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艺术管理高等教育与学术发展路径研究
内容提要:艺术管理高等教育发端于20世纪后半叶的美国大学,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日趋成熟。文章通过对美国艺术管理高等教育的发生、发展、专业学会与期刊、主要教材和著作、学术研究和发展趋势等六个方面进行梳理,探讨美国艺术管理高等教育如何在变化起伏中积极应对、适应社会变化和行业需求,探索“最合适”的方法和路径培养专业人才以寻求社会文化艺术的价值最大化,以期对我国艺术管理高等教育专业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 键 词:美国艺术管理/艺术组织/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学术研究
作者简介:赵乐,女,星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 510006)。
艺术管理实践的历史和艺术本身一样古老,但艺术管理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中的专业领域则始于20世纪后半叶的美国。在近70年的发展过程中,艺术管理专业化、学科化与社会变迁密不可分。如何建立“最有效”“最适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一直是几代艺术管理教育者的共同追求。尽管我国学者有过关于美国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的相关研究,有的侧重于艺术管理观念的梳理①,有的侧重于艺术管理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讨论②,有的则着重探讨欧美艺术管理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③,但全面性的论述尚显不足;加之近年来社会文化环境与学科本身的发展,美国艺术管理高等教育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④。为了更为完整地了解美国艺术管理教育的发展状况,笔者有幸于2017-2018年赴美国俄勒冈大学艺术管理项目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交流,期间与艺术管理项目负责人Doug Blandy、Patricia Dewey等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文章在构思、资料收集和撰写过程中也得到了Doug教授很多支持和帮助。鉴于此,本文将基于近年来较有影响力的百余篇美国学者的学科教育研究论著,结合课程教学实践,对美国艺术管理教育学科化进程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归纳,以期对我国艺术管理教育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路径参考。
一、美国艺术管理教育发展背景
美国艺术源于欧洲的艺术传统。18世纪后半叶时期,一些专业的艺术机构陆续出现⑤,从19世纪中后期直至1929年股市暴跌之前,美国艺术空前发展,艺术市场与社会经济的繁荣相呼应。二战后美国在政治、经济、人口结构、技术发展、教育与移民、城市化等方面经历了剧变,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直接促成了美国艺术管理高等教育的出现:
其一,20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专业艺术团体和大众艺术机构迅速发展⑥。“长期以来艺术管理人员(包括乐团、剧场、舞蹈团、博物馆等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训练主要来自其工作经验”⑦。随着艺术组织的规模扩大和组织结构的科层化,加之社会财富和个人收入的增长,传统的私人捐赠体制开始发生改变。艺术组织需要向不同的捐赠人包括私人、基金会和政府机构募集资金,他们开始尝试新的方法和形式以吸引观众,艺术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和技能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洛克菲勒基金会在1965年公布的《表演艺术问题与展望》中,明确指出了对于员工技术性训练的需要⑧,“需要技术性的训练使个人能生成达成募款目的的能力”⑨。此后,一些专业机构如美国交响乐团联盟(ASOL)和艺术商业委员会等相继推出了相关的艺术管理培训项目⑩。
其二,1965年9月29日,林登·约翰逊总统(Lyndon B.Johnson)签署《艺术与人文法案》(The Arts and Humanities Act)并建立国家艺术基金会(NEA)和国家人文基金会(NEH)(11)。作为约翰逊总统构建“伟大社会”(Great Society)的一部分,国家艺术基金会作为一个独立的联邦机构,成立的意义“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在于体现希望……艺术基金会的使命是将这种艺术繁荣传播到整个大地,从我们最大城市的密集社区到广阔的乡村空间,每一位公民都可以享受美国的伟大文化遗产”(12)。在最开始的五年里,国家艺术基金相继资助表演艺术、视觉艺术、电影、电视等不同组织和艺术家项目,并通过资金支持和推广加速全国范围内各州、地方艺术机构如博物馆、剧院、艺术中心、图书馆等公共及非营利文化组织迅猛发展,为增强美国的文化活力,维持和保护艺术传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在这一背景下,各地艺术机构对专业艺术管理人才需求迅速增长。
其三,管理学科的兴起很快转化为艺术管理学术研究和专业培训项目的理论依据。Henri Fayol提出著名的管理六项主要职能(13)与十四项管理原则(14),他在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成为法国乃至西方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主要路径。1966年哈佛商学院创建艺术管理暑期学院,《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探讨艺术管理相关问题的文章,“哈佛商学院……以及最为畅销的《哈佛商业评论》像串联机车一样支持、推动了早期艺术管理专业化进程。”(15)
最后,在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大变革的背景下,美国大学教育不断扩张,呈现出多样化、硕士课程专业化的趋势(16)。60年代初期,硕士学位的年产出增至40年代的近三倍。数字的增长伴随着学科多样化也反映出新领域和相关领域的发展,这些新领域的出现主要是满足应用知识领域的需求,甚至一些传统学科在60年代前后都发生了新的转向。与艺术管理紧密关联的学科如非营利组织管理、博物馆研究、文化研究、文化政策研究等领域也在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间发展起来。到了70年代,硕士学位“成为了证明学生能力并助其进入专业工作领域的通行证”。(17)从这一侧面更容易理解美国的艺术管理高等教育从硕士阶段开始,直到2006年后,艺术管理本科学位课程才在美国大学中陆续出现。
综上所述,艺术机构的组织变化、国家政策推动、管理理论的发展、大学教育变革等多方面的因素直接促成了艺术管理教育的产生,并奠定了学科建立与发展的实践方向与理论基础。
二、主要发展阶段
