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丨张炜:《当代》是一部斑斓的大书

《当代》40年纪念专辑

编者按
1979年,《当代》杂志创刊。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的韦君宜先生在创刊号上发表文章记录了这个历史时刻,“春光明媚,百花吐艳,在一年中最好的这个季节,我们开始创办文学杂志《当代》。”的确如此,在那个严冬过后的春天,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中国大地开启了跨越世纪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开放的时代变革,文学开始重振旗鼓,文学期刊纷纷诞生或复刊,《当代》应运而生。第一任主编是提出了“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的秦兆阳先生,他为《当代》确立了关心社会、反映时代、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办刊方针。《当代》杂志成为新时期文学解放最早树起的一面旗帜之一。
2019年,适逢新中国创立70周年之际,《当代》杂志迎来了自己的创刊40周年。40年间,《当代》杂志始终秉承初衷,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为读者奉献了一部又一部珍贵的精神食粮,也为中国当代文学史树立了一座又一座值得铭记的丰碑,被业界誉为“中国文坛最具现实主义精神的刊物”。40年里的中国,进行了无比艰辛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改革,开始了举世瞩目的历史转折和民族振兴。能够亲眼见证中国的努力和坚持,能够忠实记录中国的顽强和进步,能亲身感受中国波澜壮阔的腾飞,是时代和文学赋予《当代》的责任,更是《当代》的幸运。文学记录中国,是《当代》40年现实主义精神的初心与底色。
《当代》由衷感谢40年来所有阅读《当代》的读者,更加衷心感谢在这40年里,所有把自己呕心沥血的创作成果,托付给《当代》的作家。是他们给了《当代》以生命,是他们给了《当代》以荣誉,是他们给了《当代》以信念。本期杂志有幸约请到一部分优秀作家和好友的代表,撰文或题词,书写他们记忆和心目中的《当代》杂志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记忆,集成“《当代》40年纪念专辑”,为今后更加丰厚、更加长久的文学史镌刻印记。

——孔令燕


作者简介:

张炜,1956年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出版有《张炜文集》48卷,译为英、日、法、韩、德、塞、西、瑞典等多种文字。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外省书》《你在高原》等19部。《古船》等入选新文学大系,作品获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中国好书奖、全国畅销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多个奖项。

张炜在《当代》发表的作品

《艾约堡秘史》2018年1期

《刺猬歌》 2007年第1期

《能不忆蜀葵》 2001年第6期

《感谢的自语》 1995年第1期

《家族——你在高原》 1995年第5期

《古船》 1986年第5期

《红麻》 1985年第1期

《秋天的愤怒》 1985年第4期

《当代》是一部斑斓的大书
文丨张炜
-----
-----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在《当代》发表过一百多万字的作品,所以那里是我学习、成长和进步之地。我回忆自己的文学道路,总是要想到它、它的一些往事。如其名字一样,它有着强烈的当代性格,而这种性格,正是一切杰出的文学所必备的。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它一直关心正在进行的生活,同时又作出深入的思索和表达,是不断用语言艺术说出心声的一份杂志。
我除了短篇小说,先后在这里发表了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长篇小说《古船》《你在高原·家族》《能不忆蜀葵》《艾约堡秘史》等。这其中,有不止一篇作品是编辑部让我住到他们的办公楼上修改过的。我与这幢老楼、与这楼上的人,结下了深深的文学之谊。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晰地记起在楼上讨论文稿的情景。

《古船》发表于《当代》1986年5期

《秋天的愤怒》发表于《当代》1985年4期
这份杂志自创立以来,发表了不知多少风格迥异、在阅读界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它们交相辉映,构成了一部色彩斑斓的大书,如此饱满、卓异、瑰丽和丰富。我们的文坛上如果抽掉了这样一部大书,就可能立刻显得单薄起来。
是的,它在我们的书架上始终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
我二十多岁的时候,为了写长篇小说《古船》,住在了济南南部的一座房子里,而后又搬到了郊外。编辑部的朋友曾六次坐上摇摇晃晃的慢车,来到济南,于是我们有时会彻夜谈论稿子。我三十多岁的时候,为写另一部长篇小说,住到了胶东半岛的犄角龙口市。编辑部的朋友坐上更远的车辗转抵达,于是又有了更加令人难忘的文学交流。记得有一天我们谈到了很晚,出门已是皓月东升,漫步郊外,竟然在麦田边遇到了一只可爱的大刺猬。

《艾约堡秘史》发表于《当代》2018年1期

《当代》这部大书还在续写,新的篇章会一如继往地吸引我们,紧扣时代心弦。

——责任编辑:杨新岚

——本期微信编辑:孟小书

扫描上方二维码,收听《当代》有声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