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阳光”散文有奖征文】犹忆悠悠艾叶香/张淑梅

端午节的味道变了。

端午节那天,在北方的城里,太阳从密集的高楼大厦缝隙里撒下几缕阳光,空气里到处弥漫着香甜的蜜枣粽子的甜香味儿,休假的孩子在小区院子里,一边吃着香甜的粽子一边嬉闹着;邻居一对青年已整装待发,准备远足旅游;做小生意的邻居大妈在点数着过端午节挣来的钞票,街面上开展着大型促销会,卖香包、卖蜜枣粽子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还有沿街兜售芦苇叶、艾草的。

这不是我记忆中的那神秘、甘美、意味悠长的端午节了,我分明感觉到,端午节的味道变了,这里多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

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设立的一个节日,——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已经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国人纪念屈原之意经久不衰,到今日似乎历久弥热:已设为法定节日,规定放假三天,加深国人对屈原纪念的力度,但实际上的意义与效果并不与初心相称。

我做了一个民意测试:问邻居大妈:为啥要过端午节?大妈答:端午节就是过节,跟过年一样,你说为啥过呢?哦,在她眼里端午仅仅就是一个节日而已,没有其他。我去问一群孩子:为啥过端午节?小点的孩子答:为了吃粽子。大点的说:为了纪念屈原。哦,有点文化。我又问:屈原是哪国的,为啥纪念他?有答:是中国的。有点文化底蕴的那个孩子答:他是楚国的,由于国王不重用他,他气得跳江死了。

他哪点精神是值得我们纪念呢?孩子们都愣住了,齐答:不知道!

国人应该反思一下:设一个端午节究竟有何意义呢?是给有钱有闲人提供一个旅游的时间的吗?是给孩子们提供一次休假、吃好吃的机会的吗?是给小商小贩们提供发点小财的机遇的吗?

这里经济炒作意味太多,文化宣传意义太少;商业的色彩浓了,纪念的色彩淡了;嬉戏之态厚了,敬畏之情薄了。

就连一些文人,也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好多人并不提屈原,而是绕开屈原的话题,旁顾左右而言他,似乎再提屈原,就是老生常谈,没有新意;大家都标新立异去了,就把纪念屈原的本意落下了。

其实,某些人走得太快,没有兼顾更多落下的灵魂,应该还有更多的人群需要普及教育,还有一种文化需要传承。

每逢端午,我依然怀念,那传统的端午节:文人们隆重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文人都曾怀着敬畏的心,去写诗撰文纪念他。宋代苏轼在《屈原塔》里写道:“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诗人赞美屈原的爱国,同情他的沉冤。1942年郭沫若的话剧《屈原》,他第一次把屈原搬上了舞台,让他的形象扎根人心。著名台湾诗人余光中生前曾写有八首诗,纪念歌颂屈原,用“高洁的烈士,不朽的汨罗神”来赞美屈原。

诗人歌颂屈原的伟大情操的坚不可摧,他还说:“中国国诗人都有屈原情结,屈原的作品与情操是我们文化的胎记,不可磨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们要做屈原的传人,屈原的爱国精神虽九死犹未悔的气节,这是所有读书人致力于学习的气质。”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与波兰哥白尼并肩而立,曾让我们引以为豪。

那么,民间纪念屈原该有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在我们家乡淮北地区,童年时过端午,有一种肃然的神秘感,虽然乡下既没有糯米粽子吃也没有荷包佩戴,但一样过得有声有色。爸爸专门买来肉,包饺子,母亲则蒸一锅铺了苇叶的糖馒头,还炸糖糕,说晚上要敬井神娘娘。爸爸用黑白红黄绿五色线,搓成麻花辫形的彩绳,扎住我的双手腕,这叫扎手脖,说是去灾辟邪的。并交代:扎的手脖到六月六才可以剪掉,化成小蛇被喜鹊叼走,才算功德圆满。小儿肚兜兜上要绣上蝎子、蜈蚣、蟾蜍、壁虎,蛇这叫驱五毒的。当一弯新月挂在天上时,家家挎着糖糕、糖馒头、饺子等,撒进井里,敬井神娘娘。撒后,跪在井边,对月默默祷告。晚饭后,村里的一个老宿儒坐在葡萄树下,讲故事,讲端午节的由来,小孩子们团团围住他,虽然端午的故事,早已是老生常谈,但我们还百听不厌,仿佛那是一种仪式,都怀着一种敬畏之心。还说:每逢端午,癞蛤蟆都要躲端午,青蛙、蟾蜍等都躲得无影无踪,不能出来觅食或鸣叫的。我们还专门跑去池塘边去看,果然不见青蛙踪影,更感觉神秘而肃然起敬了。

端午节,最富有诗意的莫过于插艾了。艾是一种香草,人们用插艾来表达对屈原高洁的灵魂的纪念——那时艾草是长在田野里的、路边的,是大家的公共资源,没有人拿去到街里卖。端午节那天,人们都去田里、或路边,采来新鲜的艾草,插在屋檐下。

端午节,家家插艾,正如清明节家家插柳一样,都是现采现插的。那天一早,放眼望去,家家门窗上都插了艾,在五月的清风里,随风摇曳、飘洒,艾叶里散发出的菊花药味的清香,飘满巷子,飘满村庄,飘满城镇,飘满整个华夏大地。那是一种甘美、静好的美景,那悠悠的艾叶清香沁人心脾,深入心田,至今难忘。

而今艾草成了一种商品,一到端午前,有人提前把艾草割去,据为己有,拉去街里叫卖,而村庄里,到端午节竟采不到新鲜的艾草了,却要从城里买来,插在屋檐下。我担心,将来,柳枝也会成为商品,清明节时,有人会站在柳树下,说:此树是我栽,要想取柳枝,留下买柳钱!

2018.6.1

作 者 简 介

张淑梅,笔名梅一舒,安徽省淮北市人,安徽濉溪县徐楼中学教师。中国民革党员,淮北市作协会员。业余从事创作散文,诗歌,小说以及剧本。有散文多篇发表于省内外报刊。




本次征文设金奖二名,银奖五名,视参加征文篇数设入围奖若干名。金奖奖品为张小斗先生的嫡作高档黄龙山原矿紫砂制作的西施壶一把;银奖奖品为张小斗先生的嫡作高档黄龙山原矿紫砂制作的功夫壶一把;入围奖奖品为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行参菩提——2017年中国行走散文作家二十二强》散文作品集或作者为孙春雷、贾国勇的《行参菩提》(二者任选其一)。

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不收纸质稿件;投稿信箱为“289341034@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端午的阳光”散文有奖征文。

行参菩提·“端午的阳光”散文有奖征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