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玄冲:天人合一道解脾经三阴交第十六·365医学网

《黄帝明堂经》中云:“三阴交,在内踝上八寸,骭骨下陷者中”。至古版《孙真人千金方》卷二十九:“三阴交,在内踝上八寸,骨下陷中,足太阴交。”后代引用的早期医书《葛氏方》:“灸三阴交穴使阳道衰弱,此穴在内踝上八寸”。

最早三阴交位于脾经内踝上八寸。在《灵枢经脉第十》里脾经循行:“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而肝经循行“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在厥阴肝经的循行里,“肝经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整篇内经原文,没有肾与肝脾二经的交会,只有肝脾二经在内踝上八寸相交。

因为古代《黄帝明堂经》佚失,而后世《外台》三阴交位于内踝上三寸,并同时把内踝上八寸的三阴交穴位主治归于内踝上三寸之太阴穴。并且《外台》首先解释三阴交为足三阴经脉的交会穴。现代有医家考证,所谓三阴交之三阴可能是太阴,因为内经中足太阴脾经为三阴,太阴在内踝上八寸交会于厥阴穴,所以此穴称为三阴交。故三阴交应是上内踝八寸。

而关于内踝上八寸的三阴穴最早主治为:“主足下热,胫疼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而现代脾经上这个部位是没有穴位的,已经被遗失了。这个穴位在古代主治下肢疾病,并没有涉及到全身。那么内踝上三寸这个部位古代到底有没有穴位呢?其实也是有的,此穴出自于《灵枢卫气第五十二》:“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俞与舌本也”。中封是肝经经穴,上四寸刚好是内踝上三寸部位,即现在所谓的三阴交穴。也就是说现在所谓三阴交穴实际上是足太阴脾经的本穴,因为卫气篇主要讲十二经标本,而此穴据一些医家考证原名太阴穴。《内经》里,经穴有根、有本、有原。本者,体也。体,从人从本。这个穴实为脾经的本体之穴,是以名为足太阴穴。经脉之根、本、原三穴在临床中各有其作用和主治机理,这个在我们的《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道医研修课程里有非常详细的讲解,此处略而不谈。本穴是本经经气结聚之大本营。《灵枢卫气篇》里说:“能知六经之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而今天讲的还是现在脾经内踝上三寸的三阴交,实则为太阴穴。此穴位于下肢,为脾经经气最盛之穴。脾为五行之母,尤其是足三阴之厥阴肝木与少阴肾水,皆受脾土之地气而生。所以此穴虽然不能确定是否为足三阴经之交会,但与足三阴三经关系是很大的。但此穴的古代医书主治功能,混合了内踝上八寸三阴交的主治功能,所以在主治上还需要以临床实际主治疗效为准。

后世三阴交又名太阴、下三里、承命,前面说了太阴穴才是此穴本名。为足太阴脾经本穴。脾经根穴是隐白、原穴是太白,都是言西方金,唯独此本穴才是足太阴。

最刚开始内踝上八寸的三阴交穴主治非常简单。而内踝上三寸的三阴交后世因为理解为足三阴之交会,所以用来主治足三阴经肝脾肾的疾病,发展到后世治疗的疾病多达几十种。并且大多数的主治疾病在临床上都有不错的效果。其实从中医理论来讲,足三阴在脾经上的确会有一个交会点。这个从伤寒论体系能看出来。

脾土在《周易》为坤卦,坤卦三爻皆阴。乾卦为天,乾卦三爻为阳,分别表示三阳体系,也就是说三阳来之于乾天,乾为诸阳之父;而坤卦为地,坤卦三爻为阴,三阴爻分别表示三阴,而三阴体系来自于坤土,所以坤土为诸阴之母。《周易》里,坤为地在人为腹,乾为天,在人为头,所以我们能看到足三阴在腹部这个坤地交会。至于内踝上三寸的这个三阴交,从自古的经脉循行体系,确无交会的记载。但是这个穴为太阴脾土本穴,以太阴为穴名,是可以担当坤卦而为三阴之母的。

