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习得性无助,我还有救吗?

当遭遇挫折时,会很容易放弃,

当一个难题摆在面前,会认为凭借自己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

很多时候,我都认为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是无济于事、不会取得成功的……

如果你有以上的特质,很可能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中。

 “无助”是如何“习得”的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格曼提出的。指得是: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又会将这些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最终,会放弃所有努力,陷入绝望。

习得性无助,是怎样被“习得”的?

1 越是无助,却是源于越想成功

“习得性无助”的人,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希望。之所以害怕失败,又是由于内心深处太渴望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并在其中获得满意的结果。习得性无助人内心深处,更是有一种想打“翻身仗渴望。因为屡屡遭遇失败,让他们更期待做出一番成就来推翻一直以来的失败结果,改变自己深深的无能感。

这也使得他们更想一举成名,一干就要干成一番大事业,否则就意味着无法挽回的失败。

当过于将目光锁定在这样一些“伟大”的目标时,内心难免会充斥着这样一些声音:“做不好怎么办?”“达不到预期就完蛋了……”这些声音让人犹豫、纠结,不敢迈开步子放手去干,更无法全然地投身其中。

一举成名、要干就要干大事,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多少持续终身、半意识化的“夸大幻想”。这些夸大的幻想在现实面前,就像一戳就破的肥皂泡,只要稍微遭遇困难挫折就立刻让人觉得没有希望自暴自弃对失败的恐惧又被重新激起,再次陷入无助的深渊。

由此,也形成了一个很悖论的结果:一个人看上去有多么不相信自己成功,内心深处就有多么渴望自己成功。总觉得自己不能成功其实是躲避可能失败结果

2 缺乏自恋补给,让我们陷入无助的恐惧

那么,又是什么让我们既无法放弃自己的夸大幻想,又对失败如此害怕乃至恐惧,悖论般地一直陷在习得性无助的旋涡无法自拔?这与我们的成长经历也是密切相关的。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只要犯错,就会遭到大人们的批评指责乃至惩罚,那么这种会被惩罚的后果就会深深地植入我们的潜意识。一旦开始做事,就会被害怕惩罚的恐惧所支配。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现实中遭遇或多或少的失败、错误、和一些负面的评价等等。这个时候,我们的“夸大幻想”也会遭遇现实的检验和冲击。如果一个人的自体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自信,就能够去缓冲抵御这些外界所带给我们的“自恋性损伤”,进而稳固经过现实修正的、健康的理想化自体。

拥有一定程度自信的健康自体,来源于孩提时良好的抚育、积极的肯定和镜映。那些来自“母亲眼中的光芒”,是我们每个人稳定的自恋补给来源。这会让我们在遭遇失败的时候,也会觉得“一件事没做好,只是这个具体的某件事做得不好,并不代表我整个人都失败了。”

但如果我们经常得到的,是对自己批评指责、嘲笑贬低的反馈,就会让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不够好,在人群中也会自卑多疑,无从去获得缓解自恋性损伤的力量。

呈现在现实中,一个人就会对任何事情总是抱以消极的态度,对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这也会让人长期处在强烈的焦虑中,加剧“习得性无助”的循环。

从“习得性无助”到 “习得性乐观”

如果一个人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泥潭,还能有救吗?

既然无助是习得的,那也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习得一些其他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摆脱无助。有趣的是,发现“习得性无助”之后,赛利格曼还转而研究了那些乐观的人,提出了“习得性乐观”。

他研究发现,一个关键的节点可以决定一个人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那就是一个人在解释问题与挫折时所采用的的归方式——乐观的人对好事会做一个持久的普遍的、以及个人的归因,而对坏的事情会做一个短暂的、具体的、和外在的归因。悲观的人则是相反的。

也就是说,成为一个乐观的人,会帮助我们摆脱习得性无助的困境。说到这里,相信我们又触碰到了老生常谈的难题:“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啊”。

看来,想要由“习得性无助”转变为“习得性乐观”,关键还在于打破阻碍我们转变的潜意识壁垒。

是什么让乐观的习得如此不易?

原始客体无意识忠诚,阻止我们放弃无助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自我的感知、自我价值的判断,都是以我们原始养育者的反馈来形成和逐步建立起来的。如果屡屡遭到的,是批评指责嘲笑贬低等反馈,我们便会在内心内化这样一个对自己超级严苛又贬低的客体形象。

同时,也会衍生出一个或许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期待——希望有一天能够获得爸爸妈妈的表扬和认可只有那样才能证明我是好的优秀的。

如果说,有一天我可以放弃扭转那些植根于潜意识的负面的评价和声音,依靠自己的力量让自己好、变得有力量,那也意味着我开始放弃非要从父母那里获得表扬与肯定不可的期待。在潜意识层面,也等于背叛、抛弃了我的父母。

原始客体无意识的忠诚,会阻止我们这样习得乐观呆在习得性无助的旋涡里无法自拔,也意味着永远与自己的原始客体呆在一起,虽然痛苦,却是让我们感到熟悉和安全的。

“一切都是不好 更有安全

习得性无助的人更加倾向于关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自身的优点视而不见。而习得性无助的关键,也在于总是把一切糟糕的境遇归因于自身的的原因,并且持续地认为这是无力也无法改变的。

如果说:“习得性无助的人对糟糕的事情做一个短暂的、具体的、和外在的归因对他们而言,将会是更加感到恐惧的一件事情”这或许会让很多人感到不解。

为何这么说?

