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夫熊猫》中,悟出的学前数学教育大法
电影《功夫熊猫》中,那只憨态可掬、萌傻好吃的熊猫阿宝,最后不但从那些基本功扎实、天资聪颖的师兄中脱颖而出,修成一身绝世神功,在第三部里,还悟出了为师之道,率众“熊猫弟子”打败了敌人。这活脱脱就是一个胖屌丝,不单个人逆袭成功,还成就了周围一圈儿胖屌丝们的励志故事集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娃娘的也从中领悟到了如何教娃学数学的法门!
阿宝学成功夫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那个出场不多,但句句都是大智慧的乌龟大仙了。若不是他以大仙的身份鼎力支持,力压众议,也不会有疑惑又无奈的“师傅”愣是硬着头皮也绝对服从这一最高指示,把阿宝调教出来的完美结局!
所以,在教娃学数学的时候,这一信念支撑很重要:数学学的好不好,关键不在娃,在你怎么教。成功了,可能是孩子天资聪颖,再加上教学得当;失败了,那就一定是方法问题,自己找去。
我有一朋友家孩子,叫小y。记得那时他5岁,幼儿园大班了。一次,我问他,1加1等于几?他很快回答2。我再问他,3加4呢?他想半天,说,记不起来了。看来孩子是在背答案,根本就没算,或者说,还不会算。其实,这时候大人应该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帮助他搞明白数与数相加之间的逻辑关系,哪怕用手指头掰,虽然慢,但很有效。
可是,这时候他妈妈说话了:“等于7啊,不是刚教你的吗?”紧接着,好像是要挽回一些大人的面子,妈妈又连问了他好几个算数题。小y显得很紧张,怯生生地直摇头。小y妈妈明显是要开始发火了。我看在眼里,赶紧把话题岔开,打个圆场,这事儿才算过去。后来有几次,我陪着小y玩,借着正在玩的积木问他,5块积木比3块多还是少啊?刚还玩得高兴的孩子,一听到关于数学的问题,就很敏感地也不笑也不吭声了。
我惊讶于他对数学怎么会有如此大的负面反应?数学一下子成了他的软肋。好几次,我觉得一个很简单的至少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应该能答上来的题,他都是除了沉默,就是摇头,一副痛苦表情。到现在,他上小学了,数学这门课也是他的弱项,小y妈妈急的不行,培训班、私教都在上,但成绩一直没有改观。家里老人也在埋冤,私下里跟我说:“等你有了孩子,可得好好教,三岁就要带他数数,别像小y妈似的,还是学晚啦!”
真的是因为学晚了吗?现在的孩子智商差别都不大,小y的幼儿园在上大班的时候就开始了幼小衔接的数学课程,应该说数学启蒙也不算晚。但在孩子那里,还没有建立数的概念的情况下,就被要求从1数到100,被迫地灌输1+1=2,那孩子除了死记硬背来过关,没别的办法。只是面对新的问题时,他没背过,又没掌握加减之间的逻辑关系,自然答不上来。这时,家长一着急,态度又不好,孩子就更加难过和抵触了。于是在错误又急功近利的早期数学教育的影响下,小y丧失的不单是对数学的兴趣,而且,原本最可以给孩子带来自信的学科,反而成了“老虎”,孩子一接触,就不自觉地反感又害怕。
所以,等我有了孩子以后,特别注意孩子启蒙数学教育的方法问题,还特意去听了一次专门针对学前数学启蒙教育的方法课。现在,孩子六岁半,他的长项就是数学,学前已经掌握了一百内加减法,正负数的概念,小数点的概念,个十百千万的进位概念都已经理解形成了。数学课成了他最喜欢的课程。
老鼠师傅在行动上对乌龟大仙的绝对服从,奠定了教学理念的坚实基础。那么,他借一日三餐都要抢着吃为突破口,找到了“教功夫于无形”的方法,是不是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
事实上,跟语文教育相比,数学教育在孩子的学前阶段,要跟日常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在数学上的学前启蒙,也显得更为重要!比如,判断自己手里分到的糖果谁多谁少时、回家坐电梯按楼层时、识别119和120等紧急电话时、带他购物时、早期培养孩子理财观念时……都要用到数学知识。
开始家庭数学启蒙,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孩子的生存技能。尤其是,在现在揠苗助长、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学校的教育难以做到循序渐进,而是快速的填鸭似的,那就更有必要在日常家庭活动中帮助孩子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数学的教育,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所以家长比老师更有随时随地、不露痕迹地“教”的优势,或许慢,但更为扎实有效!