美国艺术管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学科构建几乎同步。Yves Evard和Francois Colbert(18)在1999年发表文章将艺术管理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从1966年到1980年,以及1980年后艺术管理教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1世纪初至今,艺术管理教育处于起伏与不断完善的整合阶段。
(一)初创期(1966-1980)
如前文所述,1966年哈佛商学院创建艺术管理暑期学院,几乎同时,1966年耶鲁大学建立剧院管理课程项目并授予硕士学位(MFA),随后,威斯康辛林·麦迪逊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1969)、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 1971)、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 1971)、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 1973)、伊利诺伊大学的斯普林菲尔德(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Springfield 1973),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 1974)、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Columbia University-Teacher College 1975)、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1976)等院校相继建立艺术管理课程项目,直至1980年达到20余个(19)。在早期创设艺术管理课程项目的院校中,对于艺术管理专业不同的归属体现出对学科概念的不同理解。如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艺术管理项目设于商学院,印第安纳大学设于公共政策学院,注重文化政策与非营利组织领导力的培养;美利坚大学、德雷塞尔大学则侧重于人文学科特别是艺术项目。艺术管理专业一般授予MS、MA、MFA、MBA学位,(20)有的会授予艺术管理硕士(MAM,Master of Arts Management)学位或者同时授予MA和MBA学位,或是其他专业如法律专业下的JDL-MFA,博士(PHD)授予则主要来自艺术教育专业。
哈佛商学院教授Greyser在1973年初出版了《文化政策与艺术管理》,随后,Thomas J.C.Raymond和Stephen A.Greyser二人与Douglas Shwalbe在1975年出版《艺术管理案例》一书并在哈佛MBA课程中推广。70年代初,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著名管理学教授Ichak Adizes在《加州管理评论》发表文章(21)讨论艺术组织在管理上的不足。由此可见,艺术管理理论研究最初是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延伸和拓展出现的。
正因为学科初创时期对于艺术管理专业属性的不同理解,艺术管理逐渐发展成为基于不同理论框架下跨学科(transdisciplinary)与多学科融合(interdisciplinary)的新兴学科领域。不同院校在专业归属上“多元、多样”(too varied,too diversity)(22)的特点一直延续至今。
值得注意的是,1979年美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正式成立,学会的出现在很大程度推动了美国艺术管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下文详细论述)。
(二)发展期(1980-1990年代末)
1980年代后美国艺术管理教育项目的数量开始增长,到2004年,课程项目总数达到了46个,而2012年增加了将近一倍,超过80个。(23)这一时期的项目规模普遍较小,师资、资金缺乏、学术研究迟缓,“部分在70年代经历艺术组织发展繁盛期的管理人员带着他们的从业经验重返校园,但他们也经常怀疑艺术管理学位教育的价值和有效性”(24)。大部分院校中,课程项目师资通常只有一位具有行业经验的全职教授负责,课程师资主要聘请艺术组织的管理者或学校其他院系师资担任。
据《培训艺术管理者:来自专业领域的观点》(25)一文所述,当时美国有23个艺术管理研究生学位授予项目,还有一些只提供资格证书或独立的课程。这些课程大部分专注于博物馆管理,不同院校根据各自艺术管理项目归属学院、开设课程、艺术资源等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教授担任。文章详细记录了来自美利坚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桑加蒙(Sangamon)社区艺术管理项目等院校负责人举办的一次小型圆桌会议。五位教授分别从课程、学科价值与就业、教育创新与风险、未来的展望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内容涉及到师资结构、课程设计的合理性与困难、美国艺术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这次小型的会议首次集合教育专家讨论艺术管理专业教育问题,可以看作是美国艺术管理教育交流、合作的开端,也是教育者们积极探索、推动学科专业化发展的真实写照。
美国艺术委员会出版的《艺术管理教育调查1991-1992》(Survey of Arts Administration Training 1991-1992)中提到,1970年代到80年代艺术管理课程主要关注商业技能和少量的艺术与美学课程。1985年俄亥俄州立大学学者James Hutchens等(26),对当时23个不同院校的研究生项目与行业需求进行对比研究,并根据这些研究生项目中核心课程科目所占比重进行排列,依次为:会计(AC)、艺术与法律(A & L)、组织行为(OB)、市场营销(MA)、公共政策(POL)、经济学(ECO)、筹资(FR)、信息系统/计算机(IS/Computers)、研究课程(RS)等。文中指出,所有课程中以会计、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和法律最为重要。项目负责人们都认为课程体系中交叉型的课程比单一学科的课程重要。文章经过分析、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艺术行政人员和董事会成员非常重视经验,而低估了正规教育……艺术管理的正规教育还需要更长的历史能被理解。”这一时期在艺术管理专业教育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定义这一新兴的学科领域和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课程体系以获得正规教育的合法性。
当然,艺术管理教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90年代中后期美国一些艺术管理项目陷入了困境”(27)。
(三)整合完善期:21世纪初至今
2000年以后,美国政府对大学的投入资金持续下降,但艺术管理课程项目数却大幅增长。2004年,美国有46所院校开设艺术管理研究生项目,其中40所是艺术管理教育工作者协会(AAAE)的成员。到2012年,研究生课程项目的数量已经上升到82个,其中56个为艺术教育学会会员。2018年,艺术管理教育学会网站显示院校会员达到125个约165个课程项目,其中包括英国、加拿大、韩国、日本、中国香港、西班牙、新加坡、澳大利亚、智利等12个不同国家、地区的高等院校。
从地域分布上看,美国本土艺术管理项目在数量上有较为明显的差别,主要分布地区依次为东部、南部、中部和西部,项目规模和师资队伍配置也不尽相同。但大部分课程项目都有相对明确的办学定位和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设置,同时在与当地文化资源的联结和服务本地文化方面都体现出各自的优势。