我们身上还有个与太阴阴阳相对的穴位,知道是什么穴吗?是太阳穴。太阴与太阳在古代本身就是阴阳的代表。那么太阴穴可以为足三阴之母,临床上能主治很多足三阴经的疾病也就可以理解了。也有可能是古人认为这个太阴穴为三阴之母,是以理解为三阴交会,才把内踝上八寸的三阴交给移到了太阴穴。

其实这个穴位不是很好讲,因为不能全部的直接引用古代三阴交的针刺文献,古代的文献主治大多是从足三阴交会这个角度去应用的。从现代针刺实验研究表明,针刺三阴交与足三里,可以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从而能治疗单纯性的消化不良。从这点看,这个太阴穴有很好的健脾气的作用,如果脾气虚弱不升,还可以配合中脘穴。《针灸大成》以此穴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脾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泻食不化、腹寒、食后吐水等脾胃虚弱不及的疾病,此穴脾经经气汇集为本,是以能补脾土之虚。

胃阳不足可以太阴穴配伍足三里,从阴引阳,以助胃阳不足。

如果偏脾虚不足太阴穴配伍中脘。

脾虚湿盛,可以配伍阴陵泉同用健脾化湿。

脾阳不振之腹泻,可以太阴穴配伍神阙穴艾灸,往往灸到病除。神阙也是腹部脾气最为厚重之穴。脾经上有中脘、下有太阴穴、中有神阙,为脾土之气在天、在人、在地之聚集处。如果三穴同灸,可以点燃整条脾经的阳气。大都穴虽然是脾经火穴,却只是脾为土,为土藏火的穴位。治疗脾胃不足的疾病,用灸法比较多,以火能生土也。

实验研究表明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尿失禁等,三阴交可以恢复正常排尿功能,并可使急慢性肾炎患者排尿量增加,有很好的促进利尿的功能。《图翼》:“三阴交主小便不通浑身浮肿,先补后泻”;《针灸大成》:“主小便不利,又主小便遗”;《千金方》:“主大小便涩”。三阴交是个对小便有双向调节的穴位。现代三阴交单穴应用里,有治疗产后尿潴留,双侧平补平泻,得气留针,有效率百分之九十以上。对于小儿遗尿单穴应用也有很好的作用,此补土以制水也。脾经阴陵泉也有同功。按此穴主治脾病身重,身重是什么原因?湿太多,脾虚不运,水湿留于肌肉之间。补土以制水,可以配伍阴陵泉同用。阴陵泉土中水,为脾土专治水湿之主穴。

因为古人认为三阴交是足厥阴肝、太阴脾、少阴肾经三经交会,所以认为三阴交善于治疗血症。因为肝主藏血、疏泄气血,脾主统血化生气血、肾精主骨髓生血。但是前面讲过这个穴是太阴穴,其实并非三阴交会。那能不能治疗血证呢?从临床应用看,这个穴位的确有活血祛瘀、疏通经络、调经止痛的作用。包括我用这个穴位当丹参、赤芍、丹皮类的活血凉血药物应用,在肝病血瘀症瘕、妇女痛经闭经、厥阴心包与肝瘀热阳亢、高血压痰浊瘀血、下肢水瘀互结等都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善于调治腹部血瘀的疾病。因为脾为坤卦,坤为腹。(注:女人为坤体,太阴为本,以血用事,可能是此穴能主治血症的原因。)

古代医家总结此穴善于调治妇科经带胎产诸多疾病。妇女为太阴之体,以太阴为本,行脾土化生万物之母德。凡女子月经法月象,而在中国阴阳文化里,月为太阴之精(日为太阳之精),此穴名太阴,太阴之气所聚,故能主治月经之疾病。凡女子之月经、胎前产后诸多妇科病症,大多与足三阴关系最大。

脾主统血,此穴为脾经本穴,可以治疗诸多病因引起的脾不统血或女子崩漏,脾虚型可以配伍血海、气海同用;瘀血导致血不循经可单用此穴,《千金方》三阴交主血崩---女子漏下赤白及血,灸五十壮;如若心肝血热迫血妄行此穴亦有凉血止血的功效,可以配肝经大敦以藏血、脾经隐白以统血。

