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暖眸述人间 张兆生笔道沧桑 文曲星优秀散文赏阅

文曲星 发布正能量诗词歌赋。 以字契心,以词会神,以句沁魂。 随它世间沧桑, 我自吟歌狂啸。 揉碎时间空域, 九州笔墨皆友。 诗文岂有价, 道义值千金!

不得不说的元青花(杂文)

张兆生/东岭散人

人们大都知道“元青花”价值连城,拍卖会动辄过亿,但有几人真正了解它的历史?

曾经,“鬼谷子下山”青花罐拍卖数亿元,创下了当时瓷器拍卖记录。不仅如此,元青花制瓷水平之高也是后代无法相比的:一是胎质洁白,纯净透明釉;二是起源于波斯的钴料发蓝,也是后代无法复制的。大约从14世纪二三十年代到15世纪前期,仅仅经过70年时间,景德镇于元代开始青花瓷烧造,由此成为中国瓷都;三是存世量稀少,总计世界上全部藏品不过300多件,且国外多于国内。据说存世量少还有一个原因:明朝取代元朝后,为了抹去元代文化痕迹,朱元璋下令将元代标志性的东西通通毁掉,当然这瓷器也不能幸免。因此后来对元青花认同后,大多都是通过考古发掘而得到的藏品。

由于真正认识元青花是近几十年的事,因此历史上并没有元青花仿品。“本世纪40年代,人们还不太认识元青花的面貌。50年代初,美国学者波普根据现藏英国达维特基金会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题记的青花云龙象耳瓶,对照伊朗阿特别尔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堡博物馆所藏青花瓷进行深入研究,出版了两本著作,他以此瓶为标准器,把凡与此相类的青花瓷器定位'至正型’”(摘自中国瓷器),这才开始重视元青花研究。中国古代人不太重视对器物研究进行记录,加之元朝短寿,也没有所谓官窑品,大多是外销东南亚、中东、伊斯兰等外销瓷。“元代青花瓷器在供外销的前提下,开始为国内生产过一些庙宇供器及少数陈设瓷及高足杯之类的特殊器物,但还未成为民间普遍的日用器皿”(摘自中国瓷器)。因此,普通人家、一般士族并没机会拥有。

从考古情况看,出土的瓷器也多是大件器,像碗盘类小件器少见。从世界各博物馆存世器物看,东南亚国家发现过较小元青花瓷器物,其他地方少见。伊朗、伊拉克博物馆多见大罐、大盘等,这与伊斯兰人围坐吃抓饭习俗有关,故而出口外销到中东一代的往往是直径40厘米以上的大盘。由此看来,真不知现在有的文艺作品把“元青花”写到作品里依据是什么。

说实话,现在电视剧看的少了,没别的原因,就是觉得太假了。平时我总喜欢挑毛病,电视剧一开始我就说知道结尾了,还有那着装、陈设、季节及人物情节等无一不是我挑刺的地方。时间长了夫人就烦了,每当我提出质疑,夫人就说,安静看电视吧,瞎叨叨啥!

近期偶看一抗战神剧,说日本鬼子从一个落魄蒙古王爷那儿发现了元青花,又引起了我的反感,不得不撰文说两句。认识元青花不过上世纪40年代的事,且还尽在为数不多的专家研究层面上。上世纪初,没几个人知道元青花,何论鉴定。就这样,和夫人又辩论了一番。一些古装剧,分明说的是唐宋的故事,但陈设器却赫然出现青花瓷器,且一看就是清代以后的,难道他们不知道釉下彩青花瓷始于元代?这点常识也没有吗?至于一些让观众普遍诟病的“神剧”,更是漏洞百出。我认为,无非利益驱动,抑或是作者为了弄些噱头,吸引观众眼球罢了,但起码不是严谨的学风和文风。

不过,即使如武侠小说大家金庸也有出错的时候,在他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和黄蓉找一灯大师疗伤那一段,黄蓉念曲中“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这句出自元人张养浩的元曲《山坡羊.骊山怀古》,怎么会出现在南宋呢?些许瑕疵也是难免,不是沽名钓誉就好,非作者本意,又得另当别论。

我们知道,《红楼梦》包罗万象,是一部百科全书。曹雪芹描写或杜撰了很多宝物,像秦可卿家上房米襄阳(米芾)的《燃藜图》、大观园探春房间米襄阳《烟雨图》、颜鲁公(颜真卿)的墨迹、汝窑花囊等,还有无从考证的妙玉的“分瓜(ban)瓜包(bo)斝(jia)”、“点犀乔皿(qiao)”宝盏等,明代的“成窑五彩”盅、官窑甜白釉盖碗也说得很清楚。本人眼拙,《红楼梦》看得不精,没看到曹雪芹提到过元青花某种器物。我感觉曹公既然敢写唐代、宋代珍宝,那是因为这些珍宝是历代公认的。不是曹雪芹不想写元青花,是他根本不认识元青花或者元青花当时根本没有地位,再说,以曹公之才,断不会将自己不熟悉的事贸然写入书内,曹公学术之严谨众所周知。只是到了近代,人们认识了元青花,将其炒作起来,元青花的地位才得到了肯定。