在课程设置方面,2013年美利坚大学艺术管理项目负责人Ximena Varela(28)将美国本土38个院校中的46个课程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比较,总结出15门主要课程,并按课程出现频率排列为:艺术(ART;包括所有的艺术史、艺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验式学习(EL;包括实习,创作实验室)、市场营销(MA)、政策(POL;包括宣传)、艺术学科的具体管理课程(DS)、财务管理(FM)、基金开发(FD)、战略规划(SP)、会计(AC)、艺术管理课程概述(OV)、研究课程(RS;论文,独立研究课题)、研究方法(RM)、法律(LAW)、人力资源(HR)和技术课程(TE)。与1980年代的课程相比,艺术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艺术为核心的跨学科特征更为突出,课程侧重和课程名称也都有明显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国际学生特别是亚裔学生的增加,部分院校的艺术管理专业教师在课程内容、教学法、专业实践等方面也都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文化多样性、种族、社会公正、文化民主化、文化遗产、跨文化交流等相关内容越来越受到关注。
科技的发展不断推动艺术管理教学模式、方法的更新。2000年以后,各大院校纷纷推出网络课程项目,时间灵活、自主学习和学费较低等因素成为在线项目的主要优势。目前德雷塞尔大学、肯塔基大学、美利坚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均提供完整的艺术管理在线硕士课程,有的院校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威斯康星大学、西北大学等则推出单门专业课程并提供学习证明。2013年加拿大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HEC Montreal)、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与意大利伯克尼管理学院合作项目——国际艺术管理硕士课程开始招生(29),这也意味着新的跨校合作甚至跨区域合作课程项目开始出现。
加拿大学者Francois Colbert曾提出新学科产生的四个标志:1.相关学科学术期刊出版发表的专业文章;2.专业学术期刊的创立;3.针对新学科领域研究的专业会议;4.创建新专业教育课程项目(30)。1990年代后期,特别是2000年后,针对艺术管理理论研究的学术文章在数量和质量上迅速提升,涉及的学科领域也不断拓展;一大批早期接受艺术管理专业教育的毕业生开始进入专业学术和实践领域,越来越多具有博士学位的全职教师担任研究生课程教学;由艺术管理教育者学会(AAAE)组织举办的学术会议和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定期召开,艺术管理专业教育项目持续增长,艺术管理专业作为独立学科的价值与重要性逐渐被认可。美国艺术管理教育不仅形成了国内研究、教育、艺术组织、政府管理各领域相互联动的专业网络,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也逐渐向跨区域、跨文化的专业教育合作态势发展。
三、专业学会与期刊
专业学会和期刊是学术界交流的两个重要阵地。
1979年美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Association of Arts Administration Educators)(AAAE)正式成立,其创建初期主要为了定义艺术管理领域的专业性和推动其教育、学术研究的发展。(31)在最初的发展中,AAAE作为一个交流、沟通的学术网络,“……是正规艺术管理教育的召集人、资源提供者和倡导者。”(32)学会“鼓励其成员在艺术管理方面研究、出版、展示和传播,以加强对学术和专业领域的艺术管理问题的理解”(33)。学会每年还在会员院校举办年会,通过联结各地院校,推进资源共享,不断尝试、探索、深耕专业教学和学术研究领域,在学科建设及后续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2002年开始,AAAE召集多位学者、行业领袖、教育专家等组成学术委员会着手制定研究生教学评价标准,并于2004年首次发布。(34)目前《标准》已成为艺术管理高等教育学科学化、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为不同院校的专业教育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促进了艺术管理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同时,学会也根据社会环境变化不断调整自身定位,提升组织机构的价值。2018年6月学会在第三十九届年会上发布全新的组织愿景(Vision)和使命(Mission):“我们期望艺术管理者是艺术和文化有效的、负责任的、积极的管理者,他们反映着他们所服务的社区。他们作为有创造力的专业人士植根于学术和实践的发展;AAAE通过支持艺术管理教育项目和教师,并作为知识的中心,为艺术提供了一个包容、公平和有弹性的环境。”(35)对于一个非营利组织来说,愿景和使命的调整可以看作是组织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其表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未来AAAE将会肩负更大的社会责任,推动建构以社区为基础的良性、健康的文化艺术环境。
1974年,两位社会学家创建了社会理论、政治和艺术会议(STP & A),主要讨论赞助和艺术组织等相关问题。1975年会议吸引了一些著名学者的参与,包括Howard Becker,Richard Peterson和Peter Etzkorn(36)等,并命名为“社会理论和艺术会议”(Social Theory and the Arts Conference);当年举办的年会吸引了艺术管理教育、艺术教育、文化经济、艺术史学家和图书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参与,并第一次公开出版了会议文集,重新命名为“社会理论、政治和艺术”(Conference on Social Theory,Politics and the Arts)(STP & A)会议。经过40多年的发展,STP & A会议已成为艺术管理领域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每年年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包括政治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艺术管理、艺术教育、艺术史、博物馆研究、文化研究、教育和政策研究以及艺术管理从业人员和艺术家。他们聚集在一起讨论世界各地艺术的主要趋势、实践和政策问题。目前,隶属于STP & A的《艺术管理、法律和社会杂志》(JAMLS),每年发行5期。该杂志一直是艺术管理和文化政策方面权威的同行评议期刊(37)。其前身为《表演艺术评论》(1969),1982年更名为《艺术管理与法律期刊》,1992年再次更名为《艺术管理、法律和社会杂志》(现用名)(38)。在过去的几十年里,JAMLS发表了大量艺术管理领域的优秀论文,在领导理论、市场营销、艺术企业家精神,以及创作者、管理者和艺术产品或表演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艺术组织等方面的学术研究,直接推动和促进了美国艺术管理学术研究的发展。
