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明版〡徐说《千字文》:冬

“冬”的字源。(网络资料图片)

徐说《千字文》第二十五集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撰稿:徐强

同学们好,欢迎收听《说文解字》。

大家知道,有一本书叫做《晏子春秋》,是专门记录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的言行的。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齐国国君齐景公在位的时候,有一次接连下了几天的雪都没有停。齐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大衣,坐在朝堂旁边的台阶上,对前来进见的晏婴说:“真是奇怪啊,下了几天雪都不觉得冷!”晏婴反问道:“真的不冷吗?”看见齐景公笑而不语,晏婴接着又说道:“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意思就是,我听说从前有贤德的君主,吃饱了会想到百姓的饥饿,穿暖了会想到百姓的寒冷,日子过得安逸了会想到百姓的劳累,如今下了几天雪,您却说不冷,真是不懂得体谅民间疾苦啊!齐景公听晏婴这么一说,觉得很惭愧,马上吩咐手下打开仓库,向挨饿受冻的人们发放粮食和衣服。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诗人曹植在一首诗中写道:“在贵多忘贱,为恩谁能博?狐白足御冬,焉念无衣客。”其中“狐白足御冬,焉念无衣客”这两句,用的就是齐景公和晏婴的典故。在冬天里有狐皮大衣穿的富贵人家,是不会想到没有衣服穿的穷苦人家的困难的,曹植写这几句诗,目的在于讽刺当时的统治阶层麻木不仁,没有体察民情的悲悯之心。

今天我们学习的字,就是《千字文》中的“冬”字。冬,dōng。

甲骨文的“冬”,属于会意字,像是一根绳子的两端各打了一个结,表示终止、终结。“终”的本字,就是“冬”字。随着文字的演变,“冬”字被用来专指冬天,于是人们又在“冬”字的左边加上绞丝旁(纟),变成“终”字,意思是终了、末了。

东汉语言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冬,四时尽也。”冬季是一年四季最后的一个季节,“冬”的本义指冬季。篆书的“冬”字,下边两点像是冰块的样子。滴水成冰,正是冬天的景象。

“冬”有时候也被当作象声词用,表示敲门声或者击鼓声。比如白居易的诗:“觉来未及说,叩门声冬冬。”陆游的诗:“棠梨花开社酒浓,南村北村鼓冬冬。”等等。

最后我们学习几个成语。“冬日可爱”,比喻和蔼可亲,仁惠感人。因为冬天的太阳比较温和,没有夏天那么酷烈,就像具有亲和力的人一样,所以说“可爱”。“冬温夏清”,冬天注意防寒,夏天注意防暑,表示儿女侍奉父母无微不至。“冬扇夏炉”,冬天的扇子,夏天的火炉,都是不合时令、派不上用场的东西,比喻不合时宜。

唐代诗人吕温在一首诗中写道:“雪霜自兹始,草木当更新。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严冬过后是阳春,人生的旅程也是如此,历经种种艰难困苦、风雨磨炼,总会等到春暖花开、苦尽甘来。

好的,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感谢大家收听,我们下一期再见。

参考资料

网络资料图片。

徐强,1975年2月出生,广西民族学院(今广西民族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现任贵港日报社副刊部主任、总编辑助理,是《读者》杂志著作权许可使用签约作家、广西作家协会理事、贵港市作家协会主席、贵港市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曾获2012年贵港市“十大杰出青年”、贵港市第四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港市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第二届广西“书香之家”称号。作品入选历年中国杂文年选。著有随笔杂文集《下辈子做一条狗》《当狗站起来的时候》《说文解字》《蠹鱼笔记》等。

杨学明,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广播电视编导专任教师、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华文促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等社会兼职。被评为广西首批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河北省首届广播电视“十佳”播音员主持人、全国优秀特长生指导教师、广西民族大学“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等。出版《节目主持艺术研究》《当代播音员主持人口语传播艺术研究》等著作,编写《演讲与口才教程》《文化素质教育经典教材》等教材。曾获中国新闻二等奖、中国广播一等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