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解析及杜诗的艺术特点(编辑整理:竹雨)

《秋兴八首》 杜甫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节选徐晋如教材

---------------------------------------------------------------------------------------

七言律诗可以说是中国诗歌最成熟的一种体裁,也是历代文人最喜欢的一种体裁。其起承转合,也大多是首联第一句起,第二句承,颔联、颈联衬贴,尾联上句转,下句合。前人有把律诗分为六种章法,有分为十三种章法,有分为五十一格,还有分为二十格者。但我想任何一种划分方法都不可能穷尽诗法。事实上,诗法仅仅对于初学者是必要的,真正高明的诗人,最终是要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介绍一下七律的几种特殊章法。

秋兴八首第一篇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首句兴起第三联。
巫山巫峡气萧森。-------二句兴起第二联。
江间波浪兼天涌,-------暗线“内忧”。
塞上风云接地阴。-------暗线“外患”。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此联系作者面对内忧外患,抒发自己忧国忧民之情。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结句以蜀地寒衣催刀尺、暮砧急捣托喻比兴,更加衬托出归心之迫切。

此首第一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兴起第三联,而“巫山巫峡气萧森”则兴起第二联。章法上顶针回环,前人谓之接项格。从内容上说,前四句是就眼前景领起,第五六两句即蜀地景忆中原故园往事,结句以蜀地寒衣催刀尺、暮砧急捣托喻比兴,更加衬托出归心之迫切。


总结全诗(以下文字来源于网络)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

1.主旨意境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2.艺术技巧

①情景相生,融汇无间,情因景生,景因情活。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全诗,首联写秋色秋气,颔颈两联托秋起兴,感世伤己,尾联绾合景色人事,缝合之细密,结构之谨严,无以复加。

②语言练达,句法奇异,对偶工稳,文气流荡。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该诗更是如此,如:

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突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

秋兴八首第二篇 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首联承上首末联,由薄暮入手。金乌西坠,玉兔东升。
每依北斗望京华。-------此句为组诗八章之骨。“每依”,无夕不然。京华亦即故园。望而不见,焉能不悲?以下抒发个中深悲。
听猿实下三声泪,-------叙事渲染,今情。
奉使虚随八月槎。-------叙事渲染,往事。与“听猿”句因果承接,与上首“孤舟一系”句相照应。
画省香炉违伏枕,-------承“每依”句,叙事渲染,往事。画省香炉,心中所念,为虚;伏枕山楼,眼前现状,是实。
山楼粉堞隐悲笳。-------承“每依”句,叙事渲染,今情。(由夔府想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情极凄切缠绵。)
请看石上藤萝月,
已映洲前芦荻花。--------尾联写京华望而不见,回到眼前景物。月亮从照着藤罗移到照映着洲前芦荻花上,既暗示时间的推移,又用藤罗、芦荻展现萧瑟的秋光,有无限悲凄之感。至此,一位由黄昏日落到中夜深宵,卧病山城,翘首北望,徘徊流连,夜不成眠的抒情主人、诗人形象,已塑造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由景物时序推移暗向第三首过渡。

此首第一、三、六句写夔府事,二、四、五句写京华事,思今忆往,章法故为错综,前人称之为交股格。其实这种错综是有内在的逻辑的,即第二联上句写今情,下句写往事,第三联上句写往事,下句写今情,总之,在诗中要体现出今昔、虚实、人我的种种对比。

备注:“八月槎”化用典故,古书民间传说,天河与海通,海边居民每年八月看到有浮槎(即水上木排)来去,于是准备许多干粮,乘槎而去,以为到时又可乘槎回来。此传说后来附会到张骞身上,说张奉汉武帝命,寻黄河之源,因乘槎至天河,牵牛宿旁。


总结全诗(以下文字来源于网络)