与STP & A几乎同时期出现的文化经济协会Association of Cultural Economics(lnternational)(ACE/ACEI)是1979年阿克伦大学William Hendon教授在1979年创立的,从非正式的学术组织“文化经济学会”到1992年正式命名为“国际文化经济协会”(ACE/ACEI)。自1977年协会开始出版《文化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实际上,杂志早于ACEI学会的成立”(39)。该杂志“将经济分析应用于所有的创造性和表演艺术,以及遗产和文化产业,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此外还探讨了文化部门的经济组织以及文化部门的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的行为,以及关于文化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分析和经济学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和文化政策的经济因素等原创性论文。”(40)
1991年,加拿大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HEC Montreal)主办了首届国际艺术与文化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rts and cultural management)国际会议(法语缩写为AIMAC)。《国际艺术管理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创建于1998年,隶属于AIMAC会议。与JAMLS 一样,IJAM是艺术管理专业学术研究和专业领域发展的风向标,是目前最主要的专注艺术管理学术研究的杂志之一。
其他发表艺术管理领域研究文章的期刊杂志还包括《诗学》(Poetics)(1971),定位在“关于文化、媒体和艺术社会学、心理学、媒介和传播学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跨学科期刊。”《国际非营利性组织和志愿者营销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1995),出版有关非营利组织市场营销的论文,其中也包括文化和艺术领域等。《美国艺术管理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2013),该期刊主要针对文化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艺术营销国际期刊》(2010)更名为《艺术与市场》(Arts and the Market)。《国际文化政策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ulicy)在1997年更名前以《欧洲文化政策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出版,主要关注与文化政策相关的议题。(41)
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创立的欧洲文化管理培训中心网络(European Network of Cultural Administration Training Centres)(ENCATC)是欧洲艺术管理的主要学会组织,每年举办ENCATC年会。2017年ENCATC与AAAE在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层面进一步合作,推动了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艺术管理教育的更大发展。
四、主要教材与著作
美国艺术管理最初的教材是从通讯稿的形式发展起来的。Alvin Skip Reiss于1962年出版了《艺术管理通讯》(42),主要发表关于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组织策略的文章。1970年将文章编辑成集,《艺术管理手册》正式出版。该书作为专业人士的工具书,主要围绕五个主题:经济学与社会学、艺术组织与管理、艺术公共关系、艺术商业、艺术与社区。
1987年由马萨诸塞大学出版的《艺术管理基础》(Fundamentals Arts Management),是目前艺术管理专业学习的经典教材之一。本书主要从社区中的文化与艺术、管理艺术组织的原则和项目策划与艺术参与三大部分进行讨论,阐述艺术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艺术与经济、文化推广、战略计划、艺术筹资、文案写作、个人管理、志愿者管理、财务管理、项目发展、艺术市场、艺术教育、项目评估等方面的理论与案例。该书更侧重于艺术发展与社区环境的塑造与联系,不同章节的作者都来自于活跃在社区活动的顾问。目前本书已出版发行至第六版,在最新版本中加入了艺术文化政策、非营利艺术组织、在线筹资与创意空间营造等四部分内容。(43)
另一本影响较大的艺术管理经典教材是南尤他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Utah)教授William J.Byrnes在1993年出版的《艺术与管理》(2016年已经发行第五版)。本书“重点是为艺术组织的管理过程提供指南(44),”。以管理学为主要理论架构,明确了作为管理者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作者认为,一名艺术管理者要运用这四种能力,根据其组织机构的既定目标,组织和监督各项任务的顺利进行,帮助艺术家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并且有效地将其作品推广于目标观众群体。作者在该书第五版中还加入了新的案例,结合网络资源,为读者提供教学参考资料并定期推送艺术管理行业最新动态和作者博客分析文章(45)。
现就职于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的学者Meg Brindle和De Vereaux合作编写的《艺术管理手册:来自该领域的新方向》于2011年首次发行出版。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将案例研究作为教学手段和整合工具,每一章节都从具体案例场景出发,围绕不同主题进行多角度的深入分析。内容涵盖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管理、艺术管理与艺术教育和职业、艺术管理与政府和非营利组织、艺术筹款、评价体系等章节。William J.Byrnes认为,该书是“拓展和深化学生理解艺术管理和领导力的宝贵资源”。(46)本书作者Meg Brindle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因此务实、客观、富有启发性的场景式设计和内容,深受学生和老师的欢迎。该书主要作为研究生课程教材或参考书目。
2013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艺术管理:21世纪艺术与观众的联合》是目前多所院校艺术管理本科课程的专业教材。作者威斯康星大学教授Ellen Rosewall具有丰富的艺术管理从业经历,并担任多个艺术管理相关领域董事会成员以及艺术管理教学评价标准的学术委员会成员。作者在前言中明确阐明该书是“为在非营利性管理方面缺乏经验的学生和实践者而设计,它为管理艺术和文化组织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指导……它符合AAAE(艺术管理教育工作者协会)的标准,保障当前和未来的从业人员都准备好迎接管理当今艺术组织的挑战。”(47)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和内容的全面性、实用性,是该书作为艺术管理入门教材的一大特点。
