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百家)赵晓舟/感受红色之旅
赵晓舟(陕西西安)
早有感受一下红色之旅的打算,迫于工作繁忙等诸多因素,始终未能如愿。近日,笔者有幸作为工作人员随团赴革命老区贵州参加党日活动,接受光荣传统教育,总算事随人意。
出发那天是一个周末,适逢入秋以来少有的好天气。我们一行二十余人乘海航班机于中午时分起飞,下午三点到达重庆,后乘车直抵遵义。一路上,大家谈笑风生,娓娓而语,没有丝毫的倦意。
深秋的渝黔高速路两边,景色依然诱人。透过那火红的夕阳余辉,清晰可见群山峻岭上的松竹依然高拔耸立,红叶星星点点,山菊花频频微笑,偶有微风从窗外吹来,让人倍感心旷神怡。乘车途中,大家一改往日的不苟言笑,幽默的、风趣的、滑稽的故事接二连三,不时引来阵阵掌声。
黄昏时分车行至娄山关,接应的兄弟行同志介绍,红军长征时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娄山关战役,瞬间,大家不约而同地把头伸出窗外。此时,夜色朦胧,但依然能看清山势之险峻,关道之险要。在一阵秋风的吹拂下,整个山林沙沙作响,给宁静的夜空平添了几许阴沉。偶见远处有若隐若现的灯光出现,使人不由联想到毛泽东同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大家怀着对革命老区的向往、对已故烈士的敬仰陷入沉思,耳边却回荡起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五年二月填写的著名词“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娄山关位于遵义市之北,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也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中央红军长征时,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占领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在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这首词写的就是这次攻克娄山关的战斗。
当晚约七时左右我们一行人抵达久负盛名的遵义古城。据史料记载,遵义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它的历史悠久,唐代即称遵义县,南宋时播州治所迁于此地,并修筑城垣。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达到遵义,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从此作为革命历史名城而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遵义城留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遵义会议的那段难忘的历史和湘江的秀美,前者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后者使遵义城多了一些灵气,可以说是“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一派江南风光。
我们到达遵义的次日,便开始了紧张的参观见学。清晨,大家早早起床,集体来到遵义会议旧址,在鲜艳的党旗下,全体随行人员整齐列队,举目凝视,在孙西全副行长的带领下,大家庄重地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表达了对党的忠诚。接着,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参观了遵义会议陈列,聆听了遵义会议历史意义的讲解,参观了中华苏维埃银行,瞻仰了烈士陵园。遵义之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们的思想和灵魂更进一步得到了净化和升华。我发自内心地感叹,在这里曾经流失的仅仅是那艰难而稍纵即逝岁月,而获得却是先辈们留给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本次贵州之行,我们顺道在该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果树景区接受了一次自然生态、人类和谐教育。在回归的路上还顺道去天龙屯堡古镇接受了一次历史知识教育。
黄果树景区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安顺市镇宁县,距省会贵阳市百余公里,距西部旅游中心城市安顺市区四十余公里。景区内以黄果树大瀑布为中心,分布着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大小的十八个瀑布,形成一个庞大的瀑布“家族”,被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基尼斯记录。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被《人民日报》社评为“中国风景名胜区顾客十大满意品牌”,荣获“欧洲游客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景区”等荣誉称号。位于黄果树景区的黄果树大瀑布是景区中最为壮观的瀑布,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的瀑布,也是世界上有水帘洞自然贯通且能从洞内外听、观、摸的瀑布。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考察大瀑布赞叹道:“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伟;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
在黄果树瀑布的水帘背后隐匿着一条百米长的水帘洞,洞内除了千奇百怪的钟乳石外,还有洞厅、洞窗和洞泉,真是暗藏天宝精华之地。其中的摸瀑台像外伸展数米,站在摸瀑台的前端伸手及可摸到瀑布飞流而下的瀑帘,震天的响声让你感觉到大地都在随着瀑布的脉搏震动。瀑布下的犀牛潭可让人踩入水中,从瀑布下端的最近距离感觉这大自然的神奇,惊叹这鬼斧神工般的黄果树。总之,黄果树瀑布风景让人美不胜收、乐不思蜀。
这次意外的收获是因飞机晚点而顺道参观了天龙屯。该屯据贵阳60多公里,隶属于平坝县天龙镇,是目前贵州最大的一个屯堡。屯中共有5000余人口,一条人工水渠贯村而过,村庄结构紧凑,共有16条石板巷,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坚实的城堡。这个形成于明初,距今六百余年的古镇,有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当我踏着600年前铺就的石条子路,看着依然矗立的碉堡和家家户户还留着瞭望窗的住宅,深深被这奇特的文化习俗所感染。
据史料记载,14世纪,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梁王巴匝刺瓦尔密依旧盘踞在西南边陲。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以颍川侯傅友德为南征将军,率军30万,兵分三路入云贵。在这支队伍中,有4位南京籍的官兵情同手足,盟誓结为异姓兄弟,并按年龄顺序统一改名为张征定、陈征定、沈征定、郑征定。平乱后,皇帝下令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四姓兄弟便一齐择地聚居。这就是天龙屯堡的最早由来。如今,天龙屯的许多女人还穿着具有明代服饰特征的衣裳:宝蓝色的大袖长袍,外围条深蓝色的围腰,腰间系一条黑色腰带。她们走在石板砌成的小巷中时,经常让人恍惚,产生一种时光倒流的错觉。
到天龙屯堡,不可不看的就是这里的地戏。地戏,顾名思义就是以平地为舞台围场演出的戏剧。据报幕的一位老者讲,地戏源于明代的军傩,是由征南大军带人黔中的。屯堡人的祖先跳军傩不是娱人,更多的成分是娱神,用这一种傩仪作为出征的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天龙屯堡的地戏发展至今已成为了当地人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当天下午我们在这里观看了一出三国时期的故事:刘关张战吕布。我借机记下了戏台上的一副对联,上联是:烽烟故垒屯住戍所史久远,古戏高腔梦回乡关路悠长。横批是:守望家山。这副对联充分说明了屯堡的悠久历史,也深刻表达了屯堡人的文化和思乡情怀。
在贵州的时间只有两天,而路上的行程几乎占去一半。时间很短,意义深远,本人所记录的都已化作云烟,而唯一留在心间的却是那份割不断、理还乱、挥之不去的革命老区人的热情与厚道。
赵晓舟,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家协会理事、副主席,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企业文化专业管理委员会理事、专家委员,全国企业文化合作组织专家委员,中国品牌文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