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禅茶 | 解读武夷岩茶滋味奥秘
武夷岩茶核心产地的土壤结构为丹霞地貌衍生的“砂砾壤”。砂砾土壤的重要特点就是透气、水分流动性大不淤积。水在砂砾土壤中流动性大,这样的水是活的,可以源源不断的输送山体中的水溶性矿物质。
相反,如果土壤粘性大、保水性过强,水的流动性就差,水溶性矿物质便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可供根系输送的营养物质就相对局限,直接结果就是导致植物吸收转化的内涵物少。这样的山场出产的茶叶滋味感弱、口感不活、水味重。
除了土质因素外,影响茶叶内涵物生成的,还有光照。光照越充足,植物水分挥发量加大,体内循环也加快。新陈代谢越充分,根系吸收的水溶性矿物质也越多,植物体内转化留存内涵物也越丰富。所以,武夷岩茶原产地,独特的砂砾壤特征和亚热带气候,种植出来的茶叶滋味充足,具备较强的品鉴性。这也是武夷岩茶迅速流行,并得到广泛认同的核心原因。
其实砂砾土壤、光照对植物的影响,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砂壤西瓜特别甜;咖啡滋味最好的产区一般是在火山岩附近;新疆地区,日照时间充足,又是戈壁砂砾土壤,产出的水果香度、甜度都非常高;而黑茶品质最好的通常出自冰碛岩山场。
砂砾壤、光照、活水是茶叶滋味感提升的三大要素。体现在茶叶口感上,就是苦度和甜度、芳香度的加强。“香”与“甜”是人们对茶口感的普遍认同,而“苦”恰恰相反。可以说,茶的加工,也是去“苦”提“甜”留“香”的过程。
在福建,大部分的乌龙茶在半发酵后的杀青,采用的是“冷做”,即直接烘干除水,比如铁观音、漳平水仙。这两种茶的产地普遍为保水性强的粘性土质山场,根系附近水分流动性差,自然营养物质供给呈现小区域性,生成的茶叶内涵物较弱,相应茶叶苦度也低,采用“冷做”能最大限度的保留茶的鲜爽滋味。
武夷正岩山场的茶,内涵物丰富,茶叶留存的甘度、香度较强,但苦度也较大。所以加工工艺中必须有去“苦”的过程。苦味的成分主要是半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咖啡碱,咖啡碱是晶体,一旦形成,相对稳定,很难转化。于是,降低岩茶成品的“苦度”,就是降低咖啡碱的浓度。咖啡碱晶体的重要特点是受热易挥发。因此,武夷岩茶制作工艺采用“热做”:通过高温杀青、后期高温烘焙,降低咖啡碱浓度,提升培育适口的滋味。
热做、烘焙能有效挥发咖啡碱,降低茶叶苦度。通过烘焙也能杀灭活性酶,利于茶叶自然保存。在烘焙过程中,甜度是不会挥发的,甚至能转化为特定的风味,比如焦糖香、奶油香。当然烘焙也是有缺点的,茶叶的芳香物质大部分是酯类,容易挥发。所以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是一门心学,一技一艺靠的是师傅的悟性,通过心对茶性的了解,来随心掌握茶叶发酵、渥堆、杀青、烘焙的时间。通过取舍,在苦度、香度、甘度、滋味上拿捏最佳的契合点。
2020年12月于龙岩南书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