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书丨剃头师傅三罗锅

砖木结构的两间平房,没有窗户,一扇油漆斑驳的木门,把手锈迹斑斑,一把老式的虎头锁垂挂在把手下面,有人进来,那把锁就虚张声势地磕一下破门板,发出一两声病态似的钝响,风无孔不入地从门外钻进来,像淘气的老鼠在黯淡的房间窜来窜去,搞得斑驳的墙壁上一张没有沾牢的风景画神经质地跳动起来,本来不大的空间便响起一种老式钟摆似的寂寥声音。门上没有悬挂招牌,一条铁丝分别栓在门框和一棵泡桐树干上,炽白的日光中一条沾满头发渣子的破毛巾和两面失去光泽的擦布刀旗帜一样当风抖动,让人记起这儿是一家剃头铺。主人没生意的时候喜欢蹲在梧桐树下打瞌睡,好像很久以前就是这幅苍老的样子,脊梁上那坨山包似的疙瘩把汗衫撑得老高,常常把干瘪的胸脯勒得变了形态。镇上的人根据他的形体呼唤他三罗锅,几乎所有上个世纪过来的人都做过他的顾客。

三罗锅的剃头铺在镇上独树一帜,因为手艺精湛,人又老实勤快,生意一直好过同行,曾经有两家剃头铺用压低价格的方式挤兑三罗锅,闹腾一阵子,还是没有把顾客拉过去,最后不了了之。婆娑的梧桐树下,总是排了老长一留等待剃头的乡亲,大伙或站或坐,一边家长里短地唠嗑,一边等待三罗锅把油迹斑斑的围裙用力甩上两下,然后高声大气朝人群某个说笑的人喊道:“狗子,该你了。”被叫狗子的男人屁颠屁颠三两步跑过去,坐在三角凳上,任由三罗锅把头脸收拾得利利索索。三罗锅给人剃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手脚利索又讲究因人而异,顾客落座,围裙往脖颈一套,眼睛里就只有客人需要处理的发须了,或刮或吹,或推或剪,全由他定夺。几乎不需要揣摩,瞄上一眼,顾客最好的发型就已经成竹在胸,手起剪落,那是一个无声的世界,又好像在做一次曼妙的旅行,心无旁念,无欲无求,站立一棵松,俯首如座峰。

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和一个外来的女人产生过一段浪漫的传奇故事。那个漫天飞舞的大雪天气是点缀他寂寥人生的亮点,出于同情,他给那个抄一口外地口音的流浪女做了一顿香喷喷的菠菜糊糊。那个女人神智有些不清,他竟然关了剃头铺,开始给陌生的女人四处瞧病,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和药物治疗,女人的病奇迹般的好了。

春暖花开的日子,他把她送上了回家的路。小镇上好多人议论纷纷,说:“三罗锅傻到家了,到手的鸟竟然让她飞了。”三罗锅咧嘴笑笑,说:“人家有家。”

大部分时间三罗锅还是喜欢坐在梧桐树下闭目养神,时光仿佛每天升起又落下的太阳,无声而有序。顾客来了,他仍然无法掩饰内心小小的激动,把破围裙用力甩上两下,从墙上挂着的破褡裢里掏出剪刀或者推子,都是老顾客,不需要揣摩,打眼一瞄就知道顾客需要什么样的发型。这几年体力大不如从前,拿剪刀的手时常发抖,眼力也时常出现恍惚,刮胡子、挖鼻孔、掏耳朵眼、修眼睫毛,样样都是精细活,马虎不得。这些年,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才留恋他的手艺,一次次光顾他的剃头铺。看看一街两巷装潢华丽的那些美容美发厅,他知道属于自己的天地越来越窄,以往的顾客也越来越稀少,但是只要活着,他就不会扔下剃头刀,不会丢下这门手艺。

后来小镇来了个记者,对三罗锅的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篇文章配上三罗锅剃头的大幅照片登上了报纸,木纳矮小的三罗锅一下子火了,成了小镇的名人,小小的剃头铺一时间热闹非凡,有同行欲聘请前去当师傅的,有慕名前来剃头的,也有什么都不干,只是过来看热闹的……

一天早晨,剃头铺变成了一片废墟,喜欢热闹的小镇人站在一堆砖头瓦砾间一惊一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个肥头大耳的中年人走了过来,大伙知道,他是镇上的开发商,他的出现给大伙带来了更多的疑问。“老家伙,”他说的老家伙大伙知道是谁,大家也不与他计较,耐着性子听他把话说完,“老家伙卷着铺盖,带着剃头的家什,跟一个女人走了……”

作 者 简 介

李同书,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大集镇姚万楼村同福超市店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多篇。







(0)

相关推荐

  • 成都消失的那些老行当,你还记得几样?

    从前车马慢 东西坏了得拿去修 看书看报的人还很多 生活虽苦,但快乐来得很简单 而今科技与电商发达 一切都那么唾手可得 却总让人心里觉得少了些味道 "磨菜刀嘞,锵剪子..." &qu ...