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最后两句侧重写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秋兴八首第三篇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首联以描写晨曦中的夔府兴起,承接秋兴第二首。
信宿渔人还泛泛,
清秋燕子故飞飞。------颔联写景渲染,以平静的笔触描写不平静的心绪。
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颈联借事点染。诗人借用匡衡抗疏和刘向传经两则典故,描写自己人生中的两次重大遭遇。抒发了自己无限悲愤的心情。
同学少年多不贱,
五陵衣马自轻肥。------尾联诗人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描写自己的不得志。此联极为沉郁低徊。并引出下一首来。
------------
------------

此首前四句纯是兴起,而后四句始入抒情。前四句写景,所写日日江楼坐于翠微、信宿渔人日日泛舟,清秋燕子天天飞翔,皆以见内心之孤独。而其孤独的原因,则在后四句。前后两四句,意似断而实连,名之纤腰格。

总结全诗(文字来源于网络)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是秋兴第二首的延伸。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诗人日日独坐江楼,,而这种宁静的背后却是诗人的烦操不安和沉郁忧怀。面对种种际遇,感叹自己一生的事与愿违。

秋兴八首第四篇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以长安政局变化兴起,此句亦领起了颔联。
百年世事不胜悲。--------对时局动荡、民生以及自己宦海沉浮所生出的感叹。
王侯第宅皆新主,
文武衣冠异昔时。--------叙事渲染,喻政权变化之大,之急促。
直北关山金鼓震,
征西车马羽书弛。--------启重笔,直叙外患作渲染。此联上承“百年世事”句。
鱼龙寂寞秋江冷,
故国平居有所思。--------尾联写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

写作手法 :

此首以长安之乱为主旨,描写长安近况,是秋兴八首之中枢。这首诗以第一句统领第二联,第二句统领第三联,与第一首接项格大致相似,但顺序上比较平妥,不像第一首那样顶针回环,名之双蹄格。其实接项格也是一种双蹄格,只不过比双蹄格稍多了一点错综。

首联直接破题,“似弈棋”、“不胜悲”,且引领出颔联与颈联。颔联、颈联由内及外,层层叠加渲染主旨。用墨也逐步加重。

第七句“鱼龙寂寞秋江冷”结到“秋”字,以清冷秋江喻诗人当前身在蘷州之处境。第八句结到“思”字,领起下面洋洋洒洒四首律诗,写故国平居,均由“思”字生出,故国思与前面的故园心一脉相承,承上启下,大合大开,气势流转,笔有千钧之力。

秋兴八首第五篇 杜甫

蓬莱宫阙对南山,
承露金茎霄汉间。--------首联以景兴起,描写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
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颔联承接首联续写景物作点染,用典暗讽玄宗信道失政。
云移雉尾开宫扇,
日绕龙鳞识圣颜。--------颈联回想当年早朝盛况,渲染主旨。
一卧沧江惊岁晚,
几回青琐点朝班。--------尾联宕开一笔,此联承接颈联,却来了一个大大的转折,把读者从对往事的回忆中拉回到现时。往日的繁华更显今时得落魄。尾联写诗人虽然豪情万丈,但身居夔州,远离朝廷,加上年老多病,这一辈子是没有希望再去朝廷替皇上分忧解难了,寄托了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感叹和哀伤。整首诗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杜甫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

这首诗前六句借写蓬莱仙境喻指长安旧日盛况,以王母、老子比喻皇后、皇帝。一卧沧江惊岁晚之句,则指明以上皆为梦境,而以心中所思“几回青琐照朝班”作结,所谓明知春梦无凭定,无聊还向梦中寻,才更觉诗境的沉郁。前人认为这是首联领起中间二联,然后中间二联互相照应,颔联上句照应颈联上句,颔联下句照应颈联下句,句中二联相续,故称之续腰格。

全诗总结(文字来源于网络) :

诗人采用比兴手法,暗喻玄宗信道失政。全诗用过去的辉煌来映衬现时的凄凉和惨淡。这首诗的章法特点还在于此,前六句皆说一意,而第七句点明只是南柯一梦,笔法重大奇崛,这才是我们学这首诗所需要注意的地方。

