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居旧俗:春节杂谈

  文/丛良明

“新年到,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恭喜发财,哈哈笑。”这首童谣生动地描绘了农历新年(春节)的欢乐情景。尤其农村人家特别注重春节,腊月初九开始“忙年”,购买年货,腌鱼腌肉,磨麺粉蒸馒头,舂糯米做年糕,蒸饭米爆炒米。妇女们忙着做鞋缝衣,各家忙得红红火火的。农家人说:“一年辛苦天天忙,就为过年乐一场”。

  过年(春节)的风俗习惯沿袭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据《尔雅》记载:尧舜时代称年为“载”,夏代称年为“岁”,商代改岁为“祀”,到了周代开始称为“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特别是解放以来的半个世纪后,人们对春节习俗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摒弃了封建迷信糟粕,继承发扬优良的风俗习惯,这值得大为赞赏。

  有句谚语说得好:“不论有钱没钱,干干净净过年”。在城市和乡村,家家都在春节前“掸尘”(大扫除)。大扫把从屋梁到地面,四壁旮旯大清扫,还要擦洗门窗和家具,做到窗明几净,清洁整齐。在除夕前,一家人都要理发洗浴,更换新衣裳和被褥,从居住环境到个人穿着,干干净净过大年。这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卫生习俗。

  大年除夕忙得欢,迎来春节新气象。清晨各家人都忙开了,头一件事就是洗刷旧门对,贴上新春联。新春联有书写的,有印刷品,还有金线图案衬托精印春联。显得富丽堂皇。在大门、边门、后门、房门、厨房门和门框上,以及猪舍牛棚都贴上红彤彤的春联。千家万户都贴上新春联。正如有副春联描绘:“爆竹一声辞旧岁,桃符万户始更新。”春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是一种书法艺术,又富有诗歌意味,被誉为:富有民族的优秀艺术。它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为我国所独有。

  对联具有言简意赅,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特点,为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给人以美的感受。

  再说挂“门笺”(俗称“喜笺”),各家门楣上贴“门笺”。“门笺”是红色长方形刻纸艺术品,五张为一副,有刻花鸟鱼虫图案,中间嵌金箔“福”字;有刻图案衬托“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年年有余”等吉祥文字。刻工精细,十分考究。门笺与春联交互辉映,呈现出一派浓厚乡土气息和除旧迎新的节日景象。“迎春接福”、张贴“福”字。在门楣、箱柜、墙壁贴上“福”字。有人还特意把“福”字倒贴,讨个“福到了”的吉言,以寄托幸福生活的祝愿。

  年画,是我国各族传统艺术,为人们普遍喜爱的艺术形式。在堂屋、卧室贴上年画,显得焕然一新,心旷神怡,为节日增光添彩。

  晌午,各家举行祭祀祖宗仪式,(俗称烧敬),上供酒菜,焚香燃烛,行跪拜大礼。这个传说习俗虽然有点封建迷信,但表达了子孙对祖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继承传统的伦理道德。

  傍晚,是孩子们做的事。他们把屋内室外打扫干净后,便拎着碗口粗的装有石灰粉的小荷包,在院内打“囤子”(即石灰印子)象征遍地是稻麦“囤子”。这是农家向往好年成大丰收的美好愿望。

  除夕,家庭主妇格外忙,从早到晚围着锅台转,大显烹调技术的身手。在外地的亲人都赶回来了,一家老小吃团圆饭。席间,小辈向老人敬酒,祝福健康长寿!老人向子孙发“压岁钱”红包,祝愿他们事事如意,学习进步!这充分显示家庭幸福,人文之乐。

  年夜饭还沿袭了不少有趣的习俗故事:其一、满桌菜肴,一家人开怀畅饮。酒足饭饱时,桌上的一碗大鲢鱼仍然完完整整地摆着。寓意是年年有余。其二、孩子吃到了美味佳肴,满足了食欲,一碗饭吃几口就丢下了,要吵嚷着:“吃饱了!”大人顺着说:“余下来明年吃!”也讨了个吉祥的话。其三、各家特地煮一大锅米饭,剩下的饭盛在盆桶里,元宝形状的完整的大锅巴盛放在大柜上,用红纸条裹着芝麻秸和柏树枝插在饭桶里和锅巴上,寓意是好日子节节高,百事顺利。

  我国自古以来,有“守岁”的习俗。在“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除夕之夜,一家人欢聚一堂,畅谈过去,展望未来,彻夜不眠,以待天明。历代诗人写诗吟诵除夕夜,唐代有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宋代有范大成《读痴呆词》、范祖述《抗俗遗风》等。苏东坡当年吟诵:“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就是古人守岁的真实场景。如今,城乡亿万人民守在自家客厅、卧室,围坐在电视机前,嗑瓜子,吃水果,观赏《春节大联欢》,直至零点,钟声敲响,漫天礼花,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豪情满怀,奔向新的一年。

