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揭开医院神秘的面纱

近日读到一本好书《泣血的十字架》,也是医者自己写的医学的长篇小说。作者是尹绍文,主任医师,医院院长,长期从事临床和管理工作,浸淫杏林数十年,深知医者的辛酸苦辣,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笔耕不辍,《泣血的十字架》为其长篇处女作。作者以笔为刀,解剖医院的腠理、筋骨、内脏,文中人物鲜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可谓杏林人的血泪史。掩卷沉思,文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悲天悯人的感情、发人深省的故事,彻底打动了我,作者可堪医界少有的刀笔。这些精彩的故事应该也是来源于作者几十年浸淫医院的真情实感,所以越发显得真实和感人。非医学的大众读起来也是津津有味,趣味盎然,读罢想来也会对医院有一定的了解,对医学有一定的认识,尤其是医学的无奈和局限性有认识。书中重点围绕肿瘤科开展,肿瘤已然成为当下一个非常令人担心的疾病,很多人谈肿瘤色变,书中细腻的介绍了肿瘤病人的新生和无奈,让大众对肿瘤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这本书尤其应该放在肿瘤医院或者医院的肿瘤科,供医患阅读。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轻轻揭开医院神秘的面纱,用犀利的语言,带我们走近医学的大门。

迷雾重重的医疗

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正因为博大精深,所以很多人无法窥探其真面目,就算是学医的,也不能完全的掌握所有的医学知识。医疗在很多人面前也就显得比较神秘,医院在就是这个神秘的最集中之地,在金文中有“毉”,这个字医巫合体,医巫同源,更说明了医的神秘性。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医学便就有了发展,是人类社会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基础上兴起的一门现代自然科学。从传统的东方医学到现代高端的西方医学,有了明显的科技进步与质的飞跃,医生本是应该被尊重的人。但是我们仍然有很多无法破解的医学难题,我们不能治愈所有的疾病,以此同时,我们现在的疾病还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疾病,还经常伴有心理的疾病,社会的疾病,这些不是一个医生能够解决的问题。

误传误读的医疗。

因为大众对医疗的不甚了解,所以,对医疗就有诸多误解,对疾病也有诸多不切实际的期望,以为到了医院就一定可以治疗好疾病,到了医院就进入保险箱。加之一些夸张的宣传,比如医生医德何其高尚,殚精竭虑、分文不取、无私奉献,把医生实实在在的钉在道德的高台,无法走下来,以至于医务人员稍有态度不好,就认为有违医德。另外的一些宣传,宣传技术出神入化、高深莫测、再难治疗的疾病都手到病除,这样的案例必然是少数,这样的医生也是极少的,但大众可能会认为,原来医术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无所不能了,我这点小病必然可以治好。作为医务部的人,一本写医疗的书,没有医疗纠纷是欠缺的,文中自然也少不了。解决纠纷的时候作者发出很深的感慨:这些年来,他对医疗纠纷有些麻木,因为现在不少医疗纠纷已脱离了法理、正义,近乎胡搅蛮缠了。他擦了擦双眼,扪心自问:“中国的医疗到底怎么啦?病人出问题了,可通过医疗去救治,可是,医疗出问题了,又由谁来救赎呢?!更何况,中国的医疗现在病得不轻,如果没有人出手相救,用不了多久,就会病入膏肓。一个救人的机构,却在眼巴巴地等待着他人来拯救,这不是黑色幽默吗?!”

变味不纯的医疗

医疗有太多不确定,有太多还不清楚,医生可以医治的疾病很少,还有很多疾病无能为力。为此就医的时候怀有很高的期望,认为一定可以治愈,一定要治愈,这又给我们增加了一道障碍,医者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我们需要大众有正确的认知。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E.L.Trudeau医师的墓志铭镌刻着“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用中文描述就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文中给我们传递的一个理念是癌症怕不惧怕癌症的人,我们谈癌色变,对癌症的恐惧,让癌症的治疗有些过度了。与此同时作者也在反思我们的治疗变味了吗?我们的医生还是纯粹的医生吗?书中人物对待癌症的态度不同,患者的结局也不同,轻松开朗的农村老伯手术后活的很好,生活质量也很高。而资源丰富的达官显贵,获得最好的医疗救治,拥有最多的资源,而他还疑神疑鬼的,最后活生生被自己的困惑害死了。医生自己当过患者之后,才会更理解患者的想法和需要,换位思考最彻底的是自己做病人,这当然有些残酷。

