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乱聊点清静的,重说紫砂壶——奇壶传风骨

关于紫砂壶的起源扑簌迷离,和今天的雾霾一样,是雾还是霾呢?是谁制造了这一切呢?

人们总想得到公论,公论也是人定的,雾霾也一定是人制造的。

现在有一种论调,意思是和自然有关,这是推卸责任。

当然,也是自然的产物,没有自然的条件也无法形成。

如同紫砂壶一样,没有宜兴的紫砂矿产,神人也没有办法。

人和自然的关系很简单,你善待它,它就善待你。

书归正传,聊紫砂——奇壶传风骨。


奇壶传风骨

话说江南才子吴颐山的书僮龚春,偷学金沙壶做壶,做出了一把奇壶——树瘿壶。

那么树瘿壶的故事是从哪里来的呢?

它来自一本书,这本书叫《阳羡茗壶系》,这本书的作者叫周高起。

周高起是一位集佛、茶、紫砂为一身的评论大家。

周高起生于1596年(也就是万历三十三年,万历就是中国那个著名的不上朝皇帝),死于1645年,也就是清顺治二年,怎么死的呢?清兵至时,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不屈而死。

为了头发丢了头啊,可感可叹!这也让我想起了282年后的另一位大家——王国维,为了那根代表大清的辫子,投湖自死。

看来文化不是什么好东西啊,文化让人变得脆弱。

文化本身其实还真没这种杀人的功能,那是什么杀的人呢?文化的惯性。

古代有多少弱女子因遭人强暴后选择自谥而亡,今天为什么不会了呢?忠洁的文化惯性没有了。

那么为什么叫“阳羡茗壶”,不叫“宜兴茗壶”呢?

阳羡是宜兴的古名,后改叫义兴,北宋时避宋太宗赵光义的名讳,改为宜兴。

这样的事很多啊,观音本叫观世音,唐太宗时为避李世民的讳,把世字去掉了。

这也是文化的惯性,古来留下的。

树瘿壶成壶于明正德年间,在此之后此壶从世间蒸发,但明清两朝仿做者有之。


时光流转就到了1928年,已是民国十七年了。宜兴人储南强在苏州的地摊上发现了此壶。

储南强是个文人,还是个革命的文人,辛亥革命后当过三届宜兴县县长、两届南通县县长(地摊上有储南强款的老壶,纯粹是扯淡)。

他有个同学叫黄炎培,黄炎培是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发起人之一,建国后历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高职,属国家元首了。

储南强还有两位好朋友,那可是中国书画界泰斗级的人物,一位是黄宾虹,另一位是徐悲鸿。

储南强算是牛人,看到这个朋友圈就知道了,牛人才干了后边的牛事儿。

书归正传。话说储县长一日无事到苏州一游,酒足饭饱之后闲逛。在地摊上见到一把古朴奇特、状如树瘤的旧壶,仔细端详,发现壶把下有“供春”二字篆书,壶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刻款。

他立刻想到了《阳羡茗壶系》记载的那把供春树瘿壶,他压制着内心的激动,不动声色地花一枚银圆买了下来。

回到家中储县长又认真研究了一番,是越看越相,越看越对,这就是那把——树瘿壶。

为了考证这把壶的源流,储县长又返回了苏州。摊主告诉他,这把壶来自绍兴傅家。储县长又连夜赶到了绍兴傅家,傅家说壶曾为西蠡费氏所有。

西蠡就是宜兴,蠡就是范蠡的蠡。范大夫扶佐越王勾践伐吴国成功后,功成身退,携美女西施荡游太湖,人称陶朱公,制壶人认其为紫砂壶业祖师爷。

这个说起来有点搞,但比这个搞的还有很多啊,比如关羽还是剃头行的祖师爷(刀真的是有点大)。到今天也还有一把紫砂壶就叫西施。

储县长又风餐露宿返回宜兴,再追问到费家,费家说此壶是吴家吴大赝所收藏,吴大赝得到此壶已无壶盖,于是请制壶名手黄玉麟重做了一个盖子。此壶之前来自大收藏家沈均和,又到沈家,沈家之前已无从考证。

