阝(右)部

二划

阝(右)部

2.3.邗邘邛邝邙4.邦邢邨邪讴云阝邠邬邡祁那5.邯邴邳邶邮邺邻邹邱邸邲邰邵6.郏耶郁邿郕邽郅郐郃郄邾郋郇郈郊郑郎郓鄩7.郝郦郚郟郢郧郛郗郤郜郡8.鄀郲都郪郰郴郵郫郳部郭郯郸9.郾鄄鄂鄋鄃鄅鄆郿鄉郼10.鄑鄚鄏鄖鄔鄒鄌鄗11.鄠鄢鄞鄙鄣鄘鄜12以上.鄲鄱鄭鄯鄫鄰鄩鄧鄴曏劊鄹鄾鄺鄽嚮酂酃酆酈饗響酇酅

二画

(Dèng)鄧

邓析:春秋时期郑国的刑名学家。善于论辩。《荀子·不苟》:“是说之难持者也,而惠施、邓析能之。”《荀子·非十二子》:“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

邓陵子:南方之墨者,诵《墨经》,见《庄子天下篇》,据《元和姓篡》,邓陵子盖楚人。《韩非子·显学》:“有邓陵氏之墨。”

古国名。春秋蔡地,后属楚。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南。《左传·隐公十年》:“癸丑,盟于邓,为师期。”《春秋·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说文》:“邓,曼姓之国。今属南阳。从邑,登声。”

邓:古国名。曼姓。故址在今河南邓县。后为楚国所灭。吾离:邓国国君名。《公羊传·桓公七年》:“邓侯吾离来朝。”

三画

(Hán含)

古地名。

(yu于)

西周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书·大传》:“文王受命二年,伐邘。”《竹书纪年》:“帝辛三十四年,周师取耆及邘。”

(Qióng穷)

古通“蛩”。蛩蛩距虚:传说中的异兽。蛩蛩与距虚为相类似而形影不离的二兽。《楚辞·九思》:“赴昆山兮馽騄,从邛遨兮栖迟。”

山名。即邛崃山。在四川省荥经县西。《诗·陈风·防有鹊巢》:“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诗·小雅·小旻》:“我视谋犹,亦孔之邛。”《诗·小雅·巧言》:“匪其止共,维王之邛。”《楚辞·九叹》:“龙邛脟圈,缭戾宛转,阻相薄兮。”这里用为山丘之意。

(Kuàng框)

汉以后字。

(máng忙)

古邑名。

四画

(bāng帮)

《易·益·六四》:“利用为依迁邦。”《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书·大禹谟》:“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诗·小雅·节南山》:“以畜万邦。”《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周礼·天官·大宰》:“以佐王治邦国。”《论语·学而》:“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先进》:“唯求则非邦也与?”这里用为古代诸侯国家之意。

(Xíng形)

古国名。姬姓。公元前11世纪周公之子所封的诸侯国。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境。公元前662年,齐桓公曾迁邢于夷仪(今山东省聊城西南)。公元前635年为卫所灭。《左传·闵公元年》:“狄人伐邢。”

(cūn村)

古同“村”。

(xié协)琊

《书·大禹谟》:“任贤勿二,去邪勿疑。”《诗·鲁颂·駉》:“思无邪,思马斯徂。”《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礼记·祭义》:“虽有奇邪而不治者。”这里用为邪念之意,也就是不正当、不正派的思想。

古同疑问词,同“耶”。《庄子·养生主》:“非夫子之友邪?”《荀子·正论》:“以为治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欺秦邪。”这里用为疑问词“吗”之意。

古同“斜”。歪斜不正。《黄帝内经·灵枢·经筋》:“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淮南子·主术训》:“常一而不邪,方行而不流,一日刑之,万世传之。”

(bin宾)

古同“豳”,西周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周后稷的曾孙公刘由邰迁居于此,在今陕西彬县。《孟子·梁惠王下》:“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

(Wū巫)

古地名。春秋郑邑,后入周。在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左传·庄公二十年》:“秋,王及郑伯入于邬。”

(fāng方)

古地名。

(qí齐)

《书·君牙》:“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礼记·缁衣》:“资冬祁寒。”这里用为“大”之意。

《诗·召南·采蘩》:“被之祁祁,薄言还归。”《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诗·小雅·出车》:“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诗·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诗·商颂·玄鸟》:“来假祁祁,景员维河。”这里用为众多之意。