秋兴八首第六篇 杜甫

瞿塘峡口曲江头,
万里风烟接素秋。--------首句直承上首的尾联“一卧沧江惊岁晚”,写自己在瞿塘峡口联想曲江。瞿塘峡口的秋色,是眼前的景色,而曲江头的秋色是心里想象。用“万里风烟”把客蜀望京、抚今追昔忧过感时的复杂感情交织成一派迷茫而又深厚壮阔的艺术境界。
花萼夹城通御气,
芙蓉小苑入边愁。--------颔联将读者带入深深地回忆中,以当年玄宗游宴和安史之乱之事作渲染。
珠帘绣柱围黄鹄,
锦缆牙樯起白鸥。--------“入边愁”之前,宫殿富丽堂皇的实景作点染。其为“回首歌舞地”的内涵。
回首可怜歌舞地,
秦中自古帝王州。--------尾联转开一笔,“回首”句是对中二联的概叹,继而自然地引出结句。秦中今日虽为吐蕃异族占领,但从古以来,它就是我中原帝王所有,终有一日,它会回到大唐天子的手中。

全诗总结[节选自徐晋如《大学诗词教程》]:

此首前人称之为首尾互换格,以为“回首”句统领以上六句。这种说法我认为也是牵强附会,不足为训。“回首”句关联的是中间二联,并不包含首联。此诗第一联以身在瞿唐峡口,而心神飞越直至长安曲江胜地,“万里风烟”句意为:长安的秋色,也正如万里以外的夔州,是风烟弥漫。中间二联写曲江胜景,追思往昔,而转折以“回首”二字,引出“秦中自古帝王州”,意为:秦中今日虽为吐蕃异族占领,但从古以来,它就是我中原帝王所有,终有一日,它会回到大唐天子的手中。此诗章法没有什么出奇,只是一般散文中会用“回首”统领中间二联,而这里却是总结而已。

总括上面对曲江歌舞地的回顾,可与诗人《丽人行》,《哀江头》等诗参读。对乱后长安深含痛惜之情,对王朝中兴充满感慨叹息。末句又引出下诗“昆明池水汉时功”。兴亡盛衰之感,百年世事之悲,深沉含蓄。

秋兴八首第七篇 杜甫

昆明池水汉时功,--------首联由长安的昆明池起兴。一个“汉时功”便将读者的视线拓展到了汉朝。汉朝多名将,且军功卓著。

武帝旌旗在眼中。--------汉武帝曾在昆明湖操练了一支水军,旗帜飘扬,颇为壮观。玄宗亦曾置军于此。起笔两句,诗人将读者从自古带到了本朝,通过对昆明湖的怀想,展现当年唐朝国力昌盛的景象。

织女机丝虚月夜,

石鲸鳞甲动秋风。--------“织女”二句想象今日昆明池水的风光,池内有牵牛、织女两个石人,象征其隔天上银河相对,如今没有人来欣赏他们的风姿、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空对月夜,辜负清秋月色。池中又有石刻的鲸鱼,鳞甲俨然,形象逼真,在这萧瑟的秋风中似乎跃然欲动。然而这些珍贵的文物,在这清冷的月夜,谁去理会?昔盛今衰之情尽在其中。
波漂菰米沉云黑,

露冷莲房坠粉红。--------昆明池中本有丰饶物产,至今菰米漂在水上,菰影沉入水中,远望若云。莲蓬在寒露中坠落着红粉。既是对昔日昆明池绚丽秋景的回顾,也是作者对今日昆明池风光的想象,有着无限怀念眷顾之深情。

关塞极天唯鸟道,

江湖满地一渔翁。--------末联在对昆明池进行过壮思飞动、充满豪情的回忆和想象之后,思绪又回到冷落的现实中来,倾诉从夔州遥望万里之外的昆明池,一直望到天尽头,形盛之地离得那么遥远,关塞极天,回不去,也看不见了,诗人流落他乡,像一个渔翁在江湖飘泊。诗思回旋到身在夔州、遥忆京华这一凝聚点上。


