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风采 | 走近龙开胜

按:

——北兰亭学术部

个人简介

龙开胜,男,1969年8月出生,湖南隆回人,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第五届中华英才获得者,获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两届中国书坛年度最有影响力人物,入中国书协三名工程展,多次担任重要书法大赛评委。获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一等奖,获第二、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二等奖等十几次大奖。

阮籍咏怀诗第二十八首

中国书法是世界文化的光辉

 ----- 在2014年迪拜第六届世界文艺节上的讲话

龙开胜

我不知用何种方法介绍中国书法,有朋友一定会问我:中国书法是什么?我会很自豪的告诉你,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的汉字书写艺术或书写方法,这里强调的是汉字,如果离开了汉字,就不叫中国书法了,阿拉伯文、拉丁文、英文等文字的书写也叫书法,特有的传统的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等工具,离开这些传统的笔墨纸砚书写的书法,比如用刀、筷子、头发、勺子等工具的书写,我不否认它也是书写汉字的补充,姑且叫写字,写字与书法是两个概念,有人认为“写字就是书法”。其实,写字和书法完全不是一码事。简单的说,写字主要是实用,书法则是供人们欣赏的一门艺术,它除了保持一定的实用价值外,更多的是以艺术的形式、依托于一定的对象,表现出或娇媚、或端庄、或雄伟、或潇洒、或飘逸。当然,写字与书法两者都要体现出美感,但美的境界不同,一种是朝着使用美的趋势而发展,一是朝着艺术美的趋势而表达。并经过感情之动态而弛思造化,冲破“法”而获得“意”,以抒发自己的感情,使字的气势风神表现出艺术的美和魅力,给人以熏陶作用。而实用的一面,虽然也要表现美,但所追求的并不是跳跃、飞动、神采,而是实用、普适、专用,也就是要将汉字书写的上下方正,前后齐平,左右均衡就可以,没有那种心旌摇荡,心弛神往的感觉。

饶宗颐咏怀诗第七十四首

好了,我们再回到中国的汉字上来,中国汉字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不断创造总结提高的集体智慧的象征。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中国文字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一直散发出无穷魅力,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每个字所表达出的内容是那样的丰富而富有哲理,形象浪漫而充满魅力,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重要标志。

阮籍咏怀诗第三十首

中国书法之所以有着无穷的魅力,除了有汉字为依托之外,还有中国特有的特殊的书写工具,用兽毛制成的毛笔,用松油烟等特殊质材制成的墨,用传统手工制成的宣纸,以及用特殊石材制成的砚。

同样的汉字,中国书法艺术有篆、隶、楷、行、草诸体,用笔方法相同,美学原理相同,可是结构章法、笔法大不相同,形成了不相同的艺术变化性。加上中国书法艺术特有的用兽毛制成的毛笔,其柔软性和弹性及书写的不确定性,以及蘸墨汁的多少显现的浓淡干湿枯,书写起来变幻莫测,在不同的书家手里就“千奇百怪生焉”。

那么怎样欣赏中国书法呢?判别书法好坏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一是笔法,也就是用笔的方法,它有中锋、侧锋、偏锋、露锋、藏锋等方法,行笔过程中有快、有慢、有缓、有急、有停、有顿;二是结体,就像盖房子需要搭架子,高的、矮的、胖的、瘦的、长的、短的、圆的、方的随你造;三是章法,就像美术构图,疏的、密的、虚的、实的都要有;四是墨法,墨分五色,干、湿、浓、淡、枯。当你正确地使用好这些方法时,你就会成为伟大的中国书法家。

中国书法是融美术、音乐、建筑、舞蹈等众多艺术门类因素为一体的一门综合艺术形式,它最能表达人内心情感的表现方式。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毕加索在海边见到一位中国朋友在沙滩上写中国字时,他被那奇妙组合成汉文字的抽象线条所吸引,他说:如果我生在中国,我想我将成为一位书法家而不是画家,”他还说:“艺术都是共通的,如果你用文字写一幅画,你也可以去用画画一首诗”。此后,他的寓所中挂起了书法作品,表明他对东方抽象线条艺术的心悦诚服。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正式批准中国书法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中国书法为世界所认知,成为人类最伟大的艺术瑰宝之一,所以我要说中国书法是世界文化的光辉。

