘,中央是一根与大圆盘相垂直的中轴立柱,并由上面拉着的盖木和下面顶着的撑木与中轴共同构成十字架型,使大车盘成为上拉下托的整体,形似一个巨大的超级陀螺。中轴上端套在天心圆孔内,下端竳在与天心圆孔在一条垂直线上的粗壮木质地埋凹孔上,顶起整个大车盘,并可灵活转动。大车盘周边外围均匀榫卯镶嵌81个木齿(拨齿棒),与安装在地轴上有18个木齿(拨齿棒)的小转盘相互垂直吻合。此时,只要给牛蒙上双眼、套上牛轭头、接上套绳横杠,挥起鞭子在空中“啪”地一甩,高喊一声“驾”,牛就会乖乖地以中轴为圆心,在车棚内绕圈而行,大车盘的木齿即拨动地轴上的小转盘木齿,发出吱吱嘎嘎的响声,然然一副“十八岁姑娘八十一岁郞,卿卿我我诘噶响”的趣味画卷。快速转动的地轴穿越过桥扳,伸出车棚外,联动水车车轴。牛力水车车轴与人力水车车轴大同小异,仅仅是人力水车有车拐而牛力水车车轴则没有,但它们都是通过车轴上的盘龙拨动槽筒内的龙骨,柫扳上下翻腾,河水被引入沟渠,欢快地涌向农田……,牛就这样在潺潺的流水声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日行千里,足不出棚。偶尔也有个把胆大的小顽童脚踩大车盘、手抓拉杆盖木随车转悠,优哉游哉。牛若拉车时间太长需要歇歇脚,而田里又急需要水,就采取歇牛不歇车的办法,以人力代替牛力推车,就像推磨一样,被称之为“人盘车”,虽说是“吃的是人饭,用的是牛力”,但为了不误农时,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奋力而行。 4除了人力水车和牛力水车之外,过去农村还有一种常见的水车叫风力水车,我们老家称其为“风叉”。风力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的自然动力,利用风力车水灌田,可以大量节约人力、畜力,弥补人、畜长时间劳作而疲惫的不足。风力水车包括风车和水车两部分。风车将风能传递给水车,然后由水车将能量传给所汲水体,从而使水得到提升。风车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立轴式,另一种是卧轴式。我们老家多为卧轴式风车,由天轴、站轴、地轴、蓬帆等部件组成。天轴长5米有余,一端由固定的“四脚凳”支撑,另一端由可调节定位的人字形“两脚撑”支撑,足有3米多高,就像一座大型龙门吊,魏然挺立。站轴则垂直竖立在四脚凳中央,其上端的木齿轮与天轴的木齿轮垂直吻合,下端的木齿轮与地轴的木齿轮垂直吻合。天轴中央装有“六眼缽”,插入6根竹桅竿,每根竹桅竿的顶端用铁丝分别连接天轴两端,使其稳固垂直于天轴之上,同时将六根竹桅竿的顶端用铁丝相互连接成正六边形,形似一个巨大的立体“蜘蛛网”。每根竹桅竿都装有定滑轮,车水时则用定滑轮将约1.3×2米布蓬帆升起,并移动“两脚撑”使蓬帆迎风而立,风卷篷布,扬帆欢歌,旋转天轴,将天轴木齿轮的垂直转动转换成站轴木齿轮的水平转动,带动站轴转动,再通过站轴下端的木齿轮将水平转动转换为垂直转动,带动地轴转动,地轴带动龙盘拨动龙骨,与人力水车、风力水车异曲同工,将清清的河水注入田间。在水稻栽插季节风车都是日夜运转,看车人多吃住田头,因而每部风车通常都会搭一简易车棚,多为四方尖顶敞篷,供看车人栖息暂住,也是田间漫(平)田栽秧、推耙薅草者歇脚聊天之处。看车人要时刻关注风速风向。一般情况下2~3级风风车转动缓慢,3~4级风最好,4~5级风就嫌大了点,突发6级以上大风或大风突然转向很容易造成翻车。因而看车人要随时增减蓬帆,调节转速,应急突发情况。增减蓬帆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手疾眼快,确保安全。上世纪50年代,麾村就曾发生过一起风车摔伤人的事故,一刘姓男子在小(落)蓬时不知何故,有说是衣服被缠上竹桅杆,有说是突起大风,措手不及,被风车卷上去又重重地摔下,伤得不轻。 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过去农村随处可见的人力水车、牛力水车、风力水车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的电动抽水机,解放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了灌排效益。