认为任何事情都与自己有关,都是自己的原因才导致的,熟悉精神分析的朋友可能马上会想到:这是夸大的全能自恋在作怪。

夸大的全能的原始自恋,在我们生命的最初,也是用来帮助我们抵御那些内在的迫害性幻想的。对于一个小婴儿来说,他所感受到的内在世界等同于他所处的外在现实。外在的环境如果不可控,那无疑是十分令人恐惧和焦虑的。

随着在成长过程中对内外环境的结构和关系的内化,我们也不断获得新的经验和反应,以适应现实的世界。而如前所述,习得性无助的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获得足够自信健康的自我,也就使得夸大的全能自恋会更多的被保留,以对抗那些令人感到恐惧的感觉。

也就是说,将糟糕的事情归因于外在环境,会更加令人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可控的、不安全的,在这个世界面前,我是更加弱小无助的。而如果说事情都是因为我的原因、我不好而造成的,意味着终究还会存在一线希望:只要我变好了,事情就还会有转机

这样说来,哪怕是掌控一个不够好的自己,相比起比掌控不了的外在环境,实在是要安全得多了。

而事实上,只有承认自己对环境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无能为力的,才能让我们放弃想要对抗环境的幻想,从内而外的为自己寻找力量。

因为幻想中的控制终究是虚幻的强大,由内生发的力量才会真正令我们感到安全

以上,想必我们也已经了解了习得性无助的形成与改变背后的潜意识原理。最后,也为大家奉上最靠谱的习得性无助自救指南:去靠近那些积极乐观积极的人,接受新的客体关系为我们带来的新体验让习得性乐观成为可能。

(0)

相关推荐

  • 颠覆认知的心理学通识:如何用“胜利者效应”解决习得性无助?

    颠覆认知的心理学通识:如何用“胜利者效应”解决习得性无助?

  • “我懒得理他”:别自欺欺人了,你只是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最好的治疗,是拉进一个人与他生活真相的距离. 01 好友给我打来电话,向我抱怨她的同事刚刚惊吓了她.她正在屋子里专心致志的做着自己的事情,同事忽然敲打外面的窗户,吓了她一大跳.她一扭脸,看到" ...

  • ​破除内心障碍,打破"习得性无助"

    "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从小到大我们接受到的最多的教育. "坚持不懈就能成功","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都也一致强调只有坚持不懈.重新开始 ...

  • 习得性无助

    1967年-1970年,三年时间内,马丁塞里格曼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是这样的: 赛里格曼以狗为样本做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将狗分为两组. 第一组小狗在通电后,感受到难受,就直接跳过去了,跳过去就安全了. ...

  •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效应

    ​[cp]蓄谋已久的职场崩溃,其实都只有一个原因 某天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一个朋友大喊"崩溃",在四下无人的夜,锁着办公室的门,想着赚的工资,实现不了"车厘子自由&quo ...

  • 自卑的表面原因千千万,本质是习得性无助

    自卑的表面原因千千万万,本质是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 我们刚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没有谁穷谁富.谁美谁丑.谁高谁矮的概念.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有人因为长相而自卑,有人因为贫穷而自卑,有人因为 ...

  • 龙门阵 | 你有习得性无助或者约拿情结么?

    到底要笑得多虚伪才能够融入这世界,每个人的脸上都像是贴了张一样的假面. 想不起我在做什么想不起我在想什么,想不起灵魂深处到底发生了什么. 迷雾迷雾在迷雾,我惊觉自己在原地踏步.到底是谁把我心蒙住,不想 ...

  • 我也很想有自信,但就是感觉自己做不好啊|习得性无助“患者”的自白

    你一定曾有过深深的无力感,就是那种对做某件事,实现某个目标,心里会产生一种"这真的很难","我真的做不到"之类的感受. 这些感受是那么牢固地扎根在你的心里,乃至 ...

  •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

    说到习得性无助,首先想到的就是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的那个著名的实验: 塞利格曼把狗关在笼子里,每次蜂鸣器一响,就给狗施以难以忍受的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实施多次电击之后,塞利格曼把笼子打开,之后 ...

  • 辍学孩子,除了抑郁症之外,更多的是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很多孩子不愿意上学,逃避考试,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