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班时领导通知开会……

9小时前

关注
“大家先别走,我就简单讲两句。”

知乎上有个高达4638万浏览的热门话题:“有哪些很Low的公司文化?”

高赞回答是这样的:

文山会海。

大会小会天天开会,导致正常业务被挤到一边,工作无人开展。

于是改成晚上开会、周末开会、加班加点把会开完。

无效会议,已经成为打工人们挥之不去的梦魇。

不禁有些疑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无效会议,它们到底有什么价值?

彰显权力

《经济学人》公布过一组数据:开会浪费了80%参与者,至少80%的时间,因为大多数会议的最终决定,都是由薪酬最高的那个人做出。

会议的目的是「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但在职场中,这种共识更依赖于权力:谁地位高,谁说了算。

有网友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领导只要在公司,一定会叫我们开会。

他会让我们轮流对某个问题发表意见,然后批判我们的意见,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过程至少一小时。

该网友不理解领导的行为,这种无效会议不但降低了工作效率,还打击了工作热情,让他们每天都疲于奔命。

评论区里有人这样说道:“有啥不理解,领导开会当然不是为了你们爽,而是为了自己爽,看着你们心中烦躁、却强忍着装出一副认真的样子,多有意思啊。”

话有点扎心,思路却清晰:很多无效会议,都是为「彰显权力」而存在。

大多数领导知道无效会议浪费时间,但他们需要通过这个方法不断确认、强化自己的地位。

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多关注那些成功人士的故事,经常下意识认为领导都是睿智的,但事实恰恰相反,优秀的领导者才是少数。

一个痴迷于通过会议彰显权威的领导,不值得追随。打工人也要擦亮双眼,积极寻找真正的伯乐。

规避风险

在大企业待过的打工人都知道,跨部门会议特别熬人。

彰显权力的无效会议只是浪费时间,我们还可以敷衍了事,但跨部门的无效会议不同,稍有不慎就会惹火上身。

我就吃过这个亏。

20多岁时,我在一家垂直门户网站做技术,部门决定把网络加速业务从第三方收回,自建平台提供服务。

经过半年多的测试,我们做好了一切准备,这时,噩梦开始了……

作为技术实施者,我陪领导连续开了一个多月的跨部门会议,除了讲PPT,就是听他们在会议室里东拉西扯:

这是你们技术部的事啊,我们部门掺和进来干嘛?

你们决定就好,和我们部门关系不大啊?

我们部门都不太懂技术,没啥建议;

……

有一次,某部门领导在会上问我:“你们这个自建服务,能比第三方公司强么?”

我当时正在走神,下意识就回了句“当然比他们强”。

我的领导赶紧接过话茬,说我们肯定会努力,争取提供更好的服务。

会议结束后领导把我骂了一顿,让我以后除了技术问题,什么都不要回答……

我嘴上没说什么,心中却非常不忿,不断咒骂领导的做法。

很多年以后,无意间看到日本作家都筑响一说过的一句话:“会议天然就有规避风险的作用,大家一起做出的决策,失败了肯定要一起分担责任。”

这才明白,原来领导是想多争取几个部门的支持,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正是这个特质,制造了大量相互扯皮的无效会议。

职场是个复杂系统,很难用好与坏来形容以「规避风险」为目标的无效会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与打工人利益相关,值得我们重视。

利益纠纷

前不久热播的职场剧《理想之城》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无效会议」剧情:

天科公司负责的安居工程,由于偷工减料导致墙体倒塌,砸伤了正在视察的领导。

出了这么大的恶性事件,按说总经理黄礼林肯定难逃干系。

但天科公司的经济师,也是黄礼林的侄子夏明深谙职场关系攻略,把集团副总汪明宇拉下水,直言水泥是对方负责,真要深究下去肯定难逃干系,还会被竞争对手当做把柄。

汪明宇被夏明说服,为自保召开了一个讨论会,把所有部门批了一顿,工人违规操作、天科公司疏于管理、监理没有保障好安全检查……

这种做法看似公正无私,不放过任何一个部门,实际上却是为了把水搅浑,所有人都有错,就等于大家都没有大错,也就没人会真的受到严重处罚。

会议的目的与其说是讨论解决方案,不如说是为了平息利益纠纷。

这也是为什么苏筱查到了水泥有质量问题,上司非但不高兴,反而转手就把黑锅扣在她头上。

大领导好不容易才把水搅浑,不能让较真的人破坏……

作为普通打工人,我们可以讨厌这种充斥利益味道的无效会议,但必须弄清其中的猫腻,避免成为甩锅对象。

能力不足

麦肯锡高级合伙人斯科特-凯勒,分享过一个无效会议的故事:

凯勒给一家公司做咨询,观摩过几次会议后发现,该公司CEO的发言时长,至少是其他与会人员的5倍。

凯勒提醒CEO,这种做法会降低会议效率,打击其他员工的参与热情,然而CEO却不认为自己的做法有错,还拒绝了凯勒提出会议改善建议。

在职场上,「会议组织能力」的重要性常被忽视,由于能力不足导致的无效会议屡见不鲜。

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宁向东老师提出的《高效会议的8个凡是和3个公式》,值得我们借鉴。

宁老师把会议拆解成三个部分:

首先是目标。

明确会议想要达成什么结果:是想要商讨一个决定?还是要制定一个具体计划?或者只是一次头脑风暴?

不同目标的会议,在设计上各不相同。

其次是过程。

以目标为导向思考:要以什么样的方式讨论,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

最后是人员。

邀请谁来参加会议,才能满足会议过程的需要,并且能够达到预想的结果。

概念有些抽象,我们来举个例子:

产品部门要召开一次新产品讨论会,应该怎样设计?

首先要明确目标:讨论出新产品的具体计划,比如产品功能、产品设计和开发周期等。

其次要思考过程,讨论新产品需要跨部门会议,过程中难免出现争执,我们必须设计一个解决争端的机制。

比如:有争议时,让争议方在白板上写下自己的要求和理由,然后所有与会者一起投票,少数服从多数。

最后确定人员,新产品的开发涉及到研发、设计、市场和销售部,必须邀请这些部门的成员参加。

另外,为了防止解决争端的机制失效,可以额外邀请几个无利益牵扯的同事参会,以第三方视角给出建议。

会议设计的细节方面,可以参考宁老师提出的「8个凡是、3个公式」原则:

宁向东教授这套《高效会议》方法论,能帮我们建立会议设计的理论基础,虽然像「必有结果」「必有培训」这样的要求,在职场上很难实现,但不妨碍我们的学习效果。

作为打工人,掌握一点会议设计的能力,对我们的职业生涯有百利而无一害。

写在最后

马斯克说过:“无效会议是大公司的瘟疫。”

道理都懂,但不是每个领导者都能践行。

有些人,无法抵御彰显权利、规避风险和平息利益纠纷的诱惑,主动制造无效会议。

有些人,受困于能力的限制,把正常会议扭曲成无效会议。

作为弱势的打工人,我们无力反抗,唯有不断提高能力,才有希望依靠自己去改变一切。

有朝一日龙得水,定叫长江水倒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猎聘”(ID:liepinwang),作者:袁啸,责编:多多 ,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