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尊重,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

大家还记得1994年上映的经典电影——《阿甘正传》吗?二十多年过去了,这部电影如今看来依然让人备受启迪。

阿甘出生在美国南方一个闭塞的小镇,他先天智力障碍,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妈妈却十分坚强,耐心的指导儿子,让他入学接受良好的教育,并经常鼓舞阿甘,使他养成了自强不息的性格。

在妈妈的鼓励下,阿甘像普通孩子一样上学,并凭借自己的“飞毛腿”,顺利自大学毕业,继而成为橄榄球巨星、越战英雄、乒乓球外交使者、亿万富翁……

很多人觉得阿甘的成功是偶然的,夸大的。但我们不能否认,如果阿甘的妈妈没有给予儿子充分的爱和尊重,而是不住的怨天尤人,阿甘会取得耀眼的成就吗?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充满爱和尊重的教育,才是激发孩子潜能的源泉。

有不少家长朋友给Professor反馈说,他们工作很忙,本身又没有看过什么教育的书籍,怎么会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呢?

其实,能否教好孩子和有没有教育相关的知识储备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有一位藤校的医学博士曾在某讲座中讲述过自己的故事——

他的父母是新一代移民,父亲是普通公司职员,母亲不懂英语,去到美国后便不再上班。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却培养出了美国名校的博士。

博士说:我的父母更多的是引导我去学习,而不是强迫,他们自己就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母亲虽然赋闲在家,但她做的每一件事都非常认真仔细,平时也喜欢读书看报。父亲工作虽然繁忙,但一下班就立即回家陪我们。还有一个细节,我的父母关系非常融洽,也经常会用行动和语言向我表达爱意……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被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却会顽固地潜藏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力。”而这也是原生家庭对孩子的重要性所在。

父母的文化学识固然重要,但在孩子的教育中,无论父母的文化素质如何,只要能够给予孩子充沛的爱以及无所保留的尊重,孩子同样可以有所成就。

年初有这样一则新闻引发了大家的热议——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12年春节不归。

乍看之下,会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孝顺,竟然还发文与父母决裂!但我们仔细阅读后才发现,这位学生其实也是失败的家庭教育的“受害者”。

这名北大留美学生王猛(化名)从小成绩名列前茅,后来不仅被北大生物专业录取,还顺利进入全美top50的大学读研。人们不知道,拥有光明前程的他,却身患严重的心理疾病——创伤性应激障碍,而令他患病的根源正是他的父母。

原来,王猛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完全控制之下,小到穿什么、在学校怎么跟老师交谈;大到上哪所中学、选择什么人生方向,无一不被控制,毫无选择的自由。

最为可怕的是,他的父母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儿子被欺凌时,妈妈要求儿子“哭着”跟老师说;儿子不会剥鸡蛋被亲戚嘲笑,父母却反而毫不在意;只要家长自己高兴,便让儿子去做,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想法……这样做的恶果,就是让最亲密的亲子关系,渐渐破裂,零碎如尘。

这非常值得深思!

正如王猛的父母一样,很多父母总是用成人的思想武断地为孩子选择一切,从不问孩子愿不愿意、喜不喜欢。

这是许多父母的通病,把孩子视为自己的所有物,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伸与继续,期望让孩子完成自己一生没完成的理想、获得自己一生都未获得的光荣,并声称这是“爱孩子”。

殊不知,真正的爱并非控制与束缚,这种“以爱之名”的教育,万万要不得!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父亲。他培养孩子的信条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

6岁那年,达芬奇上学了,他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知识,尤其对绘画最感兴趣。

一天,他上课不专心听讲,还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回家后,达芬奇把速写拿给父亲看,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奖他画得很好,决定培养他在这方面的才华。

正是因为父亲如此开明,达芬奇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绘画中。16岁那年,父亲把达芬奇带到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学画画。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掌握了很多绘画技巧,终于成为一代大画家。

达芬奇的故事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信任和关爱,是引领孩子创造未来的风帆!

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曾说过:“孩子成长需要尊重与鼓励,作为一名母亲,最大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思维方式。”

Professor说: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孩子是他们自己,尊重孩子,才是父母最温暖的养育。”

所以,如果你想看见一个明亮的少年,现在就给予他充分的爱吧;如果你想在十几年后,遇见一个人格健全的成年人,现在就给予他充分的尊重和支持吧!这样教育孩子,才能让他平等处世,乐观待人,不气馁,爱生活,永怀希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