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前辈回忆往事
老前辈属牛,已85寿了。在闲聊中他告诉我,说他于1952年高小毕业后,因父亲去世而不得不中断学业。为应对突而其来的变故,他停了4年学,但渴望读书的念想一直珍藏在心底,希望上学的火种从未熄灭。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56年。这一年,希望与春天如约而至,他终于迎来了迟到的机会。时年20岁的他,又重新拾起上学的梦想,经过短暂的复习准备,随即参加小学升初中的统一考试。虽然荒废学业许久,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如愿得偿被晋元中学录取为初一新生。
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已经是20岁的美好年华,本应该出入高等学府的黄金年龄,而他却混在十四五岁的孩子中间,手里攥着录取通知书一同踏入初中校门。这种情况是解放初期、乃至整个五十年代教育状况的真实写照。从一个侧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成立的人民政府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放宽了入学读书的年龄限制,让一批大龄青年得到进入小学、初中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其中不乏已结婚且生子、升格为爸爸级别的青年人。
也许经历了几年的劳动锻炼,格外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老前辈从初中到高中,一路过关斩将,于1962年在蕉中高中毕业,六年的中学生活弹指一挥间。他回忆说:1959年初中毕业后,被录取至梅州高级中学就读了半年;其时,光高一新生就有10个班之多,学校规模由此可见一斑;当时国民经济空前紧张,生活物资十分匮乏,学校食堂只负责为学生提供蒸饭服务,学生自备饭钵,在各自的饭钵中量力放入或多或少的粮食(糙米间杂粮);那段时间,学校食堂遗失饭钵的现象时有发生,一小部分饿得忍无可忍的学生,与其坐以待毙宁可铤而走险,是这一小部分人顺走了别人的饭钵,让人泪目,何其悲哀!他说每当开饭时节,心里多少有点忐忑不安,不知道厄运是否会降临自己头上。
半年后,蕉岭籍的学生悉数转学至蕉中就读。转学的原因他也说不清,大概是与蕉梅合县有关系吧,其时正是蕉岭与梅县合县期间,或许正酝酿分县的前奏吧。
高中毕业后的次年春天,他被安排至本场麻石小学当老师,时任麻石小学负责人是钟春英女士。他说这位女校长的一手字写得很漂亮,是莲塘头钟屋人,晋元中学办公厅职员钟永元老师的女儿。在麻石小学任教不到两年,他光荣地转行了,报名加入农场基建队,选择当一名基建工人。从言谈中透露的信息判断,大概是当年实施优化教师队伍的举措,同时调进调出一批人,与他同时优化出去的有宋春兰、吴某元等人。他说当年的文教负责人是罗歆祥同志,歆祥同志征求他们的意见,可自愿选择农、茶、果、基建等行业。
他轻描淡写地回忆当年的情况,从离开三尺讲坛到从事基建工作,在那个年代无所谓得失,相反在报酬方面有可能更可观,在兼顾家庭方面有更多灵活的时间。他为人处事十分本质,老实巴交安分守己的秉性,是非常传统、十分地道的农民,他是我心目最可爱的人!他当了两年民办老师,政府给了他相就的待遇,据说从2018年起,每年一次性给他补助1千2百元。老前辈是下李屋人,有个特别漂亮名字叫李天香。祝天香伯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