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现丨滕侍郎(民间·风物)
滕侍郎,姓滕,名昭,字子明,生于公元1421年,卒于1480年,是明朝汝州著名的乡贤名宦。自明朝至今近六百年来,他的事迹和传说还不断被人们津津乐道。
滕昭生于汝州一个宦官之家。其父滕霄,曾任黄州知府。然而滕霄早丧,家道中落。滕昭母子曾乞讨为生。但滕昭穷且益坚,自幼聪颖好学,十九岁乡试中举,入京考进士不中,于是进入太学攻读。景泰四年经吏部推荐出任陕西道监察御史。
景泰七年(1456年)滕昭奉旨监督顺天府(即今北京市)乡试,在天子脚下,他坚守原则,大力革除科场弊端,使许多才学不好的权贵子弟落选。
明宪宗即位后,为巩固边防,皇帝下诏命令滕昭巡抚辽东。滕昭在任之期,严格训练队伍,储备粮草和战马,加强巡逻,禁止将士挑衅,数年间边境相安无事。成化二年(1466年)升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淮阳巡抚。他制定了“长运法”,简化运输手续,禁止虐待士兵和民工,让官兵和百姓都能得到休养生息从而感恩戴德。不久,滕昭升任佐理院事。次年,出巡福建,平定刘茂七叛乱,并依据地理形势,设立归化县,就是现在的长汀县。
滕昭尚未由福建返回北京,朝廷又名他担任苏松巡抚。当时江阴县有一繁华名镇马驮沙,与江阴隔长江相望,官吏百姓都深受凡事坐船渡江来回奔波之苦。滕昭上疏将马驮沙从江阴分出,单独设立靖江县,经朝廷批准实施,滕昭受到当地万民称颂。
明宪宗成化七年,滕昭因政绩卓著,而被召入京升任正二品兵部左侍郎。当时的安南,就是现在的越南,与当时的朝鲜一样是明朝的附庸国,向其宗主国明朝中央政府纳贡称臣。
传说,当滕侍郎升任兵部侍郎之时,安南厉兵秣马,企图摆脱从属国的地位,而与大明朝分庭抗礼。但是我中国向来爱好和平,不想打仗,忍看生灵涂炭,就决定由兵部侍郎滕昭出使震慑安南。
滕侍郎手捧国书,带着随从,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安南。安南设下接风酒宴,滕侍郎为首行到门前,只见珠帘低垂,引领官并不上前动手揭帘。滕侍郎胆壮心细,边走边看,忽见门前一块青砖高出于地面,忽想起曾背诵过的一句诗:“脚踏竹帘卷”。于是滕侍郎若无其事,神色泰然,稳步向前,轻踏青砖。只听“忽”地一声,竹帘卷起,安南君臣瞠目结舌,心中暗自惊叹。
双方分宾主而坐,侍者穿梭而入,玉盘珍馐,色香俱全。突然,侍者端上一颗美人头颅,只见芙蓉春面,柳眉纤纤,樱唇一点,泪光闪闪;另有一瓯清水,一盏精盐。此情此景,使观者暗觉毛骨悚然。
安南大臣用竹筷指着美人头,连声叫“请”。滕侍郎面对安南朝廷的残暴野蛮行径,强压心头怒火,心骛八极,神游万仞,突然又一句古诗映入脑中:“盐点美人眼”。想到这里,滕侍郎举起筷子,先蘸清水,后蘸精盐,点入美人左右两眼,只听“哗啦”一声,头颅自动打开,美味在腾腾云雾中呈现,众人都看傻了眼。
宴席之间,滕侍郎指点江山,侃侃而谈,天上的事知道一半,地上的事全知道,天文地理,经济政治,纵横古今,深不可测。听者无不惊叹,就请教他如何这般学识渊博。侍郎轻轻一笑,说:“欲知天下事,须读五车书。”又有人问:“侍郎读多少?”侍郎看到安南人知船不知车,就说:“五车零一船。”安南人全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滕侍郎用从容镇静的表现、博大精深的学识震慑了安南的文武百官,安南国王心服口服地收敛起政治野心,以最隆重的礼节接待了滕侍郎一行,表示永远服从明朝中央政府,永远为明朝镇守西南边疆,永远不再造反。
滕侍郎以自己的大智大勇,出使安南,于无声处,化干戈为玉帛,使西南边防转危为安。回朝之后,朝野上下一致赞叹,赞滕侍郎深入虎狼之邦而不辱使命,以三寸不烂之舌慑服敌国,堪与战国时期完璧归赵的蔺相如媲美。
在明代,汝州成为直隶州,也是滕昭政治生涯中造福桑梓的妙笔生花之举。
滕昭十九岁中举,少年入仕。他砥砺春华,奋发有为,竭忠尽智,正道直行,播惠其民,屡屡升迁。
明朝时,汝州曾经隶属于南阳府。自汝州到南阳,山水阻隔,曲折坎坷,相距四百多里,来往颇为不便。每逢交纳皇粮国税,车队往返于汝州和南阳之间,往往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民间至今流传着 “南阳送回粮,孩子会喊娘”的谚语。官吏与百姓都感到十分不便,当时担任正二品兵部左侍郎的滕昭得知这一消息后,为了减轻故乡人民的负担,公元1476年,即明宪宗成化十二年,就与河南巡抚原杰联合上书,请求将汝州从南阳府分离出来,改为直属省布政司的直隶州,获得朝廷批准实行。汝州百姓从中得到很大便利,所以对滕侍郎无不感恩戴德,在滕侍郎去世之后,将他奉为乡贤,入乡贤祠奉祀;并在城隍庙东侧建有滕公祠,世代祭拜,香火不绝。
传说,滕侍郎半生游宦,忠于国事,爱护人民,呕心沥血,积劳成疾,年未花甲就落得两袖清风、两眼昏花、两鬓白霜。于是他向皇帝上书,请求致仕还乡。
皇帝恩准,侍郎荣归故里,并下旨命他“跑马圈地”,即要求侍郎骑上骏马奔跑一个昼夜,所圈之田地都归侍郎所有。
滕侍郎爱民如子,怎么忍心侵占百姓的良田?然而又不能违逆圣旨。于是他一路走开,苦思冥想,想出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回到汝州,骑马绕城壕跑了一圈就停了,算是圈了城墙门处、城壕以内的一圈官地。既不违抗圣旨,又不危害百姓。从中可见这位清官廉吏的高风亮节和人生智慧。五百多年后,直到今天,仍有不少老汝州人津津乐道:“这城壕的地,是滕侍郎的。”
作 者 简 介
李国现,男,汉族,生于1969年4月,河南省汝州市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汝州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现为汝州市第一高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自幼爱好读书和写作,在《中国作家》《东方艺术》《东京文学》《语文报》《南方农村报》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岁月回眸》《情爱错异》《借米》《追怀路遥》《故乡曲韵流芳》等数十篇。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