(nà纳)(nuó诺)

(nuó诺)《诗·小雅·桑扈》:“不戢不难,受福不那。”《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有那其居。”《诗·商颂·那》:“猗与那与,置我鞉鼓。”《国语·楚语上》:“使富都那竖赞焉。”这里用为安闲之意。

(nà纳)指较远的时间、地方或事物,与“这”相对。

古国名。故地今不详。《左传·庄公十八年》:“迁权于那处,使阎敖尹之。”《说文》:“那,西夷国。”

五画

(Hán含)

以产地命名的谷类。《管子·地员》:“其种,大邯郸细邯郸。”

邯郸:古地名。赵国的一个城邑。位于今河北省南部京广铁路线上。《韩非子·初见秦第一》:“然则邯郸不守。”《说文》:“赵邯郸县。从邑,甘声。”

(bǐng丙)

邴邴:形容喜悦的样子。《庄子·大宗师》:“邴邴乎其似喜乎!”

春秋时郑祀泰山之邑。故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东约三十七里处。

(Pī批)

古国名。《左传·昭公元年》:“商有姺邳,盖仲虺之裔为乱者,国灭,武王复封其后于邳,为薛侯。”《说文》:“邳,奚仲之后,汤左相仲虺所封,国在鲁薛县。”

(bèi贝)

古国名。周武王封殷纣王之子武庚于此,约相当于今河南省淇县以北,汤阴县东南一带地方。

(yóu由)郵

古通“尤”。《诗·小雅·宾之初筵》:“不知其邮。”《荀子·议兵》:“罪人不邮其上。”《荀子·成相》:“己无邮人。”《国语·晋语四》:“邮又甚焉。”这里用为责怪之意。

《关尹子·釜》:“客有去来,邮常自若。”《孟子·公孙丑上》:“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汉书》:“因邮上封事。”《汉书·赵充国传》:“缮治邮亭。”这里用为传递文书的驿站之意。

古通“尤”。尤其、最。《国语·楚语下》:“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列子·周穆王》:“而况鲁之君子,迷之邮者。”

(yè页)

邺城:古地名。春秋齐桓公始筑城。秦置县。三国魏为邺都。晋避怀帝讳,改为监漳。此后,历为前秦、后赵、东魏、北齐的首都。隋复为邺县,宋废。故址在今河北省监漳县西,河南省安阳市北。《韩非子·饰邪》:“至阳城,秦拔邺矣。”《吕氏春秋·不苟论·不苟》:“晋文公将伐邺,赵衰言所以胜邺之术。”

(lín林)鄰、隣

相连接的家户。《易·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易·震·上六》:“邻无咎,婚媾有言。”《墨子·公输》:“邻有敝舆。”《韩非子·说难》:“其邻人之父。”《韩非子·亡征》:“恃交援而简近邻,怙强大之救。”《列子·汤问》:“邻人京城氏。”《礼记·坊记》:“东邻杀牛。”《汉书·扬雄传》:“武义动于南邻。”这里用为邻居、邻国之意。

《书·益稷》:“臣哉邻哉。”《诗·小雅·正月》:“恰比其邻。”《小尔雅》:“邻,近也。”《汉书·新序》:“善谋邻国敌也。”《释名·释州国》:“五家谓伍,又谓之邻。邻,连也,相接也。”这里用为邻近、近邻之意。

周朝地方基层组织的户口单位。《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说文》:“邻,五家为邻。”

古同“粼”。粼:《诗·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粼粼。”《管子·水地》:“邻以理者,知也。”这里用为形容水流的清澈或石的明净之意。

古同“辚”。形声字。《诗·秦风·车邻》:“有车邻邻,有马白颠。”这里用为声音之意。

古通“燐”。磷火。《列子·天瑞》:“马血之为转邻也。”

(zōu驺)鄒

古国名。春秋时叫“邾国”,又称“邾娄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小国,在今山东邹县一带。《孟子·梁惠王上》:“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说文》:“邹,鲁县古邾国,帝颛顼之后所封。”战国时,鲁穆公将其改称为“邹国”。汉置邹县,属鲁国,在今山东省。唐为邹县,历代因之,明清时皆属兖州府。

邹衍:人名。齐国人,后到燕国为燕昭王师。《韩非子·饰邪》:“邹衍之事燕,无功而国道绝。”

古通“驺”。

(qiū丘)

古同“丘”。聚居。《鹖冠子·王鈇》:“邱第之业,域不出著,居不连垝。”

