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红木家具有"南漆北蜡"的说法?99%的人都搞错了!
中国红木产业影响力微媒体!传播红木文化, 交流红木知识发布供求信息, 关注市场动态分享国学智慧, 品读百味人生红木 | 木材 . 家具 . 工艺品
红木家具外表处理有“南漆北蜡”之说,很多流传的文章,都说是因为南方天气潮湿,适合用做生漆的家具;北方天气干燥,适合用烫蜡的家具。但事实并非如此。生漆,又称“国漆“,是一种从膝树上采割的乳白色胶状液体,是我国特产的优质天然涂料。具有耐高温、耐磨、耐油污、耐酸、耐醇等特点,涂在家具的表面附着力强、涂膜坚硬、光泽性好。至今,没有任何一种化学合成涂料能在坚硬度、耐久性等主要性能方面超过生漆,是红木家具表面的理想涂料。
但生漆形成透明漆膜的条件非常苛刻,必须每次只擦薄薄的一层,并且在温度20℃-40℃、相对湿度75%以上时,才能干燥成透明的漆膜。如果生漆擦厚了,或者温度、湿度不达要求,就是放到太阳底下晒、用火烤,漆膜也干不透,只会变成黑色。而这种黑色也是漆艺的常态,有句成语叫“漆黑一片”,引用的就是生漆这个特点。但红木家具做生漆时,却不能把表面做成“漆黑一片”的黑色,必须要“透底”,只有透底才能展现木质本身的色泽和纹理之美。在没有可控制温度、湿度的生漆房时,北方地区的温、湿度自然环境就限制了它很难做出透底的生漆。包括在南方地区,也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温度、湿度达到理想状态时才能做出透底的效果,比如,有些地方至今还有只在桂花开的季节才做红木生漆的传统。北方的自然气候条件,在没有可以控温、控湿的生漆房时,基本做不出透底的红木家具生漆,所以烫蜡几乎是以前北方红木匠人的唯一选择--烫蜡工艺对气候环境的要求,没有那么苛刻,南北皆宜。
传统的红木家具擦生漆的工艺,包括刮灰和擦漆两大环节。底灰又叫生漆灰,一般用生漆和石膏调制而成。
刮底灰主要是为了填平木头表面的毛孔,为达到平整的效果,在刮上底灰后,要送入生漆房,待干透后打磨(水磨),再批灰,再送入生漆房干透,再打磨,再批灰。。。正常情况下,为达到理想效果,需要反复五次刮灰--打磨五次。
擦生漆时,为了保证漆膜能干透不变黑,每次都只能擦薄薄的一层,然后送入特定温度、湿度的生漆房里"闷熟",这层漆膜干透后,取出来再擦薄薄的一层,然后再送进生漆房闷熟。
为了达到晶莹剔透的效果,这个工序需要反复七到八次。
传统的烫蜡工艺,是对红木家具表面进行精细打磨后,把蜂蜡加热熔化,渗入家具木质表面,让蜂蜡和木质、树脂等一起形成保护膜。实际上,古法烫蜡工艺并不复杂,基本就是重复以下几步:【把蜂蜡加热熔化】--【把熔化的蜂蜡刷到家具上】--【高温烘烤,使蜂蜡进一步渗透】--【用棉纱把溢出来的蜂蜡吸干净】
烫蜡工艺虽然简单,但要想光滑细腻,必须靠事先的精细打磨,所以对打磨的要求很高,一般要从100目开始,打磨到至少1000目以上,需要耗费很多的人工。
无论是传统的生漆工艺还是烫蜡工艺,其工艺等级、对家具的保护和展示效果,都是现代油漆所无法比拟的,但成本却要高很多:生漆工艺的成本,大概是油漆工艺的十倍;烫蜡工艺的成本,大概是油漆工艺的三倍。
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陈宝光说:生漆和烫蜡,工序之复杂,对材料的要求之高,其制作工艺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只是,在绝大多数消费者都不知道其好坏优劣、也无法区分其好坏优劣的情况下,这类高成本的传统老工艺注定要没落---无论它有多么优秀。这是市场供求双方共同的选择,是急功近利的代价,也将是这个时代留在历史上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