储县长还是心不干,为了弄清此壶的来龙去脉,储县长邀请挚友、著名书画家黄宾虹、徐悲鸿、潘贻曾人等共赏名壶,无不叹为观止。

黄宾虹认定这就是那把供春奇壶,但黄玉麟所配瓜蒂状的壶盖有点不伦不类。储县长自认在审美上不如黄大画家,便请制壶名家裴石民重新做了一只状如灵芝的壶盖。

并在壶盖的周边外缘刻上储南强撰写、潘稚亮雕刻的两行隶书铭文:“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树瘿,重为盖者石氏,题记者稚君。”(随便说一句,现在有些做旧的老壶的壶盖周边外缘上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等字样的皆为假货,千万不可上当。)至此此壶名至实归。

兴奋之时的储县长又叫潘稚亮刻“春归”匾额一方,寓意供春归来。并做诗一首:

《请潘稚亮刻“春归”二字而作绝句》

供春壶已世无闻,

前辈皆尝如是云。

神物忽来寄兴发,

春归二字剧芬芳。

并拟建春归阁珍藏,可惜小日本来了,不但春归阁未能建成,还给自己带来了场杀身之祸。


世界上有两个国家对中国的茶迷恋得如醉如痴,一个是当时的大英帝国(可惜啊!现在英国的立顿红茶已占国际茶叶市场80%的份额,世人皆知有立顿,无人晓大红袍也,有空再说茶),另一个就是小日本。

供春壶现世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上海的英租借,英国皇家博物馆居然派个行家来鉴宝,当时就出了35000英镑高价购买(那绝对是个天文数字)。我们的储县长只是微微一笑,说出了句掷地有声的话:“你们抢我们的国宝还少吗?想得此宝的结果是玉石俱焚。”英国人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也只能做罢。

可另一个造访者就不像英国人这么客气了。

一天早上,日本兵的一个小队把储县长家围了。一个日本军官假腥腥地给储县长鞠了个躬说:“储先生,我们出8000大洋,买你的供春壶,好吗?”

储县长仰天大笑,吐了两个字:“休想!”日军军官正要发怒拔刀,储县长已把壶举过了头顶。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那个古老的和氏璧的故事。日本军官被储县长的举动震住了,他看储县长手中的供春壶怯懦了,悻悻地退了出去,放下了句儿狠话:“你好好考虑吧,明天我再来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明天?没有明天。我们的储县长连夜抱着这把供春躲到了深山里。

在以后的日子里储县长和供春壶,天做被,地做床,与山林为伴,同野兽共舞。这样野人的日子也真是不好过,储县长最后选择埋壶于山地之中,自己远遁他乡。

抗战胜利了,天下还是不太平,他又把壶转埋到善卷洞祝英台读书处茶轩地下(善卷洞现在是宜兴的一个旅游景区,祝英台读书处是一个景点)。

直至解放后才取此壶捐献给了国家。此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真可谓:

伯高(周高起字)著书载茗壶,

铸农(储南强字)偶得质(黄宾虹名)辨详。

智斗洋倭藏古洞,

留得归春美名扬。

供春壶说完了,那么在供春之后又有那些制壶名家呢?紫砂壶的历史到底怎样?要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其实此壶的真伪到现在还有很大的争议,但这并不重要。我们从这个故事里看到了一种精神,文人的精神,文人的风骨。文人很弱,弱到手无缚鸡之力,但文人的风骨很硬,硬到刀剑难摧。

周高起如此,王国维如此,储南强更是如此。想想当下的文人是不是也要有点这样的风骨呢?

《论语》中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小知识:古代留下的紫砂壶少之又少,如有捡漏之心,必有上当之可能,并且概率极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