古地名。《说文》:“邱,地名。”

(dǐ底)

止,到,停留。《楚辞·九章·涉江》:“邸余车兮方林。”《史记·河渠书》:“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

战国时诸侯或朝见皇帝时在京城的住所。泛指官员办事或居住的处所。《说文》:“邸,属国舍也。”《汉书·卢绾传》:“舍燕邸。”

(bì必)

古地名,中国春秋时属郑,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东。《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

(tái台)

古人名。邰弃:即后稷。古代周族始祖。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嫄见上帝足迹而履其拇,怀孕而生。

古国名。尧封稷于邰,而国姜姓他处,至武王又封神农后于焦。邰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邰弃:即后稷。古代周族始祖。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嫄见上帝足迹而履其拇,怀孕而生。《诗·大雅·生民》:“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武功县西南。

(Shào哨)

古地名。《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戌郫邵。”《说文》:“邵,晋邑也。”在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山西省垣曲县东。后魏改为邵郡,后周改为邵州。

古郡名。即邵陵郡,相当于今湖南省邵阳市及新邵、邵阳等县地。

古水名。邵水发源龙山。西流会桐江、檀江,在湖南省宝庆县东注入资水。

六画

(jiá夹)

古邑名。春秋郑地,后属楚。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北郏县旧治。《左传·桓公七年》:“秋,郑人、齐人、卫人伐盟、向。王迁盟、向之民于郏。”

(yē噎)

用于句末或句中,表示疑问、提顿、反问、选择、测度、判断、感叹等。

(yù语)

《书·五子之歌》:“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管子·版法解》:“如此则众无郁怨之心,无憾恨之意。”《楚辞·离骚》:“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楚辞·九章·惜诵》:“心郁邑余侘傺兮。”《淮南子·泛论训》:“故乐愈侈,而民愈郁,国愈乱。”司马迁《报任安书》:“独郁悒而谁与语!”这里用为忧郁之意。

《诗·秦风·晨风》:“郁彼北林。”《管子·中匡》:“郁浊困滞。”《管子·君臣下》:“郁令而不出者,幽其君者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郁湮不育。”《吕氏春秋》:“积聚精气郁也。”《汉书·路温舒传》:“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这里用为积聚之意。

《管子·五行》:“郁气息,民不疾而荣华蕃。”《论语·八佾》:“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楚辞·九章·思美人》:“纷郁郁其远蒸兮,满内而外扬。”《古诗》:“郁郁园中柳。”这里用为形容繁盛、丰满之意。

郁积、阻滞。《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酒醴酸不胜饮也;府粟郁而不胜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郁湮不育。”《吕氏春秋》:“精气郁也。”《汉书·路温舒传》:“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这里有因郁积、阻滞而变质之意。

植物名。即郁李。《诗·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

(shī诗)

古国名,春秋时属鲁,在今山东省济宁市东南。《左传·襄公十三年》:“夏,邿乱,分为三。”

(chéng成)

春秋诸侯国名。古邑名,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左传·隐公五年》:“卫之乱也,郕人侵卫,故卫师入郕。”《列子·天瑞》:“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

(guī归)

地名,在中国陕西省渭南县。

(zhì至)

古通“至”。

(Kuài快)鄶

周代诸侯国名。传说为祝融之后。公元前769年为郑所灭,在今河南密县东北。《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郑桓公将欲袭郐,先问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春秋公羊传·桓公十一年》:“古者郑国处于留,先郑伯有善于郐公者。”《说文》:“郐,祝融之后,妘姓所封浍洧之间,郑灭之。从邑,会声。”

(hé合)

古地名,在中国陕西省。现作“合阳”。《说文》:“郃,左冯翊郃阳县。《诗》曰:‘在郃之阳。’”

(xì怯)

古同“郤”。也作“隙”。《管子·君臣下》:“然则兄弟无间郄,谗人不敢作矣。”《管子·度地》:“利以填塞空郄,缮边城。”《韩非子·六反》:“而欲以行义禁下,则交必有郄矣。”《黄帝内经·素问》:“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虽锢南山犹有郄。”《史记·留侯世家》:“九江王鲸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正字通·邑部》:“郄,同隙。”这里用为空隙、裂缝之意。

(zhū朱)

古诸侯国名。故址在今山东邹县。《左传·隐公元年》:“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公伐邾,取訾娄,以报升陉之役。”《说文》:“邾,周武王时所封曹姓国也。始封之君曰侠,为鲁附庸。从邑,朱声。”