凡女子痛经、闭经,属于血瘀等实证者,可以泻此穴,寒证者主以灸法,气血亏虚等虚证取补法。《玉龙经》:“妇人血气痛,合谷补,三阴交泻”,适用于脉口大人迎之实证痛经。临床上此穴主痛经闭经一般有效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血虚或者血瘀型痛经,也可以用当归注射液作穴位注射。

另外有医家以此穴埋线,言长期刺激可以促进性腺活动,调节内分泌平衡,促使卵泡成熟,诱发排卵,提高妊娠,有效率约为百分之二十五;对多囊卵巢综合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至于产后胞衣不下、恶露不行,三阴交配伍合谷穴,促进宫缩,有类似临床上桂枝茯苓丸的疗效。

古代泻三阴交、补合谷能堕胎(脾为土主化生、养育万物,是为母,泻此太阴穴则土气外泄,何能生养胎元?补合谷,合谷在手部对应下腹部,为阳气外达之穴,补此穴则胎儿从阴出阳而产门开。按现代临床针刺研究,二穴配伍明显促进子宫收缩能堕胎)但如果没有妊娠,二穴配伍却有帮助身体排出子宫内瘀血,疏通闭塞的作用。三阴交为太阴脾经本穴,位下,而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位上,二穴一上一下,一本一原,一太阴一阳明,表里相通,阴阳相配。那么是不是孕妇就不能取三阴交呢?如若妊娠腹痛,胎动不安,在辨证基础上是可以用的,但不能用泻法,而补法或艾灸可行,现在临床研究,妊娠七到八月时胎位异常者,艾灸三阴交可以矫正胎位。

《席弘赋》:”冷嗽先宜补合谷,却须针泻三阴交“。此太阳、阳明表虚不能卫而逢风寒则咳嗽,可以配伍肺俞穴;补合谷有实卫气而卫外的作用,有引导阳气外出达表的作用。

再看三阴交对男科疾病的临床作用。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其经脉皆上结于阴器,而后交于腹部任脉,会于曲骨、中极、关元。也就是足三阴经脉、经筋皆上行男女生殖器官。足三阴之气又聚于腹部任脉,任脉者,总任诸阴,为诸阴之母;而督脉,总督诸阳,为诸阳之父。从十二经脉包括五行来说,脾位中主生四方而为诸阴之母。而任脉总任诸阴,与脾为诸阴之母,二者之间可以说是相通的。

任脉主什么呢?最关键的就是生殖。任脉起源于腹部太阴坤土之地。任者妊也,为怀孕之母亲。而腹部为足三阴之气从足走腹之聚集处,因为三阴皆秉气于太阴脾土之气。所以太阴脾土对于男女生殖系统关系也很大,非独肾主生殖。

三阴交主治男科之阳痿、梦遗失精、阴茎痛。足三阴之气结于阴器,故男子阳痿不振与肝脾肾三经相关。肝主阳痿,是因为阴器为宗筋,而肝主筋,筋之湿热则缓而不收而痿软,肝经相火炽盛则阳强;肾主生殖,主前后二阴,故肾之虚实亦主阳痿;而太阴脾经气虚,也会引起阳物无力而痿软。故临床人参健脾益气有非常好的振阳起痿的作用。以人参外敷太阴穴,有非常好的健脾疗效。脾虚阳痿早泄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当然,内服效果更好。人参古又称地精,地为太阴嘛,三阴交本名太阴,脾经本穴,与人参同气相求啊。

《百症赋》针三阴于气海,专司白浊久遗精。《千金方》梦泄精,灸三阴交二七壮,梦断神良。此穴既可治疗尿遗不禁,又可治疗梦遗失精。

另外中医杂志里有医家治疗荨麻疹,以三阴交双侧针刺强刺激,留针半小时,期间行针二到三次,一般一到二次就获痊愈。

肾绞痛,可以三阴交配太溪、肾俞同用,疗效非凡。三阴交为脾经之本,而脾土主腹,对于腹痛有一定疗效。

2017/2/10 18:01:18     访问数:2104
    转载请注明:内容转载自365医学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