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辨析】寒热真假务必辨清
范中林真寒假热医案
车某,男,74岁,成都市居民。病史:1975年4月初,感受风寒,全身不适。自以为年迈体衰,营卫不固,加之经济困难,略知方药,遂自拟温补汤剂服之。拖延十余日,病未减轻,勉强外出散步,受风而病情加重。头昏体痛,面赤高热,神志恍惚。邻友见之急送某医院。查体温39℃,诊为感冒高热,注射庆大霉素,并服西药,高烧仍不退,病势危重,邀范老至家中急诊。初诊:患者阵阵昏迷不醒,脉微欲绝。已高烧3日,虽身热异常,但重被覆盖,仍觉心中寒冷。饮食未进,二便闭塞。双颧潮红,舌淡润滑,苔厚腻而黑。患者年逾七旬,阴寒过盛,恐有立亡之危。虽兼太阳表证,应先救其里,急投通脉四逆汤抢救之。处方:
生甘草 30克 干 姜 60克 制附片 60克(久煎) 葱 白 60克
二诊:服上方2剂,热退,黑苔显著减少。阳回而阴霾之气初消,阴阳格拒之象已解。但头痛、身痛等表证仍在;肾阳虚衰,不能化气,故仍二便不利。以麻黄附子甘草汤驱其寒而固其阳,加葱生少阳生发之气。处方:
麻 黄 10克 制附片 60克(久煎) 生甘草 20克 葱 白 120克 4剂
三诊:上方服4剂,头不觉昏,二便通利,黑苔退尽。唯身痛未除。虽阳回、表解,仍舌淡,肢冷,阴寒内盛,呈阳虚身痛之象。宜温升元阳而祛寒邪,以四逆加辽细辛主之。处方:
炙甘草 20克 干 姜 30克 制附片 60克(久煎) 辽细辛 6克 2剂
四诊:服2剂,余证悉除。其大病瘥后,真阳虚衰,以理中汤加味调理之。处方:
潞党参 15克 炒白术 10克 炙甘草 10克 干姜片 15克制附片 30克 茯 苓 12克
1979年7月18日追访,患者已79岁高龄,自病愈后,几年来身体一直较好。
结语:
”范老本案证似阳热,而神志昏蒙,脉微欲绝,脉证不符,加之舌质淡,苔黑而润滑有津,为阴寒盛之象。此案实为阴寒内盛已极,真寒假热,断不可误认为阳热。“真寒假热”又当须与“热深厥亦深”相鉴别,试看《黎庇留医话》中的一例:
【黎庇留医话】热甚厥亦深——温邪热厥案
吉源坊谭礼泉之女,患发热,医数日未愈。忽于黎明叩门邀诊,至则见其发热大渴而手足厥逆。礼泉见前医连用犀角,恐其寒化脱阳也。世俗最畏热药,习闻余以温药起死回生,以为我偏于温补。多有延至手足厥冷,始来请救,意谓非余莫属焉,于是破晓邀诊。
诊得脉浮滑,断曰:“此热厥也。太阳表邪,随热气入里,致阴阳气不相顺接,故厥耳。”礼泉曰:“连服犀角,何以其厥非从寒化?”余曰:“少许犀角,安敌方中之羌活、独活、陈皮、半夏乎?此证原系少阳,小柴胡加减本可了,乃误服‘方不成方’,以燥药为主之剂,故变热厥也。”与大剂白虎汤,即愈。
结语:
“热深厥亦深”虽有手足厥冷,但并无神志昏迷、欲盖衣被、脉微细欲绝的真寒之象。从这个病例用犀角效微或者无效可以看出处方用药的比例搭配也很重要,可能初诊的辨证方向是对的,但顾虑太多,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
中医讲究个性化治疗,具体病案具体分析,
转载仅供学习参考
阅读是一种修养,分享是一种美德
猜你还喜欢【点击文字直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