行书

饶宗颐咏怀诗第六首

二王书法的当代意义
龙开胜

王羲之和王献之创造了一个时代书风,堪称书法史上的经典,它是书法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的标志,历史发展到今天,对二王书风顶礼膜拜的虔诚心丝毫没减,二王书风的经典魅力依然夺人。然而,当我们今天面对二王书风时,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二王书风对我们当代书法创作的启迪何在,对书法革新的意义何在,这也许是我们学习二王书风最有益的探索。  

行书

二王书风的革新价值及艺术特征  探究二王书风,自然离不开对二王书法的剖析。二王书法究竟有什么样的共同点,才使二王书风成为帖学的正宗。实际上,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能知道,无论是王羲之也好,王献之也好,他们在书法创作中,贯穿于他们书法精神的就是“革新”二字,这就是他们的共同点,也是二王书风的精髓。二王历来被视为帖学“正宗”、经典,实际上,在二王之前也有所谓正宗,也有所谓经典,其后被二王取而代之,故二王的意义和价值,除了完善日后成为经典样式的新风格之外,更在于其汲取营养的虔诚和不拘陈法的创造精神。王羲之作为世所推崇的书圣,自有过人胆识。三国时锺繇,在总结前人创造的基础上,使楷书规范了,艺术水准有了提高,王羲之师法锺繇,青出于蓝胜于蓝,他对楷书有所革新,就是改锺楷的“有来外放”为自己的“敛锋不发”,消除了波磔,造成一种笔画轻俏、笔势流利的今楷,他的小楷如《乐毅论》,历代奉为楷模,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毛笔小楷字,就是在王羲之的手里定型的。可见王羲之对楷书的革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王羲之对草书的改革,成就更大。他完成了对东汉张芝“章草”的彻底蜕变,创造了今草,并将这种书体的艺术推向高峰,《十七帖》是其代表作。王羲之对书法最重要的革新是行书,或者说是兼有草势的“行草”,王羲之使在民间早已流行的行草规范化并写出了其高度艺术性。《兰亭序》生动自然,兼擅众美,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奠定了他“书圣”的崇高地位。故王羲之的贡献,如王僧虔《论书》所云:“恰与右军俱变古形,不亦,王今犹法锺(繇)、张(芝)。”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变革,他改变了锺、张之人的古体和质朴书风,独创绞锋和内檿笔法,创造了适应东晋时代审美观的流美秀逸的风格,完成了行、草、真书的审美体系。王献之的书法以行书为主,掺杂草书。其行书连绵不断,兴酣时缀以草书,跌宕不羁,洒脱奔放,他以汉魏笔法,融入两晋体势,他最有创造的是行草夹杂的破体,这种字体,王羲之亦有其态,亦尝试此法,但没有巩固,然而在王献之手中,则极为熟练、突出,变无意为有意,姿态百出,奇趣万千。王献之用笔,妙极神理,博古通今,融合了前人及同时代书家之所长,再借鉴吸收了他们的结体,在字型结构上加以变化,诸如变曲为直,斜多于正,疏多于密,方多于圆等,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字体结构,而他字中所创造出来的笔意,更加强了美的趣味,一笔之中变化更加复杂,更为流美,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心驰神往,超逸悠游,堪为笔法体势中最为风流者。王羲之的新体到了王献之手中得以充分发挥,使之更有个性,更有强烈的审美特征,创造出典型的、完整的艺术形象,笔性墨趣跃然纸上,风流多姿,这种书体,迎合了当时士人野逸之情趣。其结体舒展,线条婉美,韵味酣足,超迈脱俗的字体立即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自此,二王书风盛行不衰,直至今日。

饶宗颐咏怀诗第四十首

正确认识二王书法的历史地位

(一)二王书风的形成有其社会和历史的必然

二王处于社会动荡的变革时期,各书体的发展正处于成熟阶段,二王对书法的勤奋与天赋以及他们的革新精神,成就了他们在书法方面的经典地位,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书法发展的契合点,没有二王也会有二张二李出现,就像唐代诗歌出现李白、杜甫,宋代词赋出现苏轼、李清照一样,每个朝代出现的艺术高峰都有其代表性人物。(不展开,略)