孩子三岁时,我带他上楼梯,嘴里都会数“1234…”,不管他跟不跟着念,反正一有机会,我就开始自言自语。分水果时数数,看动物时数数……数着数数着,次数多了,孩子就特别喜欢跟着数。甚至睡觉前,还要念叨:12345……他把这当成了游戏。先是从1数到10,再慢慢从1数到20,等孩子数得很顺了,我会带他数整数,比如10、20、30…数的时候故意念的很慢,渐渐的让孩子自己掌握规律,自己数。从1数到100,对孩子来说,就是个不教就会的过程。
关键是,这一过程不是硬塞给他背下来的结果,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直观感受,建立起来的数的顺序逻辑。他从中知道了数之间的大小顺序,从19数到20,那么29的后面就该是30的进位规律,再进一步就是个位数十位数的概念也是靠早期数数开始建立的。但所有这些的彻底掌握,一定不是靠正儿八经坐下来教孩子,而是靠日记月累,借助生活中的实物,潜移默化形成的。也许很慢,但却是扎实掌握的最佳途径。
师傅发现阿宝贪吃,尤其爱吃包子的特点,从吃包子下手督促他练功。而阿宝为了吃包子,也算是用上了全部心力。啥事都怕“认真”二字,谁抢了阿宝的包子,就相当于要他的命,所以,尽管阿宝没有意识到师傅的苦心,但每天拼了命抢包子所付出的努力,成了他功力大增最重要的原因。
因时而教,是指家长要抓住教育的时机,不能每时每刻,或是不分时机地教。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反感。比如娃每天盼着我们早些下班,到点儿没见回来,就让娃姥给我们打电话问问,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啊?这时,娃姥就会拿着电话,抓住他的小手指,一边按数字键盘,一边念数。于是两周后,娃背下了亲人的电话,并学会了拨打。
因材而教,是指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更适合他的教育方法。比如娃爱吃零食,我们就充分在吃上“做文章”。10粒m豆,我们会偶尔故意给错数(一般都是少给了),他就会每次都自己数一遍;只有6个桃子,家里人必须平均分,怎么办?8颗草莓,给妈妈一颗,自己还能剩多少?分给你4块糖,分给爸爸6块糖,他比你多几块?怎么办才公平?…就这样,他很自然地掌握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认识钟表也是如此。我们从没“教”过,但也经历了一年的长时间的日常渗透过程。他想出去玩的时候,我会明确告诉他多久以后走,而不是“过会儿”,比如5分钟,那五分钟是多久呢,就是长针走了一个格子。他就会盯着表盘看。顺便说一句,表盘上一定要有大而清楚的阿拉伯数字。经常他还会问,什么时候吃饭啊?能看多久动画片啊?妈妈出去后多久能回来?…我们的回答也一定是明确的,并且会不厌其烦的指着有阿拉伯数字表盘的钟回答:再过3个格子,也就是15分钟咱们就可以吃饭啦;长针指到12,短针指到8的时候,也就是8点整的时候关电视哦!长针从1走到5的时候,过20分钟,妈妈就回来啦!……这样,缓慢地过了一年,孩子在我们从没“教”过的情况下,认识了从0到9的数字,并学会了看时钟。
这些都不是刻意教出来的,所以学的过程也特别自然,更为难得的是,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的是数学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不是靠死记硬背。他数数、算数的过程,都是在想、在琢磨。所以,当孩子在幼儿园里或小学阶段,接触到更难的10以上进位加减法、小数点、正负数的知识时,便能很快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了。
熊猫阿宝的逆袭,离不开正确而坚定的信念、得当而科学的方法、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乌龟大师+老鼠师傅,亲们,上天给了你和天使之间的一段缘分,修炼要紧!
无论什么资历的父母,博士硕士也好,大字不识也好,企业高管也好,一线的员工也好,你天然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甚至是启蒙老师。而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润物细无声的、看似不经意的其实是费尽心机的启发和提醒。黎小梨在上文中提到的方法其实用到了数学构建的原理,而且结合了孩子认知规律:由具象到抽象。
作者:黎小梨,青青莲子妈妈写手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