总结全诗(文字来源于网络)

这首诗前人谓之首尾相答格,也没有搔到痒处。这首诗的章法是前四句写昆明池旧日练水军的盛状,第五、六句写昔日汉武帝练水军的昆明池,今则逐渐淤塞,惟馀菰米、莲房这些水生植物一派狼藉。前四句写昔日,五、六句写今事,结尾二句关合自身,是说从蜀地到长安,关塞极天之高,惟飞鸟可渡,我只能作一渔翁,无所归依。

秋兴八首第八篇 杜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美陂。--------首联以景兴起,先点明通往美陂的纡长道路,经过昆吾亭,御宿川,那儿山川形势曲折连绵,崇高的紫峰阁的阴影倒映在美陂河里。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颔联写实作渲染。美陂的物产丰美。有深林佳木异鸟珍禽,香稻喂鹦鹉,啄之有余;碧树招凤凰,栖之安稳。一片开元盛世的太平景象。这联是倒装句法,千古名句,实乃“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意象华贵,辞彩典雅,对仗精工,代表了诗人晚岁诗律的审美高度标。
  
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颈联在八首秋兴中插入两句春景的描写,重现往日的美好是诗人陷入对长安昔日太 平景象的深深忆念中情不自禁地挥笔所成,一轻快欢乐的抒情,反衬现时的寂寞哀伤。“拾翠”,指春游中折枝采草,或拾起美丽的羽毛。“仙侣”,一道春游的伙伴。
  
采笔昔曾干气象,

白头吟望苦低垂。--------尾联将读者从对往昔盛景的回忆中拉回现实。从而引起无限感慨。诗人那生花的妙笔曾歌颂过太平盛世的美好景象,现在流落天涯,长吟远望,在抚今追昔的沉思之中,白头深深地低垂。


总结全诗(文字来源于网络)

这种首联上句以兴引起下句,以一事或一物一地为主,颔联、颈联言首联下句之意,尾联也关合首联第二句的手法,谓之单蹄格。

  第八首通过对昆吾山和美陂一带的回忆想象,抒发今昔兴衰之感,也是对这一组诗的总结。美陂是当时长安郊区的一大景观、旅游盛地。诗人曾与岑参等人在此泛舟、饮酒、吟诗、作乐,并有《渼陂行》一诗记载当时盛况。

  这首诗,极写自己对长安开元盛世太平景象的追忆,寄托自己哀世伤时、忧念故国、感叹兴衰的深情,感情深沉抑郁,对仗工稳,声韵铿锵。总收了整个组诗,完成了“身居夔州而心系长安”的组诗主题。

  全诗境界在夔州与长安之中推移,故国之思与沉沦之感交织,写夔州为所见,写长安为所思,虚实相生。八首一气贯通,全是抒情,是格律诗扩大表现范围的尝试。格律精工,章法严密而又富于变化,字句锤炼,辞彩华茂,语言艳丽,思想沉郁,音律顿挫抑扬,与《咏怀古迹》五首风格近似,代表诗人晚年律诗的审美新倾向。

**************************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文字来源于网络):
  
  从思想内容来看,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处处相关,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可以说,举凡朝政大事,民生疾苦,以及个人恩怨,在杜诗中一定有所反映。通过杜诗可以看出一个王朝的历史轨迹。
   