除此以外,至今在多个国家、地区的艺术管理课程中,广泛使用的专业书籍还包括:Colbert,E等合著《文化与艺术的市场营销》(48)(2000)一书,至今已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在不同国家出版发行;Fitzgibbon,M等著《从艺术大师到经理:艺术与文化管理的批判性议题》(49)(1997),Hagoort,C.的《艺术管理:创意风格》(50)(2001),Hopkins,K.B.& Friedman,C.S.的《为艺术和文化组织成功筹款》(51)(1997),Kotler,P.& J.Scheff《座无虚席:表演艺术市场营销策略》(52)(1997),Doug Borwick《建构社区,不是观众—美国艺术的未来》(53)等等。这些著作的作者有的是大学教授、研究学者,也有业界专家。
艺术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稳定增长期。新出版的学术著作涉及文化政策、艺术市场营销、剧场管理、视觉艺术管理、表演艺术管理、艺术组织管理、艺术筹资、艺术项目策划、艺术企业家精神、艺术创意、节庆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等等。新一代的艺术管理教育研究者在拓展研究领域和推动学科融合方面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学科理论和教育理念得到全面提升与发展。
必须指出的是,美国艺术管理部分专业书籍和教材大多是基于管理学学科框架和本国文化管理和政策环境撰写而成,注重适应性和实用性。基于艺术管理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这些著作和教材尽管代表了当代艺术管理学术研究的高度,但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解决不同文化环境背景下的艺术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
五、学术研究
新学科的诞生往往是通过新的知识体系、观念或是理论来与以往的学科做出区分的。长期以来,由于艺术管理专业领域特有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学科体系建构框架相对薄弱,艺术管理是否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重点。有的学者将其归属于管理学的子学科,有的学者更强调艺术作为核心的学科基础。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来自组织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化政策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们运用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6年以后发表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艺术管理作为独立学科的合理性和专业性基本达成共识,大部分文献中将艺术管理学科属性定义为“跨学科”、“多学科”融合、共通的理论领域,在学术研究方法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研究范式与路径。
美国肯塔基大学学者Yuha Jung曾将《艺术管理,法律和政策》(JAMLS)期刊中1990-2014年涉及相关理论、模式和框架等关键词的500多篇文章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较为全面地概括了艺术管理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最终梳理出目前艺术管理学术研究主要涉及的9个学科。分别为艺术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政策学、政治学、组织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和经济学等相关理论(54)。在文章中,她详细列举了不同学科理论在研究艺术管理具体问题的侧重与倾向。例如艺术学理论(Art Theories)主要探讨艺术作为表现力(expressive)和工具(instrumental)的价值以及借助现代主义(Modernist)和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t)艺术理论探讨如何对有争议性的艺术作品的价值评估;法学理论(Legal Theories)主要涉及版权、艺术法律等问题;大量的社会学理论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布尔迪厄的“惯习”(habitus)、网络理论(networks theory)、流动空间理论(the theory of space of flows)等运用在讨论政策变化、文化战争、艺术管理者的双重责任、音乐创业、博物馆全球化等话题;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ies)讨论表演艺术组织多元化管理者问题;运用政策学理论(policy theories)着重分析文化政策的发展、变化以及文化的民主化和文化民主的不同观点;组织管理理论(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theories)则主要讨论诸如领导力、组织架构和合法性的话题;市场营销学理论(marketing theories)和经济学理论(economic theories)则分别着重于艺术组织的营销策略及评估、艺术中心需求的衡量、个人与组织的艺术经济行为等;与此同时,也有学者通过对消费者中心理论(consumer-centered marketing)、市场失灵理论(market failure theory)等的质疑,强调艺术组织应重视审美和艺术价值。文章最后总结出:在所有学科中,以社会学、政策学、组织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最为常见。
除此之外,都市研究(Urban studies)视角下讨论艺术在社区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包括城市文化规划、都市文化政策和经济关联(55);从文化管理的角度探讨艺术教育提升文化在日常生活(folk life)中的重要性所起到的作用(56);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经济和创意城市的相关话题(57);人类学的民族志和焦点小组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其他文章(58)中也有提及。
通过文献梳理不难发现,艺术管理学术研究经历了从依托已有学科到逐渐发展出原创理论进行反哺主流学科的一个过程。
总之,艺术管理因其学科属性的复杂性,吸纳、借鉴了来自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看,“跨学科”与其说是艺术管理学科根基薄弱的需要,不如将其看作学科的本质和优势,有学者认为:“多学科领域如艺术管理学和单科领域与经济学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艺术管理不能以单一学科的标准进行衡量,学术多样化和多中心的研究范式,使得学科多方向发展的机会就会越大。”(59)不同学科的有机联结构成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以包容、多元的理论视角建构新的学科理论框架。因此,根据社会环境变化不断拓展、提升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既是艺术管理学科学术理论发展的机遇,更是一种挑战。
