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溪山水|笔墨高古 设色精湛 》


(1612~1692) 湖南常德人。中国明末清初四僧之一。他削发后云游各地,43岁时定居南京大报恩寺,后迁居牛首山幽栖寺,度过后半生。 所作山水,在平淡中求奇险,重山复水,开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结构严密,稳妥又富于变化, 创造出一种奇辟幽深, 引人入胜之境,生动地传达出江南山川情调。 他喜用渴笔、秃毫,苍劲凝重,干而不枯,并以浓淡墨色渲染,使得笔墨交融,形成郁茂苍浑、酣畅淋漓的情趣, 使画面产生雄浑壮阔、纵横蓬勃的气势。 存世代表作有《报恩寺图》,绘南京聚宝门外报恩寺,通过概括提炼,表现了金陵名胜的磅礴、奇异气象。《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和《雨洗山根图》(均藏故宫博物院),以繁密的布局、苍劲的用笔、 郁茂的景致、 幽深的境界,显现出石谿鲜明的艺术特色。

石溪时称二谿,艺术上与石涛并称二石。 善画山水,亦工人物、花卉。 山水画主要继承元四家传统,尤其得力于王蒙、黄公望。构图繁复重叠,境界幽深壮阔,笔墨沉酣苍劲,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技法,多从王蒙变化而来; 而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 清淡沉着的浅绛设色,又近黄公望之法。 他还远宗五代董源、巨然,近习明代董其昌、文徵明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在学习传统基础上,重视师法自然,自谓“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 登山寡源,方能造意”。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水中度过,经常驻足于名山大川,流连往返。他僻性耽丘壑、泉石在膏肓,主观的情感、性灵与客观的景物、意境相感应、交融,使其山水画景真情切, 状物与抒情成为一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