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陈莹教授治疗崩漏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
目的:陈莹教授认为崩漏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治疗崩漏出血期宜先活血化瘀,再益气固冲止血,血止期宜澄源复旧,调经固本。本项研究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导师陈莹教授治疗崩漏的临床医案数据进行收集、归纳、整理和数据挖掘,突破以往传统而单一的主观分析,结合成熟的计算机技术,探索和挖掘其用药及组方的显性及隐性规律,得出科学、真实、准确的数据,为导师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客观有力的数据支撑。材料与方法:本文整理、阐述、归纳并总结了陈莹教授治疗崩漏的学术思想、用药规律及诊疗经验。共收集陈莹教授所诊治的于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102名具有临床疗效的患者及其306例医案进行规范化整理,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录入医案并建立陈莹教授治疗崩漏的临床医案数据库,使用平台的一般统计法、文本挖掘、关联规则对目标医案进行挖掘计算。结果:1.一般情况:本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21岁-45岁),共59人(58%);102名崩漏患者中74人(73%)发病前患有其他月经病;46人(45%)患有其他疾病,其中多囊相关疾病22人(48%),占比最多;子宫内膜厚度多集中在0.61-1.2cm,共75人(73%)。2.症状舌脉:症状中出现频次最高前6位有:“血中夹有血块”91频次、“腰骶酸痛”82频次,“乏力”54频次,“失眠”51频次,“痛经”43频次,“经前乳房胀痛”40频次;23条舌象263频次中,“胖大舌”、“齿痕舌”共12条(67%),舌色“暗”、伴有“瘀点”、“瘀斑”合计12条(35%);252条脉象以“沉”、“细”、“弦”脉为主,“沉细”脉频数为121(48%),“弦细”脉频数为77(30%)。3.证型:102例患者8种证型:气虚血瘀证37次(36%),肾虚血瘀证16次(16%),阳虚血瘀证15次(15%),血瘀证9次(9%),脾肾两虚证8次(8%),脾虚证8次(8%)肾虚证6次(6%),血热证3次(3%)。4.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四气总频次5876,温性药频次2667(45%),平性药频次1636(28%),寒性药频次1343(23%),凉性药频次229(4%),热性药频次1(约为0%);五味总频次为9672,甘味药频次2818(29%),苦味药频次2812(28%),辛味药频次1820(19%),涩味药频次1040(11%),酸味药频次759(8%),咸味药频次423(5%);归经总频次为13605,其中频次最高的三经为:肝经频次4359(32%)、脾经频次2179(16%)、肾经频次1974(14%)。5.高频核心药物:出血期21种(炙甘草、海螵蛸、白术、白芍、藕节、龙骨、柴胡、牡蛎、山茱萸、茜草、黄芪、熟地黄、川芎、当归、鸡冠花、桃仁、枳壳、赤芍、牛膝、桔梗、红花);血止期13种(白术、炙甘草、茯苓、川芎、鸡血藤、香附、菟丝子、覆盆子、陈皮、苍术、姜半夏、杜仲、黄芪)。结论:1.陈莹教授认为崩漏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临床常以虚实夹杂证多见,其中气虚血瘀证最多;出血期治疗先活血化瘀,再益气固冲止血,血止期从肝脾肾论治,兼顾化瘀,澄源复旧,调经固本。2.本研究得出育龄期女性是本病的高发人群,102例崩漏患者中73%发病前患有其他月经病;45%的人患有其他疾病,其中多囊相关疾病占48%,提示卵巢多囊性相关疾病是导致崩漏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3.对患者症状、舌脉分析可知临床崩漏患者多表现为脾气虚、肾虚及血瘀,肝郁多以兼证形式存在。4.对患者证型分析可知气虚血瘀证为崩漏最常见证型(36%),全部证型中有67%以虚实夹杂证出现,且多以脾虚、肾虚、气虚、阳虚为本(88%),血瘀为标(75%有血瘀)。5.对药物的分析得出:四气多为温性药(28%)、平性药(28%)、寒性药(23%);五味多为甘味药(29%)、苦味药(28%)、辛味药(19%),归经主要为肝(32%)、脾(16%)、肾(14%)三脏。6.对高频药物与中药组方规则分析可得出:出血期核心药物可分为活血化瘀药和健脾益气固冲药,血止期多为补脾益肾活血调经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