我不知道曹公看了多少种书,但我知道鲁迅先生大约看了1500多种图书。可能有的人认为曹雪芹卖弄文采,但我想说,没有深厚的国学功底,没有对事物的深入观察和对社会的深刻感悟,如何卖弄?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浮躁之态充斥社会。有数据显示,中国人购书看书比例远远少于西方国家,这与我们五千年悠久文化严重不匹配,作为中国人我感到汗颜。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任重而道远。有多少人因利所诱,导致所谓的快餐文化、媚俗文化盛行,就像有些流行歌曲,流行几年就没人关注了。还有所谓文艺大腕,挣得盆满钵满,人气稍有不旺就制造许多花边新闻提升人气,刷存在感。可见文艺界之浮躁,甚而国人之浮躁到了泛滥的程度。一个明星离婚传闻能上头条,甚至连篇累牍,而一篇好文章却少有人问津。但那些快餐媚俗作品的生命力恐过不了几年就会被扔进历史垃圾堆。

当今社会已进入网络新时代,网络文化平台像极了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精品糟粕并存,传统文化难免受到冲击。我们常说食品安全关乎人们身体健康,文化食粮也一样,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不能让粗制滥造甚至毒文化产品毒害我们的后代。

新时代下,文化思想也要符合新时代要求,否则就会被时代抛弃,从而失去价值和意义。所以,为文者非勤读书、多思考、清心寡欲不能静其心;创业者,非心怀大志、置名利于度外不能成其大,否则,或贻笑大方,或昙花一现,俱没于历史烟云矣。

作者简介:张兆生,笔名东岭散人。山东省莱芜市人,生于1963年12月1日。参军六年,考入济南陆军学院;曾参加老山、者阴山对越防御作战;转业后,入职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莱芜分行。曾获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征文二等奖,此后步入写文之路。以诗词歌赋、散文、小说、古文为主要创作方向,任文曲星文学社刊务委员会主任。

人间四月

王文/竹窗花雨

四月,季节交替的档口,冷空气迟迟不愿离开,一步三回头,频频挥手,春风古道长亭相送,洒泪作别。

四月的天空,碧蓝如洗;阳光明媚,暖而不燥;微风轻柔,不疾不徐;气温常在10—25度之间,不冷不热;白昼略长,8小时之外,人们常常徜徉在大自然中。这是一年中最舒适的日子,适合做你喜欢的任何事情:踏青、读书、运动、恋爱……甚至是陪青山绿水虚度时光。

这个时节,李花、杏花、桃花、梨花、樱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你追我赶的热闹已成昨日故事,花事荼蘼,芬芳不再,她们以满腔的热情及妩媚的姿态唤醒了沉睡的大地,然后悄悄退场,留下一个祥和的世界。

四月,放眼望去,是青翠欲滴的绿。山川、田野、河流,目之所及,一片葱茏。香樟、银杏、龙爪槐、五叶枫才冒出嫩芽,而女贞、白杨的叶片已蓬勃茁壮、肥肥厚厚了。地面的小草、半人高的藤蔓、高大的乔木,都着上了深浅不一的绿装。鹅黄、浅绿、翠绿、深绿、墨绿,一层层铺展开来,直到天的尽头。适逢小雨,漫步在河岸的青石板上,看着笼罩在薄薄的烟雨中的如梦如幻的美景,竟不知自己身处人间还是仙境了。

没有浓妆艳抹的花朵妆扮,四月的颜色并不单调。在浓淡相间的绿的底色上,点缀着火红的石楠、浪漫的红枫、紫色的红叶李,它们红得发亮的叶子,在绿叶丛中,似一株株永不败的花朵,在青山绿水中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四月中旬,山野间农舍旁,会看到串串洁白的槐花,是暮春里妖娆的百花过后上天送来的一抹优雅和清新,那带着露珠的串串槐花特别招人喜爱,因为她的纯洁、她的清香,更因为绿色无污染,人们把她请上了餐桌。与槐花的一次亲吻就会让你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四月里倒是有一种花,开在古老街巷或乡村的房前屋后,花香浓郁,这就是桐花。稀疏而又苍老的梧桐树雕塑般守卫着老屋,用缭绕的花香抚慰着一颗颗孤独的心。也许梧桐花不高贵也不典雅,不曾见赏花人驻足,甚至连蜂蝶也不屑光顾,可是每每看到梧桐花开,我总能想起小时候华盖似的树荫下嬉戏耍闹的快乐时光。梧桐倔强地站着,也像老主人一样望向曾经的少年离去的方向。

四月,眉眼间不再是花枝招展的妩媚女子,而是朝气蓬勃的帅气的阳光少年。人们不再眼花缭乱,心绪不宁,而是精力充沛,全神贯注地投身到自己喜爱的事情中去了。

你看,田地里忙碌的农民,脚手架上攀爬的工人,写字楼里伏案的白领,教室里勤奋的学生……大好春光里,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精心描绘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谱写一首首壮美的诗篇!

写于2017.4.17

作者简介:王文,安徽宿州人,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热爱生活,愿每一个途径我生命旅途的人都能感受到温暖;喜欢文字,享受阅读时文字击中心灵的震颤,希望用文字抒写人间真情。

非著名文学社

长按左边二维码

感谢您的关注

投稿微信号:jt691127

(注:本刊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请原作者尽快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署上您的大名。)

文曲星 投稿须知

1.本平台只收录本人原创,文责自负。

2.请附15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及本人高清生活照片一张。

3.本平台为营造创作氛围与作品交流的平台,故不设稿酬。

4.平台现已开通打赏,留言功能,投稿作品打赏全部归作者所有。同题诗打赏,若有单独注明打赏哪首作品,打赏会单独发放作者,若没有注明,打赏金会暂时存留,以后作为对作品优异者的奖励形式发放。

5.如来稿作品不愿被人赞赏者,请在来稿时注明。

6.本刊打击盗版剽窃行为,凡有侵权行为,本刊保留与原创作者一同追责的权利。

7.本平台推出的作品最终版权归作者

8.本平台广纳四海文友,诚挚欢迎喜爱文学创作的朋友进群交流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