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失败的教育:孩子不努力,妈妈太给力,爸爸不出力

在朋友圈看了一张特别搞笑的截图:

忍不住失笑之余,开始反思。

纵观身边,赶场子似的培训班,陪写作业,陪到心梗,是我们的孩子太笨、太不懂事,还是教育出了问题。

为什么付出全部,却养不出一个独立、自信、积极向上的孩子,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或许,教育失败的根源,正在于此:孩子不努力,妈妈太给力,爸爸不出力。

不努力的孩子,背后的原因令人心酸

前几天,一条“妈妈辅导孩子写作业一起抹眼泪”的视频,在网上热传。

视频中,妈妈正在一边帮孩子擦作业,一边抽泣着,仿佛受了莫大的委屈,又无法放声大哭。

一旁的孩子,也跟着在抹眼泪。

母子俩在网上“走红”后,来自爸爸的声音解释说:由于孩子转学后,作业要求不一样,可孩子怎么教都学不会,妈妈急得直哭。

写一次作业,便是亲子关系的众生相,就像一出戏,哭的哭,笑的笑,吼的吼。

类似于“什么关系”、“一个孩子学习,全小区受教育”的梗一个接一个。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屡教不会,成绩永远跟不上?

是我们的孩子太笨,还是先天不足呢?

大概没有哪个父母会承认。

周国平说过:当自学成为本能,教育才算成功。

当孩子屡教不会时,父母应该停下来,放下心中的焦虑,去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学不好,为什么玩手机、看电视总能全情投入,而学习上却总是吊儿郎当,或者就像局外人一样。

无非是没有打开,自主学习的入口。

正如上面的孩子,“转学”或许就是他的心理障碍,有可能是没适应老师的授课方式,或许是新同学之间有什么压力等,让孩子产生了抵触心理。

孩子不像成年人,能够相对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能在行动上,进行本能的反抗。

《不管教的勇气》中,作者始终在强调: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

如果父母不能让孩子理解这一点,哪怕再好的培训班,也是父母在学习,孩子在被逼,久而久之,只会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学习的内动力不足。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陪着,做出榜样,与孩子一起,一次次经历着与自我的挑战。

太给力的妈妈背后,藏着无限的焦虑

前段时间,一个叫徐敬凯的7岁小朋友,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同情。

一个暑假,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做了200多张试卷;

偷懒加一张,错三道题加一张,不仔细加一张。

平常上学时,老师布置了作业,妈妈还是每门加一张试卷。

徐敬凯的妈妈在监督孩子学习上,是典型的“鸡妈妈”,对孩子的教辅资料如数家珍,对如何给孩子课后“加餐”,也是信手拈来。

在她看来,孩子的成长只有两种情形:“小时候享福,长大就会吃苦”或者“小时候吃苦,长大则能够享福”。

她认为,小孩子是不该有快乐童年的。

对此,傅首尔着急地怒怼:你是疯了吗?

而整天被题目作业裹胁着的徐敬凯,则是一边对妈妈承诺:

“我喜欢写作业”、“妈妈再给我加一张卷子”、“妈妈,这个暑假我一定要把这些做完”。

一边在内心不断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好。

当别的孩子,都在交流玩闹时,他只会远远地站着,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也不敢当众表现自己。

我们都听说过“沙子与手”的故事,一把沙子,捏在手里,刚刚好的力度,才能拥有沙子更久,反过来,越捏得紧,沙子越流失得快。

妈妈对孩子未来的担心,可以理解,但是太过用力,只会掩埋孩子自身对学习、对成长的兴趣。

即便孩子愿意配合妈妈给出的所有安排,也不过是一个扯线木偶,在妈妈的牵引下,毫无动力地往前走。

然而,小时候享了福的孩子,长大了未必会吃苦,小时候吃了苦的孩子,长大了也未必会享福。

孩子最大的苦,是被强行压制的真我;孩子最大的福,应该是父母先看到孩子,再看到学习与未来。

心理学家李雪说:“正常发展的孩子,天然会对各种事情充满好奇心。”

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专家。

除去先天的特别个例,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

智慧的妈妈,不是被焦虑牵着鼻子走,而是站在孩子身后,远远地引领。

孩子自己能走时,放孩子自己走;

孩子不能走,或者,回头向你求助时,给予适当的帮助。

不出力的爸爸,伤的是全家

前两天,看了一条让人忍俊不禁的新闻。

一位爸爸去幼儿园接孩子放学,结果,老师不认识,孩子一脸懵。

原因是,爸爸第一次去接。

爸爸表示,平常工作忙,几乎没接过孩子。

爸爸没接过孩子,老师不认识可以理解,可是,透过孩子的反应,更能反映根源。

这位爸爸,大概在平常,也不怎么带孩子,才让孩子一时反应不过来,看到的是亲爹。

“丧偶式育儿”是近几年,特别流行的词,也是家庭教育中,特别普遍的现象。

在综艺节目《新生日记》中,陈小春就“上演”了次“爸爸不给力”的范本,明明已经做过一次爸爸,竟然连给宝宝洗澡、纸尿裤前后都分不清楚,偶尔带孩子,也是脾气爆到让孩子哄。

而只有两个孩子的世界冠军李娜更是坦言:感觉养了三个孩子。

在厨房做饭的她,一直听到孩子在喊“妈”,而坐在客厅沙发上的爸爸,只顾着玩手机,对孩子的需求就像屏蔽了耳朵。

李娜说,很庆幸自己当时是冷静的,首先放下了手里拿着的切菜的刀。

有人把一个家,比作一个三角形,爸爸、妈妈、孩子三足鼎立,三角形才不会垮掉。

有人把一个家,比作开公司,爸爸、妈妈、孩子都是“公司”里的一员,想要把公司经营好,每个人都必须付出努力。

其实,无论是不是家,在一个整体中,一个人不出力,或者掉队,另外的人,就必须把本该属于他的工作完成。

不出力的爸爸,伤的是全家。

不难理解,承受了过多的压力,人自然会焦虑,情绪自然也经常处在爆发的边缘。

具体到家庭中,不出力的爸爸,直接影响到了妈妈的情绪,忽略了孩子的成长与需求。

情绪不好的妈妈,又如何平静地经营家庭,照顾孩子。

父亲的长期缺席或不作为,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子不教,父之过。

爸爸对家庭,最大的贡献,不应该只是“取款机”。

一个合格爸爸的定位应该是:妈妈的坚强后盾,和妈妈一起,在家庭中不断补位,努力上位;孩子的厚实靠山,给予孩子安全感,成为孩子的榜样。

每天哪怕抽出十分钟,承担家务的责任,陪伴孩子的成长。

最成功的教育:爸爸多用心,妈妈放宽心,孩子更开心

《爱的艺术》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为人父母,当人子女,彼此都是第一次。

妈妈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爸爸要学着多投入精力,彼时,孩子才有机会,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为自己出力。

妈妈的每一份付出,都值得感谢;

爸爸的每一次改变,都值得鼓励。

能够让孩子为自己出力,最大的动力,莫过去看到父母在生活中,越来越好的模样,让孩子们有了自己去努力创造的模板。

最好的教育关系应该是:父母带孩子长大,孩子带父母成长。

最美的教育成果应该是:妈妈放宽心,爸爸多用心,孩子开开心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