六、发展趋势
对于艺术管理的名称在学术界并没有充分的讨论,英文Arts management、Arts administration和culture administration几乎是混用的,并没有太明确的定义。在《从艺术管理到文化行政》(60)一文中,作者认为从艺术(art)—文化(cultural),管理(management)—行政(administration)是艺术管理的发展方向。文中对概念的界定意在阐明当代艺术管理作为学科概念从理论建构、研究方法、应用实践等多个方面都呈现出学科边界的不断延伸;作者进一步提出:源于世界体系、艺术体系、文化政策体系和艺术资助体系四大方面的结构性变化引发文化领域的范式改变,并将对艺术管理行业以及教育产生巨大影响。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新技术、社会变革、代际转换等外部环境要素的不断变化,从行业发展来看,以下几个方面必将直接影响到传统的艺术管理教育观念和实践:
其一,从单一型组织过渡到混合型组织。美国的非营利艺术组织源于1913年联邦政府发布的501(c)(3)税收减免政策以及1945年后推行慈善捐赠减扣等政策激励因素。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非营利艺术组织和营利艺术组织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运营管理模式。有学者(61)和基金会组织一直担忧非营利艺术组织可享受的财政和政策优惠会让组织的活力在文化经济环境下逐渐削弱。随着近年来艺术商业与艺术创业的发展,带来了组织架构的多样性。Battiana(62)、Rushton(63)等学者在2012年前后就开始思考传统艺术组织的结构性变化即混合型组织对艺术机构的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能力需求。
其二,大数据时代,数据驱动型管理是现代组织管理和组织信息化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数据驱动文化(data culture)是一种工作场所环境,通过强调和经验性的数据证明,采用一致的,可重复的策略和战略决策方法。是一个以数据为基础而不是直觉的决策的组织。”(64)数据的重要性已成为普遍共识。因此,任务驱动与数据驱动结合,通过收集、分析、应用数据构建有效的数据驱动文化,提升决策智慧、全面提升组织竞争力,将会是未来艺术组织管理者新的能力要求。
其三,艺术的观念从传统的精致艺术(高雅艺术)不断延伸到包括商业艺术、应用艺术、非正式艺术和传统艺术等领域。艺术学科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在经济发展与公共政策领域的外延扩大。在2017年9月发布的《艺术与经济繁荣5》(65)是“美国艺术界对非营利艺术和文化产业对经济影响的第五次研究。它记录了全国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341个不同社区和地区的艺术经济贡献。在全国范围内,非营利性艺术和文化产业在2015年创造了1663亿美元的经济活动……在3020位成年美国人中,87%的受访者认为艺术和文化对生活质量很重要”。艺术和文化不仅在经济和商业上创造价值,在创意空间营造(creative place making(66)、健康和教育等公共领域中的角色也不断增强,与公众的日常生活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其四,在现代传播媒介特别是社交媒介的推动下,观众对于艺术活动的参与方式与观念不断变化。“艺术参与可以被理解为多种模式,有时是重叠的:现场参与、个人创造和表演以及通过电子媒体的艺术参与。”(67)艺术观众的“在场”被媒介重新定义,近年来各地涌现的网络博物馆、虚拟音乐厅、网络虚拟社区等新的参与观念不断重塑艺术推广、营销、观众参与等传统艺术管理的运营模式与方法。
当然,上述这些变化远不足以涵盖当前艺术管理行业所面临的挑战,新的变化对未来的艺术管理者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正如William J.Byrnes书中前言所述:“生命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作为艺术管理者最核心的挑战就是应对变化:外部环境、艺术风格和艺术表达、不断变化的观众等等所带来的一切变化。”(68)社会环境结构性的范式转换和行业发展变化意味着需要改变管理能力与之相适应。20世纪初,有美国学者曾将艺术管理者“作为热情、积极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作为文化的开拓者、引领者,作为重塑未来文化环境的建构者”(69),以启发艺术管理工作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艰巨性和巨大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探索“最合适”的方法和路径培养未来的文化领袖以创造社会文化艺术的价值最大化(70),在变革时代构建新的文化艺术环境,他们将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艺术管理不是简单的“管理艺术”抑或“艺术商业”,而是关乎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梦想与愿景。纵观美国艺术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质疑、反思、创新、积极应对是从学科初创至今的内在动力。2017年3月,教育部公布《201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央美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管理”获批新增本科专业。此举标志着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方向进一步确立,对于中国艺术管理教育的专业化、学术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探索我国艺术管理高等教育及其学科发展“最合适”的方法和路径,以战略性的眼光,重新整合、提升、建构科学的专业教育体系和对音乐艺术发展的责任,任重道远。
注释:
①曹意强:《艺术管理的观念与学术状况》,《新美术》2007年第3期,第4页。
②安小兰:《美国的艺术管理研究生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10期,第67页;董峰:《美国艺术管理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探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年第6期,第137页。
③高迎刚:《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艺术百家》2012年第3期,第82页;方华:《艺术管理教育的观念——欧美艺术管理教育述评》,《艺术管理学研究》2013年第2卷。
④探讨美国艺术管理教育的研究论文还包括:[美]琼·杰弗瑞:《美国艺术管理教育的历史回顾》,《美术研究》2004年增刊;陆霄虹:《美国高校艺术管理教育探讨》,《中国教师》2008年第12期;张秋月、许放:《伯克利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教育及其启示》,《中国音乐》2011年第1期等。
