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诗,无以言】之一百七拾七:《六月》,侵镐及方,至于泾阳。古老泾阳,胜名三千载。


《六月》是《诗》的第177首。这是一首战争叙事诗。记述西周晚期周宣王时,尹吉甫抗击玁狁(xiǎn yǔn)、保家卫国的壮举。诗歌通过对这次战争过程的描写,赞美了战争主帅尹吉甫的文韬武略、丰功伟绩和英雄风范。
《六月》是一首记述和赞美周宣王时代尹吉甫北伐玁狁取得胜利的诗歌,主旨很明确,几无争议。周成康既没,周王室渐衰,八世而周厉王(姬胡)暴虐,周人逐之,出于居于彘(zhì)。玁狁借机内侵,逼近京邑沣镐。周厉王崩,其子周宣王(姬靖)即位,命尹吉甫帅师讨伐玁狁,有功而归。
尹吉甫,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周房陵(今湖北房县)人。周宣王的大臣,官至内史,据说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军事家、诗人、哲学家,被尊称为中华诗祖。曾深入玁狁腹地,与玁狁正面作战,取得胜利,保证了周王室的安定,立下赫赫战功。
《六月》这首诗歌颂的重点是谁,古今有一点小分歧。《毛诗序》说:“《六月》,宣王北伐也。”意思说,这首诗主要歌颂周宣王。而清人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此篇则系吉甫有功而归,燕饮诸友,诗人美之而作也。”认为诗主要歌颂尹吉甫。从字面意思来看,姚际恒的说法更可取,但在中国有个老传统,所有功劳都归功于老大的英明领导,所以......
六    月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
四牡骙骙,载是常服。
玁狁孔炽,我是用急。
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
维此六月,既成我服。
我服既成,于三十里。
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其大有颙。
薄伐玁狁,以奏肤公。
有严有翼,共武之服。
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
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
四牡既佶,既佶且闲。
薄伐玁狁,至于大原。
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
来归自镐,我行永久。
饮御诸友,炰鳖脍鲤。
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注释:1、栖栖:忙碌紧急的样子。2、饬(chì):整顿,整理。3、骙(kuí)骙:马很强壮的样子。4、常服:军服。5、玁狁(xiǎn yǔn):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孔:很。炽(chì):势盛。6、是用:是以,因此。7、匡:扶助。8、比物:把力气和毛色一致的马套在一起。9、闲:训练。则:法则。10、服:指出征的装备,戎服,军衣。11、于:往。三十里:古代军行三十里为一舍。12、修广:指战马体态高大。修,长;广,大。13、颙(yóng):大头大脑的样子。14、奏:建立。肤功:大功。15、严:威严。翼:整齐。16、共:通“恭”,严肃地对待。武之服:打仗的事。17、匪:同“非”。茹:柔弱。18、焦获:泽名,在今陕西泾阳县北。19、镐(hào):地名,通“鄗”,不是周朝的都城镐京。方:地名。20、织文鸟章:指绘有凤鸟图案的旗帜。21、旆(pèi):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央央:鲜明的样子。22、元戎:大的战车。23、轾(zhì)轩:车身前俯后仰。24、佶(jí):整齐。25、闲:驯服的样子。26、大原:地名,在今宁夏固原一带。27、宪:榜样。28、祉(zhǐ):福。29、御:进献。30、炰(páo):蒸煮。脍(kuài)鲤:切成细条的鲤鱼。31、侯:维,语助词。32、张仲:周宣王卿士。
《六月》全诗六章,每章八句,以追忆开始,以现实作结,具有丰富变化的节奏感和灵动感。从情感角度来看,此诗可能是尹吉甫的幕宾在称颂主将北伐立功、归宴私第的荣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叙事精彩完备,堪称经典之作。
六月出兵急,兵车修整好。
四匹雄马壮,穿起出征衣。
玁狁来势凶,边境已告急。
周王命征讨,卫国莫推辞。
选配四黑马,训练有章法。
正值夏六月,披挂上战场。
披挂上战场,进军三十里。
周王命出征,辅佐我天子。
高大四公马,宽头气势昂。
猛击讨玁狁,建功威名扬。
帅严兵纪强,同心报边防。
同心报边防,安定我国家。
玁狁势不弱,焦获备战忙。
目标镐与方,不久到泾阳。
飞鸟军旗扬,飘带鲜又亮。
我军车十乘,先行勇冲锋。
我军车安全,颠簸还稳健。
齐步四公马,驯服有章法。
猛击讨玁狁,进军到大原。
文武尹吉甫,万国好榜样。
喜宴尹吉甫,天子多赏赐。
自镐京回乡,出征已很久。
美酒敬好友,蒸鳖脍鲤鱼。
酒宴还有谁?孝友张仲在。
《六月》虽然是一首文学作品,但却体现出强大的记事功能。这首三千年前的诗歌,明白无误地告诉后人,周人的镐京及其京畿重地泾阳的共生互存关系。泾阳距离西安只有30公里,也就是古代进军的两舍(30里为一舍,30公里为两舍),敌人已经离京师如此之近,可见形势之危急,这正是象尹吉甫这样的名臣良将为国效力冲锋陷阵之时,也因为尹吉甫的功勋卓著,才有了这首诗,让泾阳这个小地方,与京都沣镐同文,名垂青史三千载。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