邾仪父:人名。邾国大臣。《左传·隐公元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

(xí习)

古地名。

(xun旬)

郇伯:即荀伯,晋国大夫荀跞。《诗·曹风·下泉》:“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Hòu后)

古地名,在今中国山东省东平县。《春秋公羊传·定公十年》:“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郈。”

(jiāo焦)

祭祀名。《易·需·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易·同人·上九》:“同人于郊,无悔。”《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郊。”《诗·小雅·出车》:“我出我车,于彼郊矣。”《左传·桓公五年》:“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礼记·中庸》:“郊社之礼,所以祀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荀子·礼论》:“郊止乎天子,而社止于诸侯。”《史记·文帝本纪》:“朕亲郊祀上帝诸神。”《六书故·土事二》:“郊,祀天于郊,故亦谓之郊。”《字汇·邑部》:“郊,祭名。冬至祀天南郊,夏至祀地北郊,故谓祀天地为郊。”这里用为在郊外举行“郊祭”之意。

商周时代国都外百里以内的地区称“郊”。《书·费誓》:“鲁人三郊三遂,峙乃祯干。”《周礼·质人》:“郊二旬。”《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素服郊次。”《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仪礼·觐礼》:“至于郊。”《说文》:“郊,距国百里为郊。”这里用为郊区之意。

古通“槁”。《管子·幼官》:“旗物尚赤,兵尚戟,刑则烧交疆郊。”《左传·昭公十一年》:“必为鲁郊。”这里用为枯萎干涸之意。

古地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省运城县境。《左传·隐公十年》:“秋七月庚寅,郑师入郊。”

(zhèng正)鄭

周代诸侯国名,姬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书·秦誓序》:“秦穆公伐郑。”《说文》:“郑,京兆县,周厉王子友所封。从邑,奠声。宗周之灭,郑徙缯洧之上,今新郑是也。”

郑武公:人名。春秋时期郑国君主,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770~744年。《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郑:地名。西周及春秋战国时韩国的都城,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县。《韩非子·饰邪》:“不足以存郑,而韩弗知也。”《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魏王谓郑王曰。”

(láng狼)

古地名、古邑名。春秋鲁邑。在今山东金乡县境内。《左传·隐公元年》:“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左传·隐公九年》:“夏,城郎,书,不时也。”《说文》:“郎,鲁邑也。”

古廊字。室外有顶的过道及宫殿廷廊,置侍卫人员所在。《韩非子·十过》:“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峗。”《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醉甚而出,倚于郎门。”《汉书·东方朔传》:“今陛下累郎台,恐其不高也。”《汉书·董仲舒传》:“盖闻虞舜之时,游于岩郎之上。”

郎中:(láng狼)古廊字。原指宫殿廷廊,置侍卫人员所在。官名。战国始置。帝王侍从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差遣等侍从之职。郎官一直沿用到清朝。如:郎官(郎中及员外郎的泛称);郎中(郎官。汉代称中郎、侍郎、郎中为郎官,掌星宿之职);郎将(官名);郎署(宿卫官的官署)。《韩非子·有度》:“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韩非子·十过》:“郎中不因,则不得近主。”《后汉书·桓帝纪》注:“郎官,谓三中郎将下之属官也。”

(Yùn运)

古地名。《左传·襄公十二年》:“十二年春,莒人伐我东鄙,围台。季武子救台,遂入郓。”《说文》:“郓,河内沁水乡。从邑,军声。”春秋鲁有二郓邑: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北。公元前616年,季孙行父所筑。鱼莒屡次争夺,称“东郓”。一在今山东省郓城县东。公元前588年鲁成公所筑,称“西郓”。

七画

(hǎo好)

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户县和周至县。

(lì丽)酈

古地名,在今中国河省南阳市西北。

(wú吾)

古邑名。春秋鲁邑。在今山东省泗水县南。《春秋公羊传·庄公元年》:“齐师迁纪邢、邵、郚。”

(jiá夹)

见“郏”。

(Yǐng影)

节气名。《管子·幼官》:“十二小郢,至德。”《字汇补·邑部》:“郢,节气名。”赵守正《管子译注》谓“郢”通“盈”。盈亦满也,立夏后为小满。俗语:“大满小满,江河水满。”

