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脾气的都是“熊孩子”?不,我们家长也该照镜子了

01

相信这个场景各位家长都很熟悉:

孩子放学回家后迟迟不做作业,TA盯着窗外或者家里的什么地方发呆,或者手里摸摸这个玩玩那个。

这时我们会督促孩子:别发呆了,快写作业!

原本只是一句好心提醒的话,却成了孩子情绪的导火索。

内向的孩子可能会关起门来小声啜泣觉得异常委屈,而您往往摸不着头脑觉得自己并没有对孩子发脾气;

遇到性格激烈一些的,甚至会“嘭”的一声关上门,从而触发了您愤怒的导火索——可想而知,两个负面的情绪冲撞起来会给彼此带来多大的伤害。

这样的场景大家见的多了,每一位家长都经历过不少。

家家都有个天使,但是经历告诉我们,再天使的孩子也有魔鬼的一面。

02

为什么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什么话也听不进去呢?

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就算是成年人,我们自己在发脾气的时候也往往会口不择言,更何况是一个还没成年的孩子呢?

科学家发现,在人类大脑中有一个叫杏仁核的结构。

杏仁核又经常被称为“动物脑”,是我们的情绪中心,在人出生不久就发育完全,所有人生来都有成熟的情绪,即使是婴儿,也有和大人相同的喜怒哀乐。

随着慢慢长大,人的大脑皮层尤其是前额叶皮质会渐渐发育,这时才逐渐具备理智、控制、决策——因此,前额叶皮质又被称为“理性脑”。

统计学认为,前额叶皮质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全。也就是说,我们25岁的成人才具备完备的理性思考能力,才具备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即使我们的前额叶皮质发育完全了,我们在情绪爆发的时候,如果没有很好的控制情绪,也经常会失去理智,前额叶皮质会出现暂时的功能丧失状态。

几岁的孩子、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的理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更是没有能力去控制自己的情绪。

所以,孩子在有情绪的时候,真的不是不想听话,而是没有能力去听。

03

细心的家长可能还会发现,当我们以一个生气的状态去对待孩子的时候,孩子的情绪往往会更加过激,对抗情绪也更为明显。

这和我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脑中的神经元网络,一般相信是储存特定记忆的所在;而镜像神经元组则储存了特定行为模式的编码。

这种特性不单让我们可以想都不用想,就能执行基本的动作,同时也让我们在看到别人进行某种动作时,自身也能做出相同的动作。

在通过镜像神经元理解他人感情的过程中,观察者直接体验了这种感受,因为镜像机制使观察者产生了同样的情绪状态。

当人经历某种情绪,或者看到别人表现出这种情绪时,他们脑岛中的镜像神经元都会活跃起来。

换句话说,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经历了同样的神经生理反应,从而启动了一种直接的体验式理解方式。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们看到其他人打哈欠时,自己也会被感染,而当别人大笑时,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发出笑声。

在我们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经常会看见彼此情绪的激烈碰撞甚至愈演愈烈的局面,这就是镜像神经元的作用。

情绪是可以互相影响的,我们的激烈情绪非但不能“压制”住熊孩子的撒泼打滚,甚至会成为孩子情绪爆发的导火索。

我们作为前额叶皮质已经发育完全的成年人,在面对还是未成年的孩子时,还是应该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要知道,你处理情绪的过程也是孩子学习的过程。

04

那么,究竟该如何应对发脾气的“熊孩子”呢?

首先,我们要平复好自己的情绪。

亲子教育,教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只有原件清晰了,复印件才会清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榜样,要想孩子不成为被情绪主宰的“熊孩子”,首先我们要避免自己成为被情绪左右的“熊家长”。

孩子慢慢长大会开始在意外界TA的评价和看法,这时候他们的情绪也成为了自己隐私的一部分,在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时孩子是不会轻易表达自己的情绪的。

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步鼓励孩子正面自己的情绪问题:

1

认可孩子的情绪

当我们发现孩子的情绪已经出来了,无论是愤怒还是委屈,我们要“看见”并认可孩子的情绪。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情绪,例如:“妈妈看出来你很生气”、“你很难过,对吗”……

当孩子知道他的情绪被你看到了、被理解了,孩子大脑中的的杏仁核可以得到安抚。

2

引导孩子找到情绪产生的原因

孩子在产生情绪时,往往受到情绪的主宰而无法主动思考。

这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找出情绪产生的原因,帮助他们理解事情的因果关系、帮助他们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我们可以首先帮助孩子说出情绪产生的原因,例如:

你现在不愿意写作业是不是因为今天上课比较累啊?老师今天的作业是不是有些难了?

他们这个时候会知道,哦,原来自己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开心了。

找到了原因,孩子自然就会渐渐冷静下来。

当孩子情绪稳定后,TA就会主动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这时候我们只要引导孩子说出具体的原因,让他表达出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自己学会找到情绪产生的原因时,我们给予孩子尊重和理解的倾听,孩子会获得正向的情绪鼓励。

3

一起寻找解决情绪的途径

当孩子的情绪平稳后,TA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这时候我们需要一步步的引导孩子说出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已经想到了解决方法,我们要做的就是辅助他,帮他衡量一下这种办法是否合理,然后跟他一起商量选取最优的解决方案。

此刻,我们的建议孩子才会认真的听取,才能有效的帮助孩子成长。

沉浸在自己情绪中的孩子,就像溺水一样,他需要的是脱离情绪,而不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是正确的行为。

无论在亲子沟通还是个人成长中,情绪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先处理好了情绪,才能处理好事情。教会孩子说情绪,而不是做情绪。行胜于言,最好的方法就是我们家长的“示范”。

  • 长按图片,免费获得青青莲子家庭教育导师答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