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章:平凡者的时代呼声
作者:自贡嘉祥初2018级4班陈垄羽
并非竹木萧萧处,却留书生意气香,县城,古镇,石板路,四合院,再现故居古朴原貌,大门匾额上,半身塑像下,处处刻着他的名字,夕阳残照,游人渐稀。我来这里纪念伟人,没想到切身实地的所见所感,却是平凡大过于伟大,感动大过于虔诚。
他不像袁世凯一样的乱世枭雄,小站练兵,蓄势待发,退皇帝而为皇帝,权势熏天,最后却潦倒而亡。也不像孙中山先生一样的政治领袖,驱除鞑虏,建立民国,却未能真正扭转乾坤,复兴中华,遗憾终生。在他的眼里,自己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都是,“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他自我评价道。但这样一个平凡人在世界上能做千万繁星中的一颗,而非泯然众人,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的原因,绝不只是因为他的才学,更是因为他不凡的气度与特别的贡献。
这是一个满腹智慧、气节超然的吴老先生,在那个大清帝国大厦将倾,人心惶惶的时代,他搬起石头,却不是为了砸别人的脚,而是用其丈量学问的深度。早年,他汲取维新运动带来的营养,博览群书,触类旁通,面对封建专制下腐败的学政绊脚石的阻挡,他绕道而行,弃学回家,之后为了求真学,又东赴日本,潜心沉淀自我。直到清帝退位,民国建立,方才归国还乡。正是这些年的遭遇,让他在思想上渐趋成熟,能够在封建专制的禁锢下,挣脱枷锁,不画地为牢,在民国大量西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不随波逐流,“做学问要花功夫,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正是对学问的执着成就了这个平凡的人才。
这是一个为民呼号,热情报国的吴老先生,在迷蒙的黑暗中拿起枪,却始终不忘记枪口的指向。他回国后积极响应革命,南下发动广州起义,运送军火的过程中从容不迫摆脱警察,北上刺杀摄政王,虽然失败但迅速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激发人们积极参与反对封建专制的热情。最后在保路运动,荣县起义中得胜首义于天下,给家徒四壁的清政府致命一击,在四面八方的隆隆炮声中把这个“洋人的朝廷”推向历史的深渊。他的所为验证了他当年出国的初心,“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所为一切,留学也罢,起义也罢,皆是为国,皆是为民。
这是也一个种桃植李、诲人不倦的吴老先生,生于乱世,勇于济世,用智慧的甘露复苏中华思想的大地。他在北京创办留法俭学预备学校,选送留法学生近两千人,其中不乏国家栋梁。五四运动时期,他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洗礼,用新思想办学,创办刊物,以新思想育人。他在全民族抗战时期冲破层层阻挠前往延安,任延安大学校长,以身作则来教育和他一样的平凡人,他这样与学子谈目标“目标既定,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曲折都不灰心丧气,不轻易改变自己决定的目标。”;他这样对待萌芽的新教育“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为范畴。”他在延安的一座座小山坡上,培养一批又一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人才,倾心谱写抗战艰苦卓绝的年代的时代华章,让我们至今还能读到岁月的回声。
这还是一个描绘蓝图、敢于建设的吴老先生,筹建新中国,出席开国大典,这样一个建设者同时也在他一向所热爱的,关注的教育领域大刀阔斧地改革,注重汉字拼音化,担任被称为“新中国第一个新型正规大学”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一校而耕耘一校,从黄土地到黑土地,他不顾年迈,再一次拿出来“延安精神”,他为中国人民大学确立了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方针,奠定了优良的传统和独特的校风。他勉励广大青年“.人生有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劲。东风得势,时代更新,趁此机,奋勇前进。”的确,为了救亡图存,他不辞劳苦,辗转奔走,留下了悠长的足迹,为了建设新时代,他以身作则,既做了可贵的铺路石,又做了伟大的里程碑。他那份执着与坚守,让今人心中腾起经久的感动。
吴玉章,是旧时代的黑暗与屈辱终结的见证者,也是新时代的发展与繁荣的奠基者。已然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也成为了千年盐都的精神标志,激励无数后继有为青年不断拼搏,不断创新。他并没有走远,而是一直用自己的最最平凡,一路高歌着时代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