古邑名。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左传·僖公十二年》:“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韩非子·初见秦第一》:“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说文》:“郢,故楚都,在郡江陵北十里。从邑,呈声。”在今湖北荆州府江陵县北,楚武王自丹阳、今宜昌府归州徒此。

(Yún匀)

古国名。在今湖北省安陆县。春秋时为楚所灭。《左传·桓公十一年》:“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左传·定公四年》:“王奔郧,钟建负季芈以从,由于徐苏而从。”《说文》:“郧,汉南之国也。”

(fú扶)

春秋战国时期指城圈外围的大城。《左传·隐公五年》:“伐宋,入其郛。”《左传·僖公十二年》:“城卫楚丘之郛。”《左传·襄公十五年》:“城成郛。”《韩非子·难二》:“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说文》:“郛,郭也。字亦作垺。”

(xī希)

《管子·侈靡》:“此谓国亡之郄。” 《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毛发坚,腠理郗,烟垢着。”《集韵·微韵》:“郗,骨节间。”明方以智《东西均·尽心》:“入郗穴而不偪。”这里用为间隙之意。

古地名。春秋周邑名。故地在今河南省沁阳县。

(xì細)

假借为“隙”。空隙,裂缝。《列子·黄帝》:“其天守全,其神无郤。”《礼记·曲礼》:“相见于郤地曰会。”《史记·项羽本纪》:“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汉书·孙宝传》:“与红阳侯有郤。”

古地名,在今中国山西省沁水下游一带。《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

(Gào告)

古地名。在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南。春秋时为宋所灭。《左传·隐公十年》:“庚午,郑师入郜。”《公羊传·桓公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说文》:“郜,周文王子所封国。从邑,告声。”

(jùn菌)

古代的行政区域。《说文》:“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其县。”朱骏声曰:“汉又增四十六郡,二十一国,凡郡国一百有三,古者县大郡小,秦以后郡大县小。”

八画

(ruò诺)

古诸侯国名。在今中国河南省淅川县西南丹江左岸。《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秋,秦、晋伐鄀。”

(lái来)

古诸侯国名,中国春秋时被齐所灭。故地在今山东省龙口市莱子城一带。亦作“莱”。《左传·隐公十一年》:“夏,公会郑伯于郲,谋伐许也。”

(dōu兜)(dū督)

(dū督)《书·文侯之命》:“简恤尔都,用成尔显德。”《诗·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诗·郑风·山有扶苏》:“不见于子都。”《管子·君臣下》:“选为都佼,冒之以衣服。”《战国策·齐策》:“妻子衣服丽都。”《三国志·孙韶传》:“身长八尺,仪貌都雅。”这里用为美好的样子之意。

(dū督)表示赞美的叹词。《书·尧典》:“都!共工方鸠僝功。”《书·大禹谟》:“益曰:‘都,帝德广运,乃圣乃神。’”

(dū督)周时各国把国都叫国,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没有的叫邑。《周礼》:“距闰王百里为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荀子·富国》:“田畴秽,都邑露。”《说文》:“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

(dū督)《管子·水地》:“而水以为都居。”《管子·轻重甲》:“请以令隐三川,立员都,立大舟之都。”《文选·与吴质书》:“顷择其遗文,都为一集。”《水经注·水文注》:“水泽所聚谓之都。”《后汉书·齐武王縯传》注:“都部者,都统其众也。”《广雅·释训》:“都,凡也。”这里用为聚集之意。

(qī妻)

古地名。战国魏地。在今安徽省界首县东北茨河南岸。《说文》:“新郪汝南县,从邑,妻声。”

(zōu邹)

古同“鄹”。

(chēn抻)

古地名。郴县,在湖南省。

(yóu邮)

见“邮”。

(pí皮)

古地名。春秋晋邑。故地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

(ní尼)

古地名。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左传·庄公五年》:“五年秋,郳犁来来朝。名,未王命也。”《左传·襄公九年》:“杞人、郳人从赵武、魏绛斩行栗。”

(bù不)

部娄:小土丘。《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若部娄之未登,善登之无蹊,维有楚棘而已。”

安排、布置。《鹖冠子·天则》:“列地而守之,分民而部之。”《汉书·高帝纪》:“部署诸将。”

(guō锅)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或物体的外框或外壳。《管子·八观》:“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管子·度地》:“城外为之郭。”《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门闭,因逾郭而入。”《韩非子·难二》:“赵简子围卫之郛郭。”《说文》:“郭,外城也。”