  • 【郁氏文化】年关剃头仍低价 (文/张垣)

    郁氏文化 年关剃头仍低价 作者:张垣     图片:网络 俗话说正月不剃头,不知何因?从不去打听,反正过年总得剃头的,可把剃头师傅忙煞啦! 到哪里去剃头呢,小镇上有好几家,奔八的老汉我不会去赶时髦到帅 ...

  • 白羊文艺:理发的那些事儿

    :经常睡不好觉 御恒堂二十七味舒眠贴解你烦恼 理 发 图片多自网络致谢侵删 理发的那些事儿 郭 宏 旺 记忆是一条河,一条悠长的河流.河流不是很宽阔,涓涓的流水和微风之下的涟漪细细地编织,慢慢地沉淀着 ...

  • 龙城往事 | 柳州老手艺(三)剃头匠:万事不是开头“难”

    小区门口.菜市深处.老街中间,这些地方从来都是"卧虎藏龙",隐藏着许许多多的老手艺人,只有附近的居民才能有幸一睹他们的"真容". 说到理发,大部分80后.90后 ...

  • (启书原创)今日文章说手艺——剃头摊子

    去日朝露 偶然走进一处偏僻的小巷,这俨然就是城中的村落,没有了高楼的林立,低矮的小瓦房相依而立,却显得比较干净. 于是就见到了一处街头露天的剃头摊子,史迹般地出现在眼前.没有雨篷,没有装饰,一张木椅. ...

  • 【行走徽州】徽州落败古镇上年过古稀的剃头师傅

    [行走徽州]徽州落败古镇上年过古稀的剃头师傅 司马狂/文 趁着G20峰会,近些日子一直行走在徽州府,总想着多走几处地方,多拍几张照片,多一些对于家乡的认知.本欲回到杭州之后,再去写文,但那日在古镇上看 ...

  • 潘田乡情:乡村记忆--传统手艺·潘田“理发”(作者:简国应)

    备注:近期由于稿件蜂拥而至,暂时没有足够时间仔细核查错别字,故需要作者自行仔细检查,谢谢理解! <潘田乡情>文章展示 乡村记忆--传统手艺·潘田"理发" 作者:简国应 ...

  • 李同书丨姥姥的暖笼子(外三题)

    姥姥的暖笼子 姥姥的十几个外孙当属我矮小和羸弱. 姥爷的葬礼上我超乎寻常的嚎啕引起了姥姥的注意,其实那时候我并不是因为失去姥爷而悲痛,母亲的啼哭感染了我,我不想让母亲没完没了的哭,可是越是希望母亲不哭 ...

  • 【金小说】李廷柱丨倔师傅

    作家新干线 zuojiaxinganxian  作者简介 李廷柱,生于1942年,新绛县退休职工,现住侯马.运城市作家协会.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业余创作发表作品,先后在各种报刊 ...

  • 李同书丨一本影集

    金色的阳光给挂在店门上的一块红底白字的铝制牌匾镀上一层橘红,党员之家几个字愈发熠熠生辉,十九大召开前夕,县委给每一户党员挂上了一块光荣匾,作为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祖孙三代的党员之家,从挂上牌匾的那一刻起, ...

  • 李同书丨乡村独白

    乡村是固体的,坚硬而柔软,你想融入和渗透,它具有亘古超强的包容性,它又不介意你的背叛和排斥,始终用月光似的眼睛抚摸你的来世今生,几千年以前贯始至终.你的行为决定你的态度,乡村绝不横加干涉.关键你已经无 ...

  • 李同书丨父亲的座钟

    很多年过去了,八仙桌后面的条几上仍然摆放着一台古色古香的旧式座钟,绛紫色的木质外壳,圆圆的银色钟盘,长长的钟摆有条不紊地摆动着,清脆响亮的滴答声像一支节奏感超强的乐曲,让人觉得岁月就是在这种永不间断的 ...

  • 李同书丨摸鱼

    小时候最大的乐趣是到离村不远的河滩去摸鱼.出了村,沿着一条蜿蜒的小路穿过一片茂密的杂树林,绕过二魔道的瓜棚,就看见河滩那一汪碧绿的河水了.二魔道老远看见我们的影子,一双绿豆般的小眼睛睁得溜圆,直到我们 ...

  • 李同书丨父亲的架子车

    架子车的结构并不复杂,车把跟车架同为一根粗壮的槐木,车帮的支架有榫头,卯在车架的槽孔里,嫌不牢固,用一根长方形的木楔嵌入.两个车轱辘被一根钢轴连着,走两条无法交融的平行线,却组成一个割舍不开的共同体. ...

  • 李同书丨难忘那年的榆钱糕

    姥爷去世以后,姥姥好像再也没有更好的东西招待我,这似乎成了她心里过不去的坎.其实那时候我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学会了自个照顾自个,但是姥姥一直把我当成尚未长大的孩子,挖空心思变着法满足我的需求,拮据的家境 ...

  • 李同书丨母亲·元宵

    春节前,母亲就开始准备元宵的食材了.市面上众多品牌的元宵,母亲无意留恋,她甚至在点播秋玉米的时候就打算种一块糯谷,不需要多大一块地,只是在玉米地外围留几片苇箔大小的一小片,就可以满足一家人元宵节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