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阳光”散文有奖征文】悠悠端午情/白桦(四川)

“端午节,艳阳照,家家门上插艾蒿。挂丝线,戴香包,娃娃乐得蹦又跳。”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节日。2008年,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区域不同,就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艾的传说

在明朝末年,八大王张献忠剿四川时,人们听说张献忠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所到之处鸡犬不留。人们信以为真四处躲藏。一天,张献忠从锦州向成都进军,来到一村庄,见到一农家妇女身背着包袱,怀抱一个五岁左右男孩,手拉一个三岁左右男孩。张献忠见状奇怪,“大嫂,你为什么抱着大孩拉着小孩?”这位妇人回答说;“大孩是兄长的孩子,他爹饿死了,妈病死了,这个小孩是我亲生的,万一八大王来了,我要舍去小的保大的。”张献忠听后,对这位农家妇女的高尚品德十分敬仰,和气地说;“你爱兄长的孩子,我更爱天下的百姓,我不会杀你们啊!”。说话间,张献忠顺手拔了路边艾草递到大嫂手中,并嘱咐说;“把它挂在门上,我们见此物就不会伤害。”这个妇人把张献忠的话告诉大家,一夜之间,千家万户的门上都插上了艾草。第二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张献忠在这一带打了不少胜仗,但百姓却安然无恙。后来,人们怀念张献忠,便每年这天都要在门窗两侧插上艾草,把这个地方取名为艾家坝,这个习俗和名称一直流传至今。

端午挂艾草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听父辈人说,端午节当天,家家户户都会在鸡鸣前迎着晨曦出门,采取带有露水的翠绿艾叶,然后挑选出最具人形的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些艾叶与菖蒲一同插在门楣上,就像两位横戟的护卫守住大门,挡住五毒与瘴气入侵,也为节日平添了几分喜庆。据说老虎能够威慑百虫驱邪辟瘟,菖蒲形状如箭,可以辟邪,人们便用菖蒲做箭,具有驱鬼退魔的功效,俗称“蒲箭斩千妖,艾旗招百福”。

端午粽香浓

包粽子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压轴戏。小时候的端午节,长辈们总爱乐聚一堂,围着大圆桌手捧竹叶包粽子,不管是咸还是甜,黏黏的糯米环绕齿颊,仿佛就是端午。母亲最擅长包粽子,在包粽子时,她总会取那翠绿欲滴的粽叶,一叶搭一叶地排好,折成三角形兜,填入生再米再加入精心准备的红豆、蚕豆、蜜枣、蛋黄、火腿片、咸肉等馅料,用蒲草或棉绳扎紧粽子,放进锅里煮,个个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出锅时,空气中氤氲着扑鼻的粽香,剥开粽叶,轻轻吸一口,那浓浓的香气沁人心脾,令人感动,让人回味……多年过去,留于齿间的粽香,总能勾起我童年的美好回忆。

端午佩香囊

“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佩戴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的民俗。在母亲眼里,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还有襟头点缀之风。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妈妈都会给儿女每人做一个香囊。在做香囊时,她总爱将艾叶、菖蒲、菊花、薄荷叶研细,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形状各异的香囊。据说,五色丝象征五色龙,可以免除瘟病,使人健康长寿。人们常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或者挂在门口或车内,具有散风驱寒、通九窍、扶正气的功能,并含有挥发油,气味纯正、持久,戴着能防止蚊叮虫咬,改善神疲乏力等不适,还可以预防感冒。

端午节的习俗远不止这些,还有女儿回娘家抢伞、赛龙舟抓鸭子、喝雄黄酒、吃皮蛋……这些习俗都是美与善的符号的象征,刻印着我们民族前进的脚印。此时,我们不妨回回老家,陪陪年迈的父母,体验一下老一辈人的端午民俗。

作 者 简 介

白桦,、签约作家,中国(香港)《行走菩提》、《当代校园文艺》签约作家,四川省小小说学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从事媒体记者多年,一直以摄影文字为伴。




本次征文设金奖二名,银奖五名,视参加征文篇数设入围奖若干名。金奖奖品为张小斗先生的嫡作高档黄龙山原矿紫砂制作的西施壶一把;银奖奖品为张小斗先生的嫡作高档黄龙山原矿紫砂制作的功夫壶一把;入围奖奖品为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行参菩提——2017年中国行走散文作家二十二强》散文作品集或作者为孙春雷、贾国勇的《行参菩提》(二者任选其一)。

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不收纸质稿件;投稿信箱为“289341034@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端午的阳光”散文有奖征文。

行参菩提·“端午的阳光”散文有奖征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