郭偃:人名。又言为高偃、卜偃者。春秋时期晋国掌管占卜的大夫。《韩非子·南面》:“管仲毋易齐,郭偃毋更晋。”

春秋国名。在今山东省北部。《左传》作“虢”。《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年》:“吾欲攻郭,则虞救之;攻虞,则郭救之。”

(tán坛)

古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郯城北。《左传·宣公四年》:“四年春,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左传·宣公十六年》:“秋,郯伯姬来归,出也。”

(dān丹)鄲

古地名,在河南郸城。

九画

(yǎn掩)

古诸侯国名,中国周代燕国自称为“郾”。

(juàn倦)

古地名。春秋卫邑。汉为鄄城县。在今山东省鄄城北旧城。《左传·庄公十四年》:“冬,会于鄄,宋服故也。”

(è扼)

古地名。现在湖北省鄂城县。春秋时期楚的别称。《左传·隐公六年》:“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

古同“谔”。

古同“愕”。

古同“萼”。《诗·小雅·常棣》:“棠棣之华,鄂不韡韡。”这里用为花托之意。

(sōu搜)

古地名。春秋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个小国,属长狄的一支。公元前 616 年为齐所灭。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北。

(shū书)

古县名。西汉置,北齐废。故城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夏津县东北。

(yǔ雨)

春秋时诸侯国名,故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北。《左传·昭公十八年》:“六月,鄅人藉稻。邾人袭鄅,鄅人将闭门。”

(yùn运)

见“郓”。

(méi眉)

古地名。春秋周邑。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也作眉县。《诗·大雅·崧高》:“王饯于郿。”《左传·庄公二十八年》:“筑郿,非都也。”《说文》:“郿,右扶风县。”

(xiāng乡)

见“乡”。

(yī一)

原殷商诸侯国名。《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农不去畴,商不变肆,亲郼如夏。”

十画

(zī资)

古地名,中国春秋时纪国邑名,在今山东省昌邑县西北。《春秋公羊传·庄公十一年》:“夏,五月,戊寅,公败宋师于鄑。”

(mào冒)

古邑名,战国时属赵,汉置县。故城在今河北省任丘市鄚州镇。

(rǔ辱)

古地名。周朝东都。旧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境内。

(yún匀)

见“郧”。

(Wū巫)

见“邬”。

(zōu邹)

见“邹”。

(táng唐)

古诸侯国名。《正字通》:“鄌,国名。本作唐。”

(hào号)

山名,春秋属晋,战国属赵。故城在今河北省柏乡县北。汉代改高邑为鄗县,在今河北省高邑县东。《管子·封禅》:“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左传·哀公四年》:“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说文》:“鄗,常山县,世祖所即位。”

假借为“镐”。武王都邑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荀子·王霸》:“武王以鄗。”《国语·周语》:“杜伯射王于鄗。”班固《西都赋》:“遂绕丰鄗。”

十一画

(hù互)

秦代邑名,在今陕西省户县北。

(yān烟)

古邑名。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焉陵县一带。春秋时为郑所灭,改名鄢陵。《左传·隐公元年》:“京叛太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韩非子·十过》:“昔者楚共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

(yín银)

古地名。春秋时属越,即今浙江省鄞县。

(bǐ比)

《书·大诰》:“反鄙我周邦,今蠢今翼。”《左传·宣公十四年》:“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论语·子罕》:“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论语·阳货》:“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孟子·尽心下》:“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里用为视为浅陋之意。指乡野山间之人,也指没有一点文化知识的人。

《周书·职方》:“辩其邦国都鄙。”《管子·侈靡》:“国贫而鄙富,苴美于朝。”《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左传·庄公二十六年》:“群公子皆鄙。”《荀子·王霸》:“县鄙将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吕氏春秋》:“命司徒,循行县鄙。”《礼记·月令》:“四鄙入保。”这里用为采邑、小邑之意。

周代户口单位。《周礼·宰夫》:“县都之治。”《周礼·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周礼·太宰》:“以八卿治都鄙。”《管子·小匡》:“昔者圣王之治其民也,叁其国而伍其鄙。”《吕氏春秋》:“命司徒,循行县鄙。”《说文》:“鄙,五酂为鄙。”这里用为五百家之意。