水车,从遥远的古代一路走来,彰显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力量,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众人齐心协力踩踏水车的热闹场景、那不知疲惫的牛拉着水车奋力前行的场面、那迎风而立的风帆呼风欢歌的画面,在儿时的记忆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赞 (0) 相关推荐 地轴[地轴] 地轴 地轴就是地球斜轴,也被称为地球自转轴.具体是指地球自转所绕的轴,其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北极,其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南极.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地轴 外文名 tilt of axis 别名 地球斜轴 中 ... 名家解经典 |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杨澄甫注: "立如平准",即立身中正不偏,方能支掌八面,即乾坤坎离巽震兑艮,四正四斜方向也."活似车轮",言气循环不息.古人云:" ... 刘继红 | 往事悠悠02:打水 打 水 丁中老校友 刘继红 作者刘继红先生,麾村人,丁中1966届校友. 自古以来曾是农田灌溉主力军的人力.畜力.风力水车(参见<往事悠悠01:水车>),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皆逐 ... 【往事悠悠】包丰‖ 芦箫声里忆流年 作者简介 包丰 男,笔名风呜呜,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初中毕业参加工作后曾在专科院校进修学习.喜欢文字,偶有作品发表并获奖. 往事悠悠 芦箫声里忆流年 包 丰 一 十余年前的落花时节 ... 【往事悠悠】高颉‖我让哥哥画老虎 作者简介 高颉,女,汉族,60后,生于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德岭山.大学专科学历,曾任教师.自幼爱好文学,偏重于散文与诗歌的创作.曾在<草原><巴彦淖尔报><花地>< ... 中国诗歌圈絕句.秋懷文/詹義清往事悠悠... 中国诗歌圈 絕句.秋懷 文/詹義清 往事悠悠入夢來,春華灼灼向陽開. 醒時猶戀青云意,不忍臨秋落葉哀. 【往事悠悠】张培利‖记忆中的马车店 作者简介 张培利,男,1957年生,毕业于内蒙古管理干部学院,现为乌拉特前旗粮食局退休干部.本人从小爱好文学.喜欢历史.美术等.曾在巜内蒙古日報>副刊上发表过散文巜往事>巜妻的激将法& ... 【往事悠悠】张培利‖一本书的故事 作者简介 张培利,男,1957年生,毕业于内蒙古管理干部学院,现为乌拉特前旗粮食局退休干部.本人从小爱好文学.喜欢历史.美术等.曾在巜内蒙古日報>副刊上发表过散文巜往事>巜妻的激将法> ... 历历尘烟,往事悠悠,带你了解中国最有名且最美的十大古道 简 单 文艺大叔网 寄语: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烟尘中,曾经存在这样一些古道,它们夹在古代荒蛮的山水之间,充满未知的危险和诗意. 沿着它们,张骞曾经出使西域.文成公主远嫁他乡.成吉思汗远征欧洲大陆-- ... 【往事悠悠】高颉‖母亲河的哺乳 作者简介 高颉,女,汉族,60后,生于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德岭山.大学专科学历,曾任教师.自幼爱好文学,偏重于散文与诗歌的创作.曾在<草原><巴彦淖尔报><花地>< ... 【往事悠悠】肖秀荣‖那最美好的时光 作者简介 肖秀荣,女,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大佘太牧场人.从小喜欢文学,但因家境贫困,初中未毕业就回家务农.曾在<巴彦淖尔晚报><北方新报>等报刊发表过<丑丑的婚事>&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