(二)二王经典地位无人撼动

经过历史的检验,二王书法已经深入人心,被广大书法家所崇敬和爱戴,尽管有米芾之狂言“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年”的骂声,但丝毫没有降低二王的书法地位,其实米芾学习二王已入魔境,在他晚年还在大量的临摹王羲之的帖,怎能不佩服王羲之呢?只是心力不逮,无法达到二王之神韵而郁闷罢了,米芾说“唐太宗学右军不能至,故大骂子敬”,而他自己呢,由于用力学习王羲之而达不到那个“入晋人格”目标,晚年也就大骂二王了。这种骂其实是对二王的崇敬。时至今日,我们也有一些书家大骂二王,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想下工夫而想走捷径,以丑书自居,而美其曰创新,这是对二王书法的亵渎。

阮籍咏怀诗第二十首

(三)正确学习传承二王书法是我们的责任

二王书法总的特点是俊逸流丽,笔法变化多端,内檿、绞转等笔法技术难度大,特别是使转动作,即运笔时笔锋在纸面上如何扭转自如而又不露斧凿痕迹,字距与行距之间的空间处理,每个字的疏密关系与整幅作品章法的疏密关系的处理,字的大小与笔画粗细的极化处理,以及二王当时使用的笔墨纸砚与我们现在的使用工具有什么差异等等,这些技术因素不加以分析与研究,盲目地毫无准备的学习二王,恐怕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所以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准确快速地表现二王书法面貌和精神,传承传播二王艺术成果,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

从二王书风看传统理念。二王书风是经典,二王书风告诉我们,经典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前代经典的借鉴学习上。今天我们把二王书风当作学习的经典,一个重要的启示,是我们必须脚踏厚实的坚持传统,书法的学习必须依靠传统经典,离开了对传统经典的学习和继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要说是创新了。王羲之也好,王献之也好,他们的创造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都有源头可找,根基可寻,其传承的脉络十分清晰。然而,当代书法创作,有人虽冠以学习二王书风,但没有以二王经典为基础,或者说根本没有沉下心来,扎进传统之中,而是蜻蜓点水,学其皮毛,根本不是以二王的笔法在写二王,却以二王书风自居,轻浮浅薄,庸俗粗糙,其书法自然面目可憎。

书法学习需要浸淫传统,道理简单,可要真正打进去,谈何容易,二王尚且要师法传统经典,何况我们呢,就更要以传统为基础,潜心摹习,方能根正基厚,如源头活水之不竭,则学书之途通达而目标可期。

阮籍咏怀诗第二首及饶宗颐咏怀诗第二首

从二王书风看书法创作的革新意识。从王羲之完成行、草、真书独立机制,到王献之其超迈脱俗的字体得到大众的认可,贯穿于他们书法实践中,都是一种革新的理念在起作用。二王从前面经典中吸取营养,独创面貌成为经典,这是学习书法最为难能可贵的,当代书法创作呈现多元的局面,更要求我们要有正确的艺术观和高格调的审美能力。一方面要继承传统,立足于传统经典;另一方面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而不是泥古不化,要有自己的面目,树立自己的鲜明风格。

二王书风今天依旧是众人临习的对象,但不要停留在表象上,遗神取貌,得意忘形,要深入其精髓,防止千人一面,毫无生气。王羲之常说“适我无非新”,或因求新而欲变,或因求新而否定自己。二王书风是经典,在创作实践中积极探索,既要有经典的基础更要有自己的想法。

从二王书风看书法欣赏的大众审美。二王书风的清新脱俗,充满了欣赏的美感,其纯正的书风迎合了当时士人的审美情趣,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这是书法欣赏的最高境界。《兰亭序》一出,直教唐太宗生死相依,不吝赞美之词。清包世臣谓兰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断还连”八字。《兰亭序》是王羲之在欲求妍美流便之新法的审美指导下完成的,它的用笔、结体,还是章法都堪称美的典范。正因为《兰亭序》有兼擅众美之功与特别拔俗之风骨,才受到了历代书家的推重,《兰亭序》是一座高山,仰之弥高,令人望而兴叹,叹为观止。