⑤美国最早的古典音乐乐团之一的波士顿亨德尔+海顿协会(The Handel and Haydn Society)成立于1815年;纽约爱乐乐团(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成立于1842年;美国第一个也是迄今年代最久远的青年管弦乐团是波特兰青年爱乐乐团(Portland Youth Philharmonic)成立于1924年;专业戏剧的开端以1752年弗吉尼亚州威廉斯堡(williamsburg,the Virginia Colony)的刘易斯哈勒姆剧团(Lewis Hallam troupe)的演出为标志;位于南卡罗来纳州(The South Carolina)的查尔斯顿博物馆(The Charleston Museum)成立于1773年,被公认为美国的第一个博物馆。
⑥Paul DiMaggio:Managers of the Arts,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Research Division,Maryland:Seven Locks Press,1987,p.1.
⑦Paul Di Maggio:Managers of the Arts,p.1.
⑧Peterson,R.A.:From Impresario to Arts Administrator:Formal Accountability in Nonprofit and Cultural Management,Nonprofit Enterprise in the Arts:Studies in Mission and Constraint,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pp.161-183.
⑨Paul DiMaggio.:Constructing an Organizational Field as A Professional Project:U.S.Art Museum,1920-1940,In Pewell &Paul DiMaggio.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 Analysis,Chicago,IL: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I 991,pp.267-292.
⑩E.Redaelli:Policy Transfer in the European Union: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s A Source of Legitimacy,Governance,vol.13,No.1,2012,pp.25-43.
(11)https://www.arts.gov/50th.
(12)Mark Bauerlein: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A History 1965-2008,Ellen Grantham,2008,p.9.
(13)笔者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发展和控制。
(14)笔者注: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人员报酬;8.集中;9.等级制度;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稳定;13.创新精神;14.团队精神。
(15)Derrick Chong:Re-Readings in Arts Management,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Law,and Society,Vol.29,No.4,2000,pp.290-303.
(16)Conrad & Eagan:Master's degree programs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In J.C.Smart,Higher Education: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Volume Ⅵ,New York,NY:Springer,1990,pp.107-160.
(17)Jonathan Paquette & Eleonora Redaelli:Arts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Policy Research,Palgrave Macmillan,2015,pp.20.
(18)Yves Evard & Francois Colbert:Arts management:A New Discipline Entering the Millenniu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Vol.2,No.2,2000,pp.4-13.
(19)Colbert 2000,P Chong,2000,2002; Dubois,2016; Peterson,1986; Paquette and Redaelli,2015.
(20)注:理学硕士(MS,Master of Science)、文学硕士(MA,Master of Arts)、艺术硕士(MFA,Master of Fine Arts)、工商管理硕士(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学位。
(21)Ichak Adizes:The Cost of being an Artist,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Vol.ⅩⅦ,No.4,1975,pp.80-84.
(22)Sikes 2000,Ximena 2013,Sherburne 2017.
(23)Ximena Varela:Core Consensus,Strategic Variations:Mapping Arts Management 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Law,and Society,Vo.143,2013,pp.74-87.
(24)Paul Di Maggio:Managers of the Arts,p.49.
(25)Joan Jeffri:Training arts managers:Views from the field,The Journal of Art Management and Law,Vol.3,1983,pp.5-28.
(26)James Hutchens:Curricular Considerations in Arts Administration:A Comparison of Views from the Field,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Vol.15,No.2,1985,p.7.
(27)Michael Sikes:Higher Education Training in Arts Administration:A Millennial and Metaphoric Reappraisal,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Law,and Society,Vol.30,No.2,2000,p.91-101.
(28)Ximena Varela:Core Consensus,Strategic Variations:Mapping Arts Management 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Law,and Society,Vol.43,2013,p.74-87.
(29)http://www.master-in-international-arts-management.com.