  丰富的思想内容成就了杜诗鲜明卓越的艺术特色。杜甫穷尽一生的才学做到了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主要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表现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相统一。杜甫诗以体物察情见长,往往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致、事物、人物内心世界,来创造雄浑壮阔的境界,表现重大主题。善于寄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创造出动人的意境。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杜甫的语言不同于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的,凝练的。所谓苍劲,就是苍老遒劲的意思。他曾经称赞郑谏议的诗说:“波澜独老成。”又说薛华“歌辞自作风格老”。可见杜甫认为诗要老成才好。他自己的语言也正像是一口洪钟发出的深沉的声音。凝练,是说他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第四、创造地运用各种诗体,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的古体诗大概一共有五百多首,其中五古三百六十一首,七古一百四十五首。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都是如此。杜甫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全面发展和完善了诗歌体裁,真正做到了众体皆备。将五言古诗这种诗体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并发展了律诗的形式。
   
  第五、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综上所述,杜诗的艺术特色可谓鲜明,树立起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又一面大旗。同时中国的诗歌到杜甫又达到了一座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对我国后来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0)

相关推荐

  • 一气流转·《秋兴》八首简析完整版

    前言 自初三暑假习诗至今,忽然四载矣. 四载之中,笔者尊崇之诗人一变再变.初只知李白杜甫,而特以李白之潇洒,尤喜之.后一年,略览辛弃疾,爱不释手.再一年,知屈原之妙,得陶潜之精.此后买<杜诗镜铨 ...

  • 杜诗七律赏(101)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从长安沿昆吾御宿独自一路走来, 紫阁峰阴入渼陂.再经过紫阁峰南面进入到了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此处的香稻是鹦鹉啄馀之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这里的碧梧是凤凰栖老之枝 ...

  • 杜诗七律赏(100)杜甫·秋兴八首其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汉朝训练水兵便开辟了昆明池, 武帝旌旗在眼中.当年武帝旌旗仿佛还在我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池畔织女机丝闲置虚对夜月, 石鲸鳞甲动秋风.池中石鲸鳞甲闪烁似舞秋风. ...

  • 杜诗七律赏(99)杜甫·秋兴八首其六

    今天的曲江头 杜甫·秋兴八首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巴蜀的瞿塘峡口远离首都长安曲江头, 万里风烟接素秋.两地虽相隔万里战乱中皆已到了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犹记君王经由花萼楼夹城进入曲江, 芙蓉小苑入边 ...

  • 杜诗七律赏(98)杜甫·秋兴八首其五

    杜甫·秋兴八首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蓬莱宫殿遥遥对着壮丽的终南山, 承露金茎霄汉间.承露铜柱高二十丈直冲霄汉之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西望曾有瑶池王母降临过长安, 东来紫气满函关.东看紫气祥云也曾来自函 ...

  • 杜诗七律赏(97)杜甫·秋兴八首其四

    杜甫·秋兴八首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听说长安时局像一盘未完的棋, 百年世事不胜悲.造成多年世事有说不尽的悲凄. 王侯第宅皆新主,王侯之家委弃高门大宅另换新主, 文武衣冠异昔时.文武衣冠更改大抵已经非复 ...

  • 杜诗七律赏(96)杜甫·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上千户人家在山城里静静沐浴朝晖, 一日江楼坐翠微.我整日无言江楼之上独自坐对青山. 信宿渔人还泛泛,连晚住船的渔人依旧是惬意地漂流, 清秋燕子故飞飞.清秋季节的燕子 ...

  • 杜诗七律赏(95)杜甫·秋兴八首其二

    杜甫·秋兴八首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当夔州孤城落日斜照的时候, 每依北斗望京华.我总依据北斗推想京城该在哪. 听猿实下三声泪,而听到了巫峡的几声猿啼又实在难忍眼泪, 奉使虚随八月槎.曾盼望随严武八月 ...

  • 杜诗七律赏(94)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深秋霜露侵蚀下枫树林干枯凋落, 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笼烟霭迷雾中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大江之中恶浪冲天汹涌澎湃, 塞上风云接地阴.山岭之上乌云盖地一片阴沉 ...

  • 高二适 草书杜甫《秋兴八首》册页

    東海書畫2019-10-22 03:16:00 款识:凤池先生正之,东台高二适. 钤印:高二适 备注:王凤池上款.王凤池,福建著名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