饶宗颐咏怀诗第六首

书法创作在立足传统、注重创新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书法作品的“美”,符合时代大众的审美观,满足社会各界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要求,既有“阳春白雪”的经典之美,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之韵。一幅既能得到普通群众认可,又能得到书法精英肯定的书法作品,肯定比那些只得到少数人青睐的作品要好得多。今天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书法创作的意义和价值更在于展示和交流,走向社会并得到大众的认可,所以在书法创作中顾及书法欣赏的群体意识意义重大,曲高和寡式地躲在书房中孤芳自赏,沾沾自喜,绝对不是书法创作的主流,也不利于书法的发展。如不顾及大众的审美需求,不从书法美的角度出发,一意孤行,以怪充新,以丑代美,却以创新自居,无异于将自己逼向死胡同。王庭坚有诗云:“俗书只识兰亭面,欲换风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对二王书风我们既要师其形,也要师其神,更要深刻领会它的审美内涵,挖掘它美的内核,这才是对二王书风最好的学习和传承。

二王书风是一个不朽的话题,多少年了,经典的魄力四射,今天的书法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书法越发展,二王书风的话题也越多,也越深入,对众多的学书者来说,它是一面旗帜,一杆标尺,一座丰碑,也是一部厚厚的书,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0)

相关推荐

  • 一个字,说出当代书坛病在哪?

    主讲:一痴,本名周明华,"书法网"总编辑,创始人:"让书法回家·全国公益大行动"总发起人:现为:江西省书法院副院长,中国道教协会道家书画院副院长,北兰亭艺委会委 ...

  • 王羲之、王献之二王笔法详解!王羲之和王献...

    王羲之.王献之二王笔法详解!王羲之和王献之创造了一代书风,成为千年的明镜.二王书风堪称书法史上的经典,它是书法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的标志,也是学书法人期望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

  • 王羲之的所有传世墨迹,都在这里了,学书法...

    王羲之的所有传世墨迹,都在这里了,学书法,有这一本帖就足够了! 王羲之的书法从梁武帝时期开始,就已经成为了书法界的标杆了,梁武帝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时代书风崇尚飘逸妍美的特点,从而确立了以钟繇和王羲之的& ...

  • 王羲之一生最恨的一个人,兰亭雅集42人没有他!

    主讲:一痴,本名周明华,"书法网"总编辑,创始人:"让书法回家·全国公益大行动"总发起人:现为:江西省书法院副院长,中国道教协会道家书画院副院长,北兰亭艺委会委 ...

  • 刘洪彪张旭光胡抗美王厚祥张志庆龙开胜六大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闲话不多说,直接欣赏作品.美不胜收.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泉飞一道带,峰出半天云.出自李峤<山>地镇标神秀,峨峨上翠氛. ...

  • 当代中青年书家风采 龙开胜

    真正搞书法的人,没有不重视笔法的,古人有"笔法为不传之秘"."用笔千古不易"等说法.历代书论中对笔法的论述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不胜枚举,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笔 ...

  • 龙开胜 | 笔法四要

    真正搞书法的人,没有不重视笔法的,古人有"笔法为不传之秘"."用笔千古不易"等说法.历代书论中对笔法的论述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不胜枚举,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笔 ...

  • 龙开胜:笔法四要(附:临写《集王圣教序》视频)

    龙开胜  湖南隆回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书法专 业本科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全国第五届中华英才获得者.荣获&l ...

  • 著名书法家龙开胜作品欣赏

    龙开胜,湖南隆回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书法专业本科班,现为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第十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 ...

  • 军旅书法家龙开胜作品

    胡有德书法2021-06-01 06:58:38 龙开胜与刘洪彪均属军旅书法家,然书法风格大不一样,你喜欢谁的呢? 欢迎关注.欣赏.点评! 收藏 举报 16 条评论

  • 中国画院书法邀请展:方放、刘京闻、李啸、龙开胜、任桐作品欣赏

    中国画院书法邀请展:方放、刘京闻、李啸、龙开胜、任桐作品欣赏

  • 龙开胜:不懂笔法,你搞什书法?

    真正搞书法的人,没有不重视笔法的,古人有"笔法为不传之秘"."用笔千古不易"等说法. 历代书论中对笔法的论述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不胜枚举,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

  • 龙开胜老师的书法作品

    龙开胜老师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