(30)Yves Evard & Francois Colbert:Arts management:A New Discipline Entering the Millenni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Vol.2,No.2,2000,p.9.
(31)Sherburne Laughlin:Defining and transforming Education:Association of Arts Administration Educators,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Law and Society,Vol.47,No.1,2017,pp.82-87.
(32)https://www.artsadministration.org/.
(33)https://www.artsadministration.org/.
(34)Sherburne Laughlin:Defining and transforming Education:Association of Arts Administration Educators,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Law and Society,Vol.47,No.1,2017,pp.82-87.
(35)https://www.artsadministration.org/.
(36)笔者注:Howard Becker为社会学家;Richard Peterson为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Peter Etzkorn为社会学家。
(37)http://stpaconference.org/.
(38)https://www.tandfonline.com/action/journalInformation?journalCode=vjam20.
(39)Joni Maya Cherbo:Understanding the Arts and Creative Sectorin the United States,Rutgers University Press,New Brunswick,New Jersey and London,2008,p.53.
(40)https://link.springer.com/journal/10824.
(41)其他发表相关学术文章的期刊还包括:《文化和社会》(Culture and Society)、《艺术教育研究》(Studiesin Art Education)、《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消费,市场与文化》(Consumption,Markets& Culture)、《国际活动和节日管理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ent and Festival Management)、《博物馆管理和策展人》(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美学、创造力和艺术心理学》(Psychology of Aesthetics,Creativity,and the Arts)等。
(42)J.Paquette,E.Redaelli:Arts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Policy Research,Palgrave Macmillan,2015,p.22.
(43)http://www.umass.edu/aes/publications/fundamentals-arts management-6th-edition.
(44)william J.Byrnes:Management and the Arts 5th,Taylor and Francis Group,2015.
(45)https://managementandthearts.com/5e/.
(46)Meg Brindle:The Arts management handbook:New Directions from the Field,Routledge,Taylor and Francis Group,London and New York,2015.
(47)Ellen Rosewall:Arts Management:Uniting Arts and Audiences in the 21st Centu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
(48)Colbert,E,J.Nantel,S.Bilodeau,J.D.Rich and W.Poole:Marketing Culture and the Arts,Montreal:Presses HEC,2000.
(49)Fitzgibbon,M,Kelly,A.:From Maestro to Manager:Critical Issues in Arts and Culture Management,Dublin:Oak Tree Press,1997.
(50)Hagoort:Art Management:The Entrepreneurial Style,Delft:Eburon,2001.
(51)Hopkins,K.B.and Friedman,C.S:Successful Fundraising for Arts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s,Ariz:Oryx Press,1997.
(52)Kotler,P.& J.Scheff:Standing Room Only:Strategies for Marketing the Performing Arts,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53)Doug Borwick:Building Communities,Not Audiences—The Future of the Arts in the United States,Arts Engaged:winston-Salem,North Carolina,2012.
(54)Yuha Jung:Threading and mapping theories in the field of arts administration:thematic discussion of theories and their interdisciplinary,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Law,and Society,vol.47,No.1,2017,p.3-16.
(55)Evan,G.:Cultural Planning,An Urban Renaissance?,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1.
(56)Blandy,D.& Congdon,K.G.:Administering the culture of everyday life:Imagining the future of arts sector administration,In D.Pankratz & V.Morris.(Eds.),The Arts in a New Millennium,New York:Praeger,2003.
(57)Scott,A.J: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1(2):323-339,1997.
(58)Yuha Jung:Building Strong Bridges between the Museum and Its Community:An Ethnograph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e and Systems of One Community's Art Museum,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Inclusive Museum,Vol.6,2014,pp.1-11.
(59)widening perspectives:An overview of arts management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Arts Management Newsletter,No.98,2010,pp.8-12.
(60)Patrcia Dewey:From Arts Management to Cultural Administr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Vol.6,No.3,2004,pp.13-22.
(61)Kreidler,J.:Leverage Lost:The Nonprofit Arts in the Post-Ford Era.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Law & Society,Vol.26,No.2,1996,pp.79-100.
(62)Battilana,J.,M.Lee,J.walker & C.Dorsey:In Search of the Hybrid Ideal,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Vol.10,No.3,2012,pp.51-55.
(63)Rushton,M.:Hybrid Organizations in the Arts:A Cautionary View,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Law & Society,Vol.44,No.3,2014,pp.145-152.
(64)https://www.cognizant.com/Insightswhitepapers/.
(65)https://www.americansforthearts.org/by-program/reportsand-data/research-studies-publications/arts-economic-prosperi ty-5.
(66)Markusen,A.& A.Gadwa.:Mayors' Institute on City Design and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Creative Placemaking.washington,DC,2010.
(67)https://www.arts.gov/publications/beyond-attendance-multi-modal-unders tanding-arts-participation.
(68)william J.Byrnes:Management and the Arts 5th,p.1.
(69)Michael Sikes:Higher Education Training in Arts Administration:A Millennial and Metaphoric Reappraisal,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Law,and Society,Vol.30,No.2,2000,pp.91-101.
(70)Michael Sikes:Higher Education Training in Arts Administration:A Millennial and Metaphoric Reappraisal,p.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