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深入到中国整个科研体系中 ——专访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朱晓香

“中国的科研已经

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相当于是顶天了,

现在重要的就是立地。”

朱晓香(Zhu Xiaoxiang),华人学者,在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和慕尼黑工业大学从事科研教学工作。2015年,朱晓香凭借其在大地测量领域取得的优异成绩,成为德国科研新人大奖“海因茨·迈尔-莱布尼茨奖”10名获奖者之一。评委会在对朱晓香的获奖评价中提到,信息获取能力对当前和未来的地球观测至关重要,朱晓香希望借助新的信号处理算法,优化遥感数据中的信息提取,并为新的卫星传感器设计提供基础。

评委会主席马利丝·霍赫布鲁克在颁奖典礼上说,朱晓香的研究不仅在学术领域令人激动,还与社会大众直接相关,可应用在地质运动监测、地震救援等多个方面。

朱晓香说,很高兴自己处在对地观测的黄金时间,欧洲尤其德国有很多相关项目,中国在这一领域也有重大发展,“作为华人学者,我已与国内多所高校和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也希望今后能为深化中德两国科研合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记者:就对地观测领域来说,中国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

朱晓香:我们做的是对地观测,关键的有两点,一个就是传感器,也就是卫星,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信息提取的一些算法。在咱们国内传感器即卫星的发射是非常高效的(近几年发了很多颗卫星),在信息提取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由于咱们国内的数据不完全公开,所以可能比起国外的模式,在大家集思广益改进算法方面还稍微有一点点差距。

记者: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国外机构的交流合作是否越来越多了?

朱晓香:是的,德国宇航局近几年就接待了很多个从国内过去的访问团,包括举办一些夏令营,我们也回国来开设相关方面的课程。以前都是我们回来单方面授课,现在处于一种相互交流的阶段,也就是说大家可以共同平等地交谈技术、推广项目。

记者:关于中国的变化,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朱晓香:有多个方面的变化,我比较关心科技进步,能够想得到的就是中国的高铁,让我觉得非常自豪,现在在国外提到中国的高铁,大家都非常认可。还有比如中国的量子计算机,以及AI(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的成绩,还有中国的超级计算等等,这些都是让我们这些在海外的中国人非常自豪的发展。中国在创新等各个方面都有新突破。

记者: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您会选什么?

朱晓香:高效、动态、无限可能。

记者: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期待吗?

朱晓香:我还是就科研方面来说吧。我觉得咱们已经做到了在几个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相当于是顶天了,现在重要的就是立地。不能仅仅只局限于把科研做大,而应该把创新的意识普及到科研的方方面面,从学生不再追求论文的数量而是质量等小的方面开始,让创新这个概念深入到整个科研体系。

记者:说到创新,您如何看中国政府对创新发展的推动?

朱晓香:创新肯定是需要上面推动,下面才会有发展。中国现在推动创新发展的政策,其实跟德国目前的一些政策是非常相似的。德国现在鼓励创新式的高校,其实就是给一些财政的支持,鼓励高校产业化等等,我觉得是需要这样的推动力才能够有很好的趋势的。

采访 / 钟磊

编辑 / 王竹珍

排版 / 徐曦嘉

视频 / 中国外文局融媒体中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