罹患癌症的社会

当下医患关系紧张,伤医、辱医等事件的频发,医学界出现了医生转行热,“医生荒”的现象引起广泛关注。这是一部有关癌症与社会的著作,社会不也存在癌症吗?!人体里的癌症是怎样形成的,社会上的癌症也是怎样形成的,机理异曲同工。肉体会得癌,灵魂不也会得癌吗?书中李岳的癫狂表现不是昭示着他的灵魂得了癌?!假如将来有一天,肉体的癌能够得到根治,那灵魂的癌、社会的癌的根治也为期不远了,因为这些癌虽然所处的部位不同,可机理却大同小异。作者的视点已从肉体的癌症转到灵魂的癌症、社会的癌症层面上,似乎洞见大自然的奥秘。回望肿瘤的治疗史,他觉得现在对癌的处理,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有找到癌症的基因调控机制,并采取最有效的手段从基因层面进行干预,那才是终极的疗法。他相信癌症根治的曙光即将散射出绚丽的霞光。等到攻克了癌症,下一个顽疾又开始肆虐人类,医生恰恰在攻克一个个顽疾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需致良知的医疗

医学维艰,从医维艰,在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下,医务人员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Lancet杂志的一项研究分析了中国2005年至2015年中国卫生年鉴,发现十年中,中国大学培养了470万名医学毕业生,而医生总数只增加了75万。据调查,八成医生或有转行的念头。大批医生萌生转行想法固然是目前国内医疗界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同时,这也反映出行业内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些弊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究。在这样的环境下,更需要一颗慎独之心,要致良知,找到良知并遵循良知的指引。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任何时候医务人员只要能够遵循自己的良知,在任何时候都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良知也应该是医德的基础,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不道德的事。同仁堂有一条祖宗传下来的古:“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也正是遵循这样的文化内核,同仁堂才能够屹立风雨,几百年基业长青。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医务人员都有做圣人之心,但每一位医务人员要有最基本的良知。

需要传播的医疗

医学的故事需要有真正懂医疗的人来写就。可惜的是我们的医师大多数极忙,医教研像三座大山,死死的压着我们的医师,已经喘不过气来了,还要叫他写科普,甚至于写小说,无疑是很难的。再者,写科普也很难有直接的回报,对于本已繁忙的医师来说,这就更没有动力了。不过我们也欣喜的看到,越来越多的医者也拿起了自己的笔,把自己的医学知识转变为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或者是其他科普素材,协和医院还专门组织了科普大赛,国家层面也有这方面的引导。年轻的一代医者,更愿意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达,新一代医者在网络找到了自己施展的空间。不少人纷纷利用业余时间做起了自媒体作者,或者本身就是自媒体拥有者,通过微信、微博、网站等拿起自己的话筒,向大众传播医学知识,揭开医学面纱。与此同时也和虚假的网络宣传宣战,把真实的医学知识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去。几百个医疗自媒体已经结成了联盟,共同推动医学科普的向前发展。呼吁更多有文笔、愿意付出时间的医者,拿起自己的话筒,传播医学真实的声音。提高健康素养,国家所倡导的健康中国要落地,亟须一批批医者来解读诊室的医学和医疗。

也曾经有些人,放弃了医生这一“初始职业”,涉足其他领域并终有成就。比如鲁迅弃医从文,为了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郭沫若当年和鲁迅一样学习医科,他对朋友说:“医生至多不过是医治少数患者的肉体上的疾病,要使祖国早日觉醒站起来斗争,无论如何必须创立新文学。”契诃夫也是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欧·亨利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考琳麦卡洛利用业余时间写成世界名著《荆棘鸟》(未弃医)。渡边淳一,医学博士代表作《失乐园》。阿瑟·柯南·道尔,眼科医生福尔摩斯的创造者。冯唐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因“万物生长三部曲”而被读者熟知。侯文咏医学博士的作品《白色巨塔》、《危险心灵》等都翻拍成热门电视剧。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候》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这些弃医从文的大家们,大概也都可以算作是“医人”的“中医”吧。

公众号简介 漫谈医管(yyglmt)

本平台致力于提供有价值的原创医管资讯,愿与关心医院科学管理的朋友,一道学习,共同进步,推动医院管理职业化发展。

医管漫谈全国qq群 428453416(备注“姓名+单位”)。认识更多业界朋友,免费下载上百份医管资料。

公众号运营者:微信号she_de13(备注“姓名+单位”)。邀请加入全国医管微信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