  大年初一清晨,四处鞭炮齐鸣,震撼寂静的乡村。一家人起床、梳洗、穿戴新的整洁衣服。早餐要吃年糕或汤圆,寓意年年高升,团团圆圆,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亲朋好友相见时,互相称呼,热情祝贺:“恭喜发财!”大家都彬彬有礼,热情友好,充分体现了新年新风尚。

  春节期间活动多,持续时间长。走亲访友,祝贺新春,自娱自乐,

  歌舞弹唱,直到正月十五日,欢度“元宵佳节”(亦称“灯节”、“上元节”),又掀起节日新高潮。花灯集市、花灯展览会上,灯如海,人如潮,一片太平盛世,繁荣兴旺景象。

(0)

相关推荐

  • 年关贴春联有什么讲究?老祖宗留下3个禁忌,为来年攒点好运气

    春联.福字.窗花.鞭炮是春节的文化符号,每当大街小巷满眼都是喜庆的红色时,春节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流传了一 ...

  • 大年三十除夕,5种讲究不能丢,寓意来年圆圆满满,新年大吉大利

    今天是大年三十了,晚上也就是除夕夜,是2020年的最后一天,明天就迎来新的一年了,年夜饭这一天是非常隆重的,这天也非常讲究,从自古至今大年三十是除夕,今天的讲究还是不少的,盘点了以下五样讲究确实不能丢 ...

  • 除夕到!各种习俗,你有熟悉的吗?

    关于除夕的传说 古代有个凶残的怪物叫夕,每到岁末就会出来作怪伤人,后来,祖先们发现夕最怕红色的东西和剧烈的声响,于是在年三十晚上,每家每户都贴红春联,敲打器具作出声响,来驱除夕兽,以求新一年的安宁.随 ...

  • 除夕到!带你了解关于除夕的习俗和禁忌吧!

    今天是除夕,是一年中辞旧迎新的一天,在每个中国人眼里都非常的重要且隆重,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除夕这一天,还有着许多的习俗与禁忌,都是为了想要博个好彩头,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关于除夕的 ...

  • 俗‬语:“大年三十,熬一宿”,看看大年三十有哪些传统习俗

    [导语] 大年三十马上到了,这是人们期盼已久的传统佳节.这一天,人们喜气洋洋,欢天喜地过大年. 你知道吗?大年三十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是辞旧迎新的日子.这一天, ...

  • 立居旧俗:蓑衣斗笠琐记

    文/丛良民 蓑衣.斗笠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是农村人家重要的挡雨工具,一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后,胶布.塑料雨衣先后面世,这种雨具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斗笠,是用竹篾或者芦苇篾编制而成.斗笠戴在头上,雨 ...

  • 立居旧俗:正月半,放烧火

    文/丛良民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其夜称"元宵",也叫"元夜".唐代以来有观灯风俗,所以叫"灯节".古往今来,欢庆元宵节日,在城市 ...

  • 立居旧俗:灶王爷的故事

    文/丛良民 从前,大凡人家不论户头大小都有一个灶台,一日三餐,烧饭做菜.在灶壁顶端用砖瓦砌一个小神龛,门楼上雕刻飞檐翘角,门柱上贴着一付两指宽的大红对联,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quo ...

  • 立居旧俗:小龙车赞歌

    文/丛良民 独轮车,全称木质独轮手推车,俗称小龙车.小车儿.从前,是平原地区农村主要的陆上交通运输工具. 称为小龙车,车形似乎有点像平卧的龙头.一只半人高的大车轮,用木轴架在椭圆形的车架上,两根八字的 ...

  • 立居旧俗:草人与麻雀趣闻

    丛良民供稿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庄稼日渐成熟,沉甸甸的稻穗垂了头,在阳光照耀下散发出阵阵淡香.农民看到一片丰收的景象,莫不喜上眉梢,但是喜中有忧,一群群麻雀飞来稻田,乱啄稻穗,抢食稻粒,眼看很快要到手 ...

  • 潘侠风 ‖ 老北京春节旧俗拉杂谈

    过去的北京城每逢"春节",尽管劳动人民们谈不上"欢度",但是,每当节日到来,也要买年画儿.贴春联儿.放鞭炮--用来表示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在春节期间,有些活动虽 ...

  • 随笔||春节杂谈“忙” 【征文】

    春节杂谈"忙" 辞旧迎新,年去岁来,辛丑牛年春节又来临了.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 ...

  • 立居地名掌故:冯家坝

    文/丛良明 冯家坝原址位于景安烈士陵园西南近两华里,现立新桥居委会的西北角,与袁庄镇高庄村18组隔河相望.冯家坝西侧二百多公尺处是罗家碾子头.过去这里后面有条凌河,东通古坝.栟茶,西通东城.如皋.河面 ...

  • 2020春节杂谈

    2019年是难忘的一年.上半年我们经历了非洲猪瘟,下半年又经历了新型肺炎.上半年政府为防止猪瘟扩散,各省相继出台措施,省际间的猪肉不能相互转运,各省之间由于生猪库存及价格差异,某些商人开始在生猪库存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