《管子·侈靡》:“国贫而鄙富,苴美于朝。”《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县鄙之人,入从其政。”《左传·庄公二十六年》:“群公子皆鄙。”《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这里用为边邑、边境之意。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论语·阳货》:“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孟子·尽心下》:“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韩非子·五蠹》:“今之争斗,非鄙也,财寡也。”《战国策·燕策》:“北蛮夷之鄙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人贱物亦鄙。”这里用为见识浅薄,行为低下之意。

《论语·宪问》:“鄙哉,硁硁乎!”《庄子·胠箧》:“焚符破玺,而民朴鄙。”《韩非子·五蠹》:“今之争斗,非鄙也,财寡也。”《正字通·邑部》:“鄙,人物朴野者皆曰鄙。”这里用为质朴之意。

(zhāng章)

古同“障”。阻塞、阻隔。《楚辞·九章·哀郢》:“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楚辞·卜居》:“竭知尽忠,而蔽鄣於谗。”三国魏邯郸淳《笑林》:“自鄣叶。”

古邑名。本为纪国边邑。《韩非子·饰邪》:“庞援揄兵而南,则鄣尽矣。”《春秋·庄公三十年》:“秋七月,齐人降鄣。”杨伯峻注:“鄣,当即《昭十九年传》之纪鄣。纪鄣者,本纪国之鄣邑也。当在今江苏省赣榆旧城北。”《说文》:“鄣,纪邑也。从邑,章声。”

(yōng佣)

古国名。故城在今河南省汲县东北,新乡西北。武王死,武庚叛,周公尽以其地封康叔,遂并入卫国。《诗·鄘风·柏舟》

从邑,庸声。邑,表示城邑或区域。《左传·昭公十八年》:“禳火于玄冥、回禄、祈于四鄘。”

(fū孚)

古县名。中国战国时属魏,在今陕西省延安地区。现作“富县”。

十二画以上

(dān丹)

见“郸”。

(pó婆)

古地名。春秋楚之番邑,秦置番县,西汉改名番阳,东汉始作鄱阳。治所在今江西省波阳东。

(zhèng正)

见“郑”。

(shàn单)

古西域国名。《说文》:“鄯善,西胡国也。”

(zēng增)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左传·僖公十四年》:“鄫季姬来宁,公怒,止之。以鄫子之不朝也。”《左传·宣公十八年》:“秋,邾人戕鄫子于鄫。”

(lín邻)

见“邻”。

(xún寻)

古国名,在今中国山东省潍坊市境。

(dèng凳)

见“邓”。

(yè页)

见“邺”。

(xiàng向)

古同“向”。

(zōu邹)

周代诸侯国名,即“邹”。

古地名,鲁国的一个小城邑,在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县东南。孔子的家乡。鄹人,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纥曾做过鄹大夫。“鄹人之子”即叔梁纥的儿子,即孔子。《论语·八佾》:“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yōu忧)

古地名,周朝国名。在今中国湖北省襄樊市北。《左传·桓公九年》:“邓南鄙鄾人攻而夺之币,杀道朔及巴行人。”《左传·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围鄾。”

(kuàng况)

见“邝”。

(chán缠)

古同“廛”。《管子·五辅》:“关几而不征,市鄽而不税。”《孟子·公孙丑上》:“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荀子·王制》:“顺州里,定廛宅。”《周礼·廛人》注:“廛,民居区域之称。”《礼记·王制》:“市,廛而不税。”《说文》:“廛,二亩半一家之居也。”本义为古代城市平民一户人家所居的房地,这里用为交易市场的房屋之意。

(xiàng向)

见“向”。

(zàn赞)酇

周代郊外地方组织单位之一,一百家为酂。《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淮南子·时则》:“五里为酂。”《说文》:“酂,百家为酂。酂,聚也。”

(líng玲)

古县名。在中国湖南省。

(fēng丰)

又作丰。周代地名,酆城。周文王灭崇侯虎后曾都于此,后为周武王之弟的封国。故地在今陕西省户县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毕原酆郇。”《左传·昭公四年》:“康有酆宫之朝。”《韩非子·难二》:“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鄷,三举事而纣恶之。”《说文》:“酆,周文王所都,在京兆杜陵西南,从邑,丰声。”

(lì丽)

见“郦”。

(xiǎng响)

见“飨”。

(xiǎng响)

见“响”。

(zàn赞)

见“酂”。

(xī西)

中国春秋时纪地,在今山东省青州市西北。《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左传·庄公三年》:“秋,纪季以酅入于齐,纪于